奥西替尼后患者的体验

AURA3(NCT02151981)是一项Ⅲ期、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研究,在一线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 T790M阳性NSCLC患者中,奥希替尼组患者的中位PFS显著延长。但PFS并非评价药物优劣的全部,好的药物除了延长患者的生命之外,还应当能够减轻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痛苦。那么使用奥西替尼后患者的体验如何呢,请跟随小编一探究竟。

背景

研究显示一代TKI抑制剂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未经治疗的患者相对于传统化疗的患者,PFS可以延长近1倍(11.0 vs 5.6)。二代TKI抑制剂阿法替尼,达克替尼相对于一代TKI抑制剂和化疗也能够延长患者PFS。尽管分子靶向药物在用药初期患者响应率较高,但大多数患者终将发生耐药,其中约60%的患者会发生EGFR T790M突变。

AURA3(NCT02151981)是一项Ⅲ期、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研究,在一线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 T790M阳性NSCLC患者中,对比奥希替尼和含铂化疗联合培美曲塞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铂类-培美曲塞组相比,第三代靶向EGFR-TKI奥希替尼,针对EGFR或T790M突变耐药的患者均有非常好的疗效(HR=0.30,95%CI:0.23~0.41)。

虽然近年肺癌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大多数NSCLC患者仍然无法治愈。此外,肺癌是一种高症状负荷疾病,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疲劳和食欲减退等。而疲劳、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和疼痛至少有90%的患者经历过,因而对疾病特异性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目前在许多临床研究中都会选择PFS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但PFS的提升并不能全面反映评价药物作用。而患者报告的结局状况(PRO)能够提供患者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信息,能够从侧面反映药物的疗效和毒性。鉴于TKI抑制剂在以往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了PFS的获益,如果能同时有PRO方面的改进,那么对于临床用药决策更有进一步推动作用。因此本研究汇报AURA3研究中的次要评价指标——PRO方面的数据分析结果。

方法

主要通过EORTC QLQ-C30(包含30道题目)和QLQ-LC13(包含13道题目)两个问卷结果评价PRO。问卷评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基线评分大于等于10分定义为有症状的患者。QLQ-LC13和QLQ-C30问卷在基线和后续治疗过程中的多个时间点进行评测。由于QOL评价结果为纵向数据,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基线PRO数据结果

共计419名患者被分配到奥西替尼组(n=279)和化疗组分(n=140)。基线时,两组分别有82.4%、82.9%的患者完成QLQ-LC13问卷;88.2%、82.8%的患者完成QLQ-LC30问卷。研究开始3个月时,奥西替尼组和化疗组分别有80.7%、73.4%的患者完成QLQ-LC13问卷;84.4%、72.8%的患者完成QLQ-LC30问卷。1年时,两组均有60%的患者完成问卷。

两组中患者基线PRO评分较为均衡,除胸痛和食欲减退外,约50%~70%的患者均经历不同类型的肺癌主要症状。奥西替尼组患者在5项主要症状的改善上显著高于化疗组,效果最为明显的3个症状是呼吸困难、疲劳和食欲减退(图1)。其他症状的改善状况在奥西替尼组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出现恶心呕吐或失眠方面。唯一例外的是腹泻,化疗组患者比奥西替尼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

奥西替尼后患者的体验

图1 奥西替尼组和化疗组患者在5项主要症状改善方面的对比(蓝色为奥西替尼组)

症状或功能出现恶化的时间

主要症状开始恶化的时间在奥西替尼组也显著延长,尤其是胸痛和食欲减退(图2)。除腹泻外(HR=1.63; 95% CI, 1.19 ~ 2.23),其它症状恶化时间也是奥西替尼治疗组更长。

奥西替尼后患者的体验

图2 奥西替尼组和化疗组患者在5项主要肺癌症状恶化时间比较(蓝色为奥西替尼组)

奥西替尼后患者的体验

图3为经混合效应模型计算两组患者在主要症状评分在治疗后平均改善状况的比较。

结论

AURA3是首次采用PRO评价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于化疗组,奥西替尼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无进展的时间显著延长,并且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也显著优于化疗组患者。进一步证实对于EGFR T790M阳性,一线TKI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二线采用奥西替尼治疗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Patient-Reported Symptoms and Impact of Treatment With Osimer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he AURA3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May 7, 2018

DOI: 10.1200/JCO.2017.77.2293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贾老师版权声明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