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讓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

我在《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上談到笛卡爾,對於笛卡爾的座右銘“

讓我的慾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我留下的思考題是:這句話適用人生的每一方面嗎?

點擊收聽傅老師原音解讀

在思考這類問題時,首先就要想這個“慾望”到底在指什麼。我的慾望能不能實現,那就要看生命的三個層次:就是身、心、靈三個層次。

說到“身體”層次的話,能力的限制很明顯,你不可能說我要飛,或是我要跳多遠、跑多快,這不是我們每個人有慾望就可以實現的,所以我的慾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在有形可見、可以量化的處境,就是“身體”這個層次(也包括你賺的錢、在社會上具體的工作成就這些),都要注意到這句話,慾望不要超越能力的範圍,否則就會很辛苦。

第二個方面是“心”的方面。在“心”方面一般來說會強調知、情、意,即我的認知能力、我的情感表現、我的意願的抉擇。這三方面都是可以改善提升的,但最怕兩點:

第一個分散注意力,譬如你要求知,在一段時間之內想學的東西太多了,到最後可能沒有焦點了,以至於心得不深;

另外一個最怕無恆(沒有恆心)。我記得王船山(王夫之)說過:“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人有恆心。”當然他這樣說也沒有太多的論證,只不過他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所以,在人的心智方面,最怕分散注意力以及沒有恆心這兩點。這兩方面都做到的話,能力自然不斷提升,你的慾望隨著能力而發展,也就不會有所謂“太超過”的問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個“靈”的層次,這方面就無止境了。現在大家對於王陽明都非常有興趣,我們就舉他小時候的一段故事為例。王陽明11歲的時候問老師:什麼是第一等事?老師既然是老師,自然回答說“讀書登第”。讀書考科舉,能考上的話,將來就可以為社會服務、做大官這些。王陽明才11歲,他說:“恐怕不是如此吧,應該是讀書做聖賢。”

我們想想看,王陽明那時候才11歲,他就把讀書做聖賢當作人生的志向。這跟慾望不一樣,所以這邊就要分辨“志向或理想”跟“慾望”的差異:

慾望是比較落地的,現在我要什麼;理想和志向是整個一生的規劃。

所以在靈的層次,你就要有一生的目標、志向,那不叫慾望,那是一種比慾望更深刻的、整個人的生命的定位。你朝那個方向不斷地走下去,不知不覺之中,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就會有效果,脫胎換骨。

我常常把大學四年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我教大學教了40年。我常常說大學四年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讓你脫胎換骨,從內到外,整個人的生命不一樣了;但是最主要的不一樣,不是說你成為一個人才,而是你成為一個有人生目標的人,一個有人生正確志向的人,知道我這一生是要實現我個人生命的潛能,來完成各種重要的價值,才能使生命的意義更豐富。

我們回頭看看笛卡爾這句話,其實並沒有超過古希臘德爾斐神殿上的兩句話。還記得嗎?那兩句話就是:

第一句,認識你自己;第二句,凡事勿過度。

你把這兩句話連起來看,不就是:第一句“認識自己的能力”,你有多少能力、你有什麼慾望都要想清楚;第二句“凡事勿過度”特別是指在行為上,你要自我收斂,慾望能夠隨著能力逐漸地開展。

我們在這裡進一步分析,這種觀點“慾望在能力範圍之內”可以讓你活得比較單純而愉快,就如同老子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知道滿足就不會使自己陷於屈辱的情況,你知道什麼時候停止就不至於使自己陷於危險的情況。這就是我們生活上可以用笛卡爾的座右銘來參考的地方。

笛卡尔: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

至於說生活上不是需要創新、要有創意、要你不斷地去挑戰更高的一個目標嗎?這個事實上是一種具體操作的情況,你在什麼行業,有它的行規,有它基本的知識的要求,以及工作上的挑戰,這都屬於正常生活的軌道,你個人生活也屬於它的一部分。

所以基本上,讓我們的慾望在能力範圍之內作為生活的一個基本的原則是沒錯的,但一定要分辨慾望和整個人生的理想或志向,兩者還是要加以區隔的。

歡迎留言提出你的問題或分享你的觀點

詳說經典一共六本,重點在於【詳說】。傅老師以原典為基礎,結合現代人的焦慮和困惑進行解讀,拉近了國學和現代生活的距離,是非常親切而實用的國學入門讀物哦。優點就是文筆流暢,貼近生活,由於是錄音稿整理而來,閱讀時有傅老師娓娓道來的感覺。

詳說經典六本精裝版已上架先生書房。點擊閱讀原文了解。

笛卡尔: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