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察到的底層偏見越多,內心的平靜、快樂越多,慾望、恐懼越少

你覺察到的底層偏見越多,內心的平靜、快樂越多,慾望、恐懼越少

大家好,歡迎加入今天的「空談」。在這裡,我們暫且放下「砍柴」,專心地「磨磨刀」,梳理一下大腦底層的神經迴路。

今天的話題是偏見。

我們持有很多底層偏見,卻不自知。可能因為周圍的人都分享著這種偏見,所以大家不認為那是一種偏見。

但正是這種底層偏見,衍生出需求和慾望,也帶來厭惡和恐懼。總之,是一種波動,一種糾結,一種不平靜。

意識到這些底層偏見,需要一種深度覺察,一種全知全覺的狀態,也就是正念。

要想找回內心的平靜和快樂,我們就要面對偏見。本期音頻如下——

注:下文中的「問」即問題,「哲」是基於正念的哲學思考,它雖然出自Cico之口,但C也只是一個通道。希望這些談話能觸發合適的思考,幫助大家邁出調和內心的第一步,剩下的路需要每個人自己去走。神經迴路的重新連接,只能由每個人親自去完成。


什麼是偏見?

問:偏見這個話題很大,從哪聊起呢?

哲:咱們就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偏見?

每個人都有偏見,你可以想一個你持有的偏見。

好,現在來看看,這個偏見是不是一種判斷?

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刻,我們做了很多判斷,這些判斷為偏見埋下了伏筆。

看這兩個字:「偏」是不正的意思,「見」是觀察。「偏見」就是不正的觀察,斜著看,必然會扭曲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見,不正則偏。

問:在這裡,「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

哲:這個「正」需要每個人去感受。如果用文字來描述的話,它可能跟「不做判斷」非常相似。一旦你有觀點,一旦你發表言論,必然會有產生偏見的傾向。

正念意味著是去觀察萬事萬物。觀察,不做判斷,那就叫「正」。只是觀察,不帶任何的評判、闡釋和演繹。

這裡的重點並不是說,你不要做判斷,而是要去觀察,觀察判斷容易導致偏見的傾向。

從神經元角度講,一旦你有神經迴路形成,有想法產生,那就可能是偏見。

人不可能沒有想法,所以,偏見也避免不了。面對偏見,重要的是覺察。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些偏見,就不會被偏見框限。

當意識到偏見之後,你的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如何覺察偏見?

問:假設有一個人能夠覺察自己所有的偏見,那TA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哲:這是一個假設,我們無法去驗證。但如果一個人能夠完全覺察偏見,那TA就自由了,不會被這些偏見所束縛。

在某些社會規則下,TA可能不得不帶著偏見生活,但TA知道這是偏見。這時候,TA不會被偏見左右,不會困惑糾結,人生依然非常清晰。


問:剛才你幾次提到要覺察偏見,很多時候,確實是一些偏見給一個人的生活帶來了煩惱,但是TA自己並不自知。比如,認為某些工作更好,某些地方更好,某些人更好,某種東西更好……那怎麼才能從偏見中醒悟過來呢?

哲:覺察偏見,需要我們去透徹地瞭解內心世界的規律。這意味著我們要去反思、去觀察我們的內心世界。

什麼是觀察呢?

觀察,是在此時此刻,不帶有任何判斷,去觀察內心的活動。同時要放掉過往的任何經驗、知識,用一個最初始的心,最無知的心,來觀察精神世界。

要觀察,需要先讓內心平靜下來。好比在一個眾聲喧譁的房間,你無法聽清任何一個人的話,只有讓房間安靜下來,鴉雀無聲,此時,任何低聲私語都變得清晰。

現代生活很忙碌,大家心裡很嘈雜。怎麼平靜下來,是個問題。

正念/禪修/靜觀,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常用的呼吸冥想中,什麼都不想,只是靜靜地觀察呼吸。

當然,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路徑。


「觀察內心」到底是指什麼?

問:你多次提到「觀察內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能不能舉個例子?

哲:可以舉個例子,但大家要小心,當我舉例子的時候,可能為這個事情注入了新的偏見,所以大家不要把我的話太當回事兒。

比如說,在冥想中,在關注呼吸的時候,會有想法出現,把你帶跑,然後產生情緒。

但是很快你又回到呼吸上來,也不再和想法交互了,情緒很快就消失了。

比如在冥想之前,你想要的東西,在冥想之後,你可能就沒有感覺了。慾望出現,又消失了。要意識到這種變化,這就是一種觀察。

你要意識到,你的內心狀態變化得非常快,它不斷欺騙別人,也欺騙你自己。

因為內心的狀態總是被各種環境因素和你的情緒、想法所左右著,一直在動態變化中。

只有你完全平靜的時候,內心是穩定的,是不騙你的。一旦不平靜,內心世界就進入一種欺騙模式。


問:欺騙?這裡能再舉個例子嗎?

哲:再舉個更加生活的例子。

比如,冬天的時候,出去跑步特別的冷,我就想著外面特別冷,就不去跑了,或者說平時跑30分鐘,今天只跑15分鐘。

但是當我跑到第15分鐘的時候,已經滿身大汗了,身體特別溫暖,還想繼續跑完,結果最後跑了30分鐘。

你看,這前後的變化。我的內心變化跟外界環境的變化在互相交織著。在跑之前,我想太冷了,我只跑15分鐘,但最後跑了半小時,還感覺非常溫暖。

這些都是值得觀察的。


為什麼觀察能夠消除偏見?

問:為什麼在觀察內心的過程中,我們就能覺察到偏見呢?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

哲:當我們能夠進入一種「全知全覺」的狀態,也就是正念的狀態,我們能夠非常敏銳地捕捉到每一個細微的精神動作或者叫作內心動作。

而任何一個內心動作,它可能是個意圖,也可能是個想法,都可能會導致偏見。

如果你不斷地覺察,意味著你能夠在出現這樣一個精神動作之前,能有效地制止它,把問題解決在此時此刻,不留後患;留了後患就是偏見,或是其它心理問題。

當你能夠在每時每刻,覺察到你的精神動作,問題就消失在了這一刻。這就是我們說的「帶著覺察去生活」。

當你深刻體會到偏見也是一種判斷,你的覺察會不斷地關注判斷。當你出現判斷的時候,你會在第一時間意識到,哦,我可能做一個判斷,這時候你會挑戰自己的觀點。

問:聽你的描述,我好像有點領會了,就是說在一種全知全覺的狀態下,能覺察到想法的升起,把偏見化解在源頭。

哲:不光對偏見,之後我們會談到創傷,都有類似的作用。

當我們能夠在出現偏見之前,去觀察到它,我們就不會這種偏見所打擾。


如何深度覺察一些底層偏見?

問:在生活中,有些偏見比較容易覺察,但有些偏見不易覺察。這些偏見可能大家都有,所以大家都覺察不到,比如對生死的區分,對科學的盲信……怎麼去覺察這些底層偏見?

哲:要意識到這些底層偏見,需要培養一種深度覺察。

這裡,我分享一個觀察,大家自己去琢磨,沒必要非得同意我的觀點——

一個人正念程度的深淺,實際上就是你能夠意識到你有多少偏見。你對內心世界觀察得越透徹,你能發現的偏見越多。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意識到,我們是被各種偏見影響著,媒體上、書本上、社會上各種偏見,各種底層的、看不見的偏見,在影響著我們的覺察,讓我們看不清人生。

換句話說,每一個潛在的、細微的精神動作(mental action),或者說是一個內心活動,比如一個念頭,一個想要,都可能導致偏見。

而偏見又非常容易傳播。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偏見,偏見會為偏見放行。

當偏見遇到正念,會被冷落,會被終止傳播;

當偏見遇到偏見,會引發共鳴,會被繼續轉發。

所以,要想從偏見的影響中走出來,需要深度覺察。

可以這麼說,你接觸到的任何一個觀點,可能都有偏見,包括我現在說的話。你去觀察,去覺察,當你辨認出了那是偏見,你的生活狀態就發生了變化。

覺察到偏見後,剩下的只是選擇——你有意識地去選擇持有哪些偏見,來參與人類的遊戲。


當正念遇到偏見

問:如果一個人覺察和放下了很多偏見,但是周圍的人還持有那些偏見。這個時候,怎麼應對呢?當然,這還是在想,因為事情並沒有發生。

哲:首先,它確實是個想法,其次,你自己沒有偏見,足矣。

你在乎別人有沒有偏見,是你對別人有偏見的一種反應。正念中,我們不反應。別人愛怎麼著怎麼著,你不應該有任何反應。

否則別人的偏見就會激怒你,打破你的平靜。

這是我們需要去修煉的地方,要讓大腦和內心逐漸對別人的語言、行為不作反應,也就是脫敏。

如果不脫敏,我們就會被別人的偏見把持著。這時候,你還在偏見的套路里,你還是偏見,所以一定要不反應。

同時,你去身體力行,去影響別人。當你真的沒有偏見的時候,很多人都願意跟你聊天。因為和你聊天,是愉快的、順暢的、沒有阻塞和衝突的。這種「正」的感覺,能夠影響很多人。

所以你要先「自覺」,那就是不反應、無偏見,然後再去「覺他」。身體力行去做就行了,但不要期待別人也跟你一樣。

不期待,不反應,這都是正念的關鍵;正念是心靈整體的一種狀態,還包括不執著,感恩,活在當下,永葆初心等等。

當你足夠正念的時候,你的偏見會非常少,你的生活變得非常從容,平靜。這時候,你對整個世界多了一份愛,多了一份同理心。

因為你深刻意識到了偏見如何扭曲著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偏見會導致內心衝突,有時是在一個人自己心裡,有時外顯於不同人之間;

深刻意識到了人是如何被各種偏見所劃分的;

深刻意識到了人以類聚的真相;

這種深層次的理解是同理心的基石。當我們深刻地理解了偏見的產生,便不再糾結於它,也不去跟人爭論了。

每個人都在避免痛苦,所以很多人會用各種偏見來鉤織一個小宇宙,從中獲得一種優越感也罷,平靜也罷,穩定也罷,總之,為了不那麼糟心。

當跟這樣的人在接觸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你對語言的反應,因為真的可能是雞同鴨講。但是,如果你意識不到你對語言的反應,對方這種強烈的反射會讓你對自己產生懷疑。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正念。


各種社團、社區,實際上也是帶著一類偏見的人們在一起,相互支撐。

當然,如果大家去正念,能夠領悟內心世界的規律之後,我們也有一個新的社區,但社區是個沒有範圍、沒有界限的社區,沒有國界,沒有語言文化的隔閡,這個社區的名字叫——人類。

這是我們深度覺察偏見之後的一種狀態。這樣的生活充滿愛,也充滿著深度的平靜、快樂和從容。這種理解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讓人生的方向倍加清晰。


心靈探索之路,殊途同歸

問:今天的講述給我一種感覺,當我們能夠深度覺察內心活動之後,不僅偏見化解了,其他的症狀也消失了,比如執著、貪婪、厭惡、逃避等等。

哲:對,如果大家能夠去深入觀察,你會發現,很多欲望是過去很多偏見的一種累積。因為在過去,我們沒有覺察到這些偏見的產生,累積了很多的偏見,每個人都不覺察,大家互相影響,讓這些偏見根深蒂固。然後偏見衍生出一些非常底層的慾望和需求。

當我們能夠深度覺察到底層的偏見和慾望,那不是一種解脫嗎?


問:你說到偏見和慾望的關係,給人一種感覺,正念的這些話題都是相互交織的。「空談」之前談過自我、語言、慾望、執著、影響,互聯網時代要控制交互等等,每一個話題走到最深處,都在同一個點匯合。

哲:沒錯。當大家深刻的感受和領悟到內心本質和規律之後,大家都在山頂會和了。

你懂,我懂。

天知,地知。

這不是和諧,是什麼?


問:關於偏見,今天聊了很多。作為本期空談的最後一句話,你想說什麼?

哲:當你深刻意識到你的偏見之後,一切都變了。語言即標籤,探討正念需要語言,也需要超越語言

問:好,感謝分享,也感謝每一位的參與,我們下期再會。

你覺察到的底層偏見越多,內心的平靜、快樂越多,慾望、恐懼越少

分享者Cico,在讀博士,座標荷蘭,研究興趣涉及神經科學,哲學,人工智能,數學,生物信息的交叉領域。和西方現實的深度碰撞,成為他徹底探索內心世界的動力。修習正念冥想帶來的深刻的感悟和轉變,讓傳播正念成為一種新的人生使命。個人主頁https://hi-it.org。


# #哲學# #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