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体验了一把死亡,将更懂得生命的涵义

1

上周,一位叫ting的演讲者在奇葩大会分享了他的死亡体验馆的故事,让“死亡体验”这一概念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死亡这一从来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也终于打破了桎梏。

我们找到了死亡体验馆的官方说明:

不是鬼屋也不是恐怖刺激,真正可以与‘死亡体验’类比的产品是:心理咨询,团队建设,教练技术,以及各类灵性课程……由九个连续的体验空间构成(微言-念尘-生花-无常-彼岸-空色-归零-初心-醒来),贯穿了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整个历程。

每场共有12人参加,安排了12轮游戏。12轮游戏将会涉及到社会生活中最典型的12个关系维度,由此延伸出无尽的碰撞与共鸣。

每轮会产生一名淘汰者,淘汰者会独自走入后面的死亡区域,去经受阴身的恍惚、焚化炉的炙烤以及重生的光明。不同的人对死亡的感受有赖于其自身的经历,死亡体验馆只是提供了一个供其发酵的器皿,辅助你完成对生死命题的探索。”

每一轮游戏中,参与者会被问到一个非常极端的问题。

比如

你是反恐队长,恐怖分子在一栋楼里安装了炸弹,拆除炸弹唯一的办法就是折磨恐怖分子2岁的女儿。你选择折麽这个女孩,救一整栋楼人的生命?还是不折麽这个女孩,放弃一整栋楼人的生命?”

比如

“你的小伙伴被一群混混群殴,你是回去找救兵,还是陪小伙伴挨打?”

……

奇葩大会的嘉宾马东问ting:“我真的不确定,来参加这个游戏(死亡体验馆)的人,在这个游戏里得到了什么?”

在后续的采访中,ting提到:

死亡体验馆”不是“体验死亡”,而是为了让大家在12轮游戏中,能直面所有问题。”

直面所有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逃避没用,都得面对,面对之后,才有自由。每个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得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并承受这个世界;

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体验馆’所做的,就是给大家打开一个看待这个世界的窗口,并直面问题的能力。”在探寻“死亡”的体验过程中,收获面对生命的勇气。

在“死亡体验”中,最容易表现出慌乱与无措的是那些心有余虑的人。

“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

2

那么,谁是“活得不充分”的那个人?

一项美国的调查显示,尤其在投行、咨询、IT、律师等高薪领域中,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人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而且,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用手机处理公务的时间(Perlow & Poter, 2009)。

我们每天高速运转,奔跑向前,生活得争分夺秒。看起来生活得很“充分”,很“尽致”。

但有趣的是,《纽约客》的专栏作家Surowiecki(2014)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其实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而在这种自主选择的忙碌背后,是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一旦停止忙碌,人们就会身陷其中。(knowyourself)

争分夺秒中脸上写满了焦虑。

焦虑背后是一团纠缠的结。当我们遇到问题选择逃避时,问题本身并不会消失。

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产生负面情绪时,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解决,一种是忽视。

忽视即是逃避,当逃避成为默认的选项,它会渐渐成为我们潜意识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后续的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或压力,我们就会选择辞去一份工作,甚至离开一座城市。

“这些人,找不到其他的出口了。”

问题出现时,我们选择绕道而行,选择避而不见。却浑然不觉,其实我们在无形之中,迷走在曾经逃避的阴影之下。

于是我们发现前路失控。

于是我们发现自己活得“不充分”,“不尽兴”。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面对。

面对问题,才能拥有自由意志,才能掌握主动权,否则只能收割“不充分”的人生。

互动

那么你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由于自己的逃避或消极应对而产生的遗憾呢?欢迎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将会获得专业猎头顾问的答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