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長城以北非中國」對還是錯,還是說看的角度的不同從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呢?

lygfire


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中國”一詞在不同時候有不同內涵。

古籍裡的“中國”與“北國”、“南國”等概念相對,是個方位概念,不是國家概念。“中土大唐”一類的“中國”概念,則與四夷相對,是華夏族大一統的國家概念,這個中國就是古代中國。到了當代,中國是指繼承漢族文化的中華民族的國度,國際公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國政權是古中國的繼承者,是正統。

其次,民族不等於國家,民族史也不等於國家史。

當代中國以漢族為主體,包括了55個少數民族,繼承了漢族的文化傳統和漢族的傳統領土,也吸收或繼承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領土。這是客觀現實,尊重這個客觀現實,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前提。

民族是動態的,是不斷融合和變化的,漢族不是從原始人起就開始有的,維吾爾族出現更絕不超過一千五百年,滿族的歷史就更短了,而匈奴、契丹等民族已經消亡。政權變動比民族更頻繁,民族史不等於國家史,民族與國籍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應關係。

當代中國人,不要把自己的民族屬性與古代民族政權劃等號,大家都應該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角度看古代中國史,大家都應該清楚當代中國的歷史主幹和文化主幹是哪個民族的。

其三,關於清元遼金的認識。

滿蒙史不是中國史,而元清史是中國史。元清兩朝是蒙滿的民族史與中國史的交集,也是漢族很丟臉的兩個階段。滿蒙是兩個延續至今的民族,也是正在融合中的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滿族融合得更快,應該表揚。元清是兩個主體疆域在中國土地上的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是中國史上的兩個歷史朝代。

遼史和金史不是中國史,它倆和古埃及史、古希臘史一樣的性質,都是歷史長河裡的一朵浪花,可憐的漢族在這裡是別人故事裡的奴僕。宋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是一段帶有恥辱的中國史,當時的中國就像一條水量被分流得讓人害怕斷流的長河,卻讓遼、金掀起浪花。

當然,必須承認,漢民族史無法迴避遼史和金史。遼和金統治者雖然也漢化得比較深,但遼金漢人也胡化得比較深,“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張弘範還以滅宋而沾沾自喜。感謝朱元璋誅滅張弘範全家,感謝朱元璋恢復華夏,避免南北漢人變成成兩個民族。

其四,從疆域角度看中國變化

長城是中國古人修建的軍事建築,不是國境線。中原王朝的觀點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各朝都不以長城為界。明朝重修了長城,今天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朝開國重臣徐達修的,但明朝在塞外有遼東大片國土。其實漢朝在遼東設有數郡,只到三國時期遼東也誻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今天的中國,長城是古蹟,是中華民族古代輝煌文明的見證,已經完全無關軍事,更不是界線。長城以北的東三省和內蒙、寧夏以及河北省局部,都是毫無爭議的中國國土,而且漢族人口也有相當的比例。

從疆域角度看,滿清和元蒙的核心地盤都屬於當代中國,滿清和元蒙相當大的地盤已不屬於當代中國,這種遺憾估計也就一直遺憾下去。


龍久於池


這話是混淆視聽,是徹頭徹尾的愚蠢無知,或無恥謊言與包藏禍心。

詞彙只有在語句中,語句只有在場合下,概念才能得以明確,意思也才能準確地傳達和得以理解。

提問人並沒有交待語句的背景,因而這裡就僅能從語句自身來分析。從“滿蒙”來看,這句話只可能出現在皇太極建立滿洲之後。從句子對“中國”的使用來看,“中國”已是地理的政治的概念,“中國”成為指代吾國的普遍使用的他稱或自稱。那麼,這種情況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那就是中華民國建立伊始。當時中華民國有個口號~~滿蒙漢等五族共和。從民國至今,無論長城內外,都是中國領土,無論滿蒙漢回藏壯諸族,皆為中國人。認同吾疆吾民同為一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個有起碼的國家認同的人,怎可能說出那三個句子?而說出那話的,明顯是一個具有一定知識的人,卻特意作出這樣的表達。那麼,誰會刻意說出這樣的話呢?那隻能是我們的敵人,他們想分裂和分劃我們。從外部來說,在過去,他們最可能是一心要滅亡我們的日本侵略者,而現今也無法排除他國針對我國有這般的間諜活動;從內部來說,他們既可能是漢奸賣國賊,也可能是民族分裂分子。

對於敵人的敵對行為,我們須給以唾棄和反擊。

而把那話的三個句子當成純粹的歷史問題來探討,顯然是失當的。但即便僅僅以知識而論,那三個句子也是無法成立的。

“中國”過去只是一個文化概念,並未明確指代國家、疆域、政權和民族。民國以來,“中國”成為了明確指稱國家、疆域、政權和民族(這裡指“國族”,現代國家的公民)的政治概念。

如果那話中的“中國”是後面產生的那個政冶概念,那麼聽與說的雙方無疑都只能是站在今天現代國家的角度,今人的角度。因而滿蒙各族、長城內外皆是“中國”,而今天中國各地的歷史、中國各民族在東亞的歷史,也都是今天中國人認識和研究的對象。這就像英國人認識其作為羅馬帝國一部分的那個時代,俄羅斯人也會去認識西伯利亞及遠東區域在俄國擴張之前的歷史,而根本不會說“羅馬總督治下不是不列顛”、“西伯利亞非俄羅斯”這樣的屍比話。今天中蒙兩國有關於蒙元的共同歷史記憶,中國與朝鮮半島在高句麗的歷史上有交叉,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因為在歷史的進程中,疆界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人群又不斷地分分合合。所不正常的是,相關的某一方妄想獨佔所共涉的歷史對象的話語權。

如果,那話的“中國”是長久以來的那個文化概念,又當如何呢?“中國”二字從文獻上看最早見於東周。“國”指大城。當時中原之地遍佈了周人所分封諸侯的城池,時人就以“中國”指代中原之地。“中國”之人傳承的是華夏文化,於是後來又漸漸以“中國”稱呼華夏文明,與“中土”丶“中夏”同義。“中國”是華夏文明,那什麼又是“文明”呢?

從網絡上可以搜索到定義,文明是人類的發展成就,包括一個社會所達到的先進和複雜的狀態以及這一狀態達成的過程;但因為“先進”與“複雜”都是相對的,於是西方學者又給出了文字、工具等要素標準。(“文明人”究竟是有多自傲啊!😂)但按照這一定義,我們並不能很好地理解被描繪的某一個具體的“文明”(對象)。這對象,具有國家或城邦的形式,社會生產,社會分工,階層分劃,動員能力,組織能力達到了一定水平。然而這對象又是如何與其他的對象區分開來的呢?比如,假設人們發掘出了兩個城市的遺址,那麼它們究竟是代表兩個不同的文明,還是說它們是同一文明的兩個區域呢?我當然直覺,這應該用文化上的差異性來解釋,然而通常某個“文明”內部的文化又會是多元的。嘗試著去理解一個“文明”時,竟發現其輪廓與“國家”、“民族”有所重合。歷史上的許多帝國,都是統合了(文化)不同的人群,這些不同的人群有著各自文明或未文明的狀態,然而帝國在論述中卻被作為了一個“文明”來陳述。顯然,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的“文明”與作為人類發展成就的“文明”,是不同層面的不同概念。同時我大膽認定,作為整體的對象的“文明”,是一種秩序,是一個體系;體系和秩序,為人類群體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內部環境;而體系本身也不是與世隔絕的,它會與其他文明或未文明的人群產生相互影響。當這秩序崩潰,體系坍塌,人群既有的發展進程被徹底打亂,以至於在文化上和血緣上出現驟然而重大的改變,傳統斷絕,不能復初,那麼這“文明”就消亡了。這一過程,表面上看通常是外來入侵導致的,而其內因卻是其維持其秩序的能力不足以適應環境的改變。這不足又極可能是先天的,如自然地理環境的侷限或既往歷史文化的積澱。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百折不撓延綿至今,是因為其為世界屋脊、遼原大漠、炎寒密林,崎嶇汪洋所包圍,離其他文明核心區域又較遠,而大江大河流域又適於發展,且東南側向,雨熱同期,土肥水沛,地勢平闊,交通相對便利,這就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亞洲東部的中心,以此中心,東亞大陸很早就展開了一幕宏大的融合進程,這融合導致朝貢體系及大一統傳統的出現。這融合隨著時間的推移,使華夏的體系愈來愈強大,使歷史記憶、語言文化、習俗節令、社會制度、思想和信仰等絲毫不會因為異族征服而有多少改易。元與清的政權本就是適應這一體系的結果。文明不是由當權者身份決定的,文明是勞動創造的。一個文明體系依然是那個文明體系,在於實現那發展成就的主體人群及其文化,是否是其先輩(文明事業)的後繼。所以,“元清非中國”是謬論。至於“長城內外”是地域,“滿蒙”既可以指“民族”也可以代表“地域”,但無論是“地域”還是“民族”,如果處於這一體系之內,那就是“是”,如果處於這一體系之外,那就是“非”。而這一情況在歷史上是變化的,故拋開具體時期而說“滿蒙非中國,長城之北非中國”的這種行為就是有意撒謊了。

所以,簡而言之,無論“中國”是地理的政治的概念,還是文化的概念,“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長城以北非中國”都是不得成立的。

這個問題倒是說完了,不過,提這種問題又是否會為別有用心者推波助瀾呢?


見微45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

想搞清楚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以及長城以北非中國,首先要明白“中國”的含義。

今天的中國指的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

而題中指的,是古代的中國,而古代中國的概念是不斷演化的。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同時中國的代稱還包括“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可見,中國的定義是不斷變化且範圍是不斷擴大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北部修建了萬里長城,向南統一了百越和西南夷地區,至此中國的概念擴大到整個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南地區。

其後,儘管中原王朝疆域不斷向外擴張,但是始終以秦始皇統一的地區作為核心統治區域。

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以及長城以北非中國的論調就是基於這樣一個現實。

我們知道今天的內蒙古地區和東北地區都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古族和滿族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成員,長城內外都成為中國遼闊疆域的一部分。

但是在古代,滿蒙代表的長城以北地區和長城以南的地區衝突不斷,他們代表的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衝突,這種衝突伴隨了封建社會的始終。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滿蒙、元清和中國的關係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幾點:

1、元清是不是中國王朝?

而我們要確定滿蒙、元清的長城以北地區到底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只需要看在歷史上中原王朝囊括過這一地區即可。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疆域覆蓋了包括整個中原地區以及整個蒙古族區域在內的廣大地區。且元朝以《易經》中的“大哉乾元”命名自己的國號,並將位於中原的北京作為元朝的首都。可見元朝接受了大一統的規則,並以中國王朝繼承者的身份出現,將自己認定為宋金王朝的繼承人。

事實上元朝也確實這麼做了。在徹底消滅金宋後,元朝修編了《宋史》《遼史》和《金史》,而新王朝為前朝修史,是中國各王朝更迭的潛規則,元朝已然融入了其中。

而且,元朝還推行科舉制度,推進了蒙古的漢化。可以說,元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重要一員。

相比於元朝,清朝的“中國化”更加明顯,為了鞏固統治,清朝統治者不斷強調滿漢一家,拉攏漢族精英一起參與到治國中去。作為明朝後的王朝,清朝幾乎全面繼承了螟蟲的各項制度,歷史學家將這種情況稱為“清承明制”,而明朝是中國古代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可見清朝也在大一統王朝的進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因此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一員,而且分別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重要發展階段。

但是元朝和清朝被一些人認為是亡國和被殖民。

2、誰在鼓吹“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以及“長城以北非中國”?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流傳的很多石破天驚的言論,很多都是日本人的功勞。

從甲午戰爭前的《告十八省豪傑書》就可以看得出日本人的狠毒和險惡用心。此書公然將漢地十八省定義為中國,將長城以北的滿族和蒙古族定義為中國之外的民族,從根本上否定了清朝執政的合法性。

不僅如此,日本通過這樣強詞奪理的認定,將清朝取代明朝以及李自成集團的王朝更迭妖魔化為殖民入侵,將清朝等同於外族入侵,從而為日本對中國的入侵做輿論上的準備。

一旦清朝的入侵被植入人心,那麼日本對中國的入侵也就合情合理,既然清朝可以侵略中國,那麼日本也可以。

除了《告十八省豪傑書》,日本的言論還包括“崖山之後無華夏”、“崖山之後無中國”等,其目的,就是擾亂我們的思想,從而達到使我們屈服的目的。

3、這是單純的角度問題嗎?

題中的設問讓人不明所以,如果僅僅是因為角度不同,就可以得出顛覆傳統認知的程度,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以多角度討論的形式推翻所有的板上釘釘的事實呢?

因為角度不同,漢奸賣國賊秦檜也可以是為了宋金兩國和平,減少戰爭傷亡,是一個真正心繫天下黎民的、忍辱負重的偉大形象。而岳飛就成了不懂變通,發動戰爭屠戮我華夏民族的劊子手。

這是極其嚴重的不良傾向!

很多事物的本質決定了其不可能以多角度來分析,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我們單純地從學術來討論,那這種所謂的討論就沒有任何意義。而這種問題的意義,就是在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

警醒,應該是所有人心中的一根弦!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皇漢否定元清非中國,這是從漢族的角度上來理解歷史的。但是從零度角度上依然延續的是中華民族的觀點,元朝和清朝就是中國,並沒有發生任何本質性的變化。

中華民國建立之前的歷史通通歸納為古代歷史,其中元朝和清朝是證券而不是實體的中國政權。滿清的殖民歷史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部分,雙重標準地使用漢滿交替的領土觀與天下領土觀。而近代則是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建立,這是中國古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從此之後產生了現代的國家觀念和領土觀念。

所謂的中國觀念,在狹義上指的就是漢族人民控制的區域。狹義的觀念中有一種個狹義的解釋,中國這個名字可以在西周時期代指中央國家。但是從廣義上的中國觀念指的是,包括了現代意義的中國,同時也包括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附屬地區,藩屬國。

如今歷史學的觀點都是從西方引進的,也就是廣義的國家觀念。因此清朝和元朝當然屬於廣義的國家觀念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指的就是啊從西方國家引進的觀念。當時清朝人套用了西方人的概念但卻未在自己的領土上建立現代化的政治體制和領土觀念,後來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填補了清朝推翻之後政治權力真空狀態之後,名正言順的建立起了現代國家。所以在清朝時期,一般的研究人員使用的都是廣義的觀念,而在研究清朝之前的歷史採用的都是狹義的觀念。由於標準不同,所以造成了自相矛盾的現象。


品讀武器裝備


滿蒙元清非中國針對的是被戰爭毀滅的失去中國領導控制能力宋明漢族皇帝而言。之所以這樣說是不僅是因為亡國之仇的不甘,還有滿蒙都是通古斯文明,早期與漢文明格格不入,一旦隨著時間推移將漢文明取而代之,那對於中國而言影響不可謂之大!文字語言將不付存在。但它們統一中國後結局卻相反,雖有暴政,但漢文明依然存在,至少領土方面影響是積極的!對中國功大於過,歷史不能改變!所以元清絕對有資格被稱為中國!


王某某aygcg


這種觀點是絕對錯誤的。

第一,元朝和清朝都是實實在在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存在過的。兩個朝代加起來四百年。否定這兩個朝代,中國就會出現四百年的歷史空白。

第二,我們現在活著的每一個人的祖先,都是從元朝和清朝傳下來的。他們都曾是元朝和清朝的子民。否定元和清是中國,那我們的祖先往那放,是那國人?

第三,蒙古族和滿族是我們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成員。否定滿蒙和元清,這無異是拿刀來分割我們中華民族。

第四,歷史有一個發展過程。民族有一個融合過程。我們要尊重歷史,正確看待民族的歷史的融合。決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那一套。

歡迎點評。


WM曉奇


目前網絡上存在著大量的這種歷史觀點,我想說的是,持這種史觀的人少部分是別有用心,大部分人是被誤導。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華史觀應該是一個整體,不能用過去的歷史去否定現在的歷史,也不能用現在的歷史去否定過去的歷史。之所以現在一部分人始終要去突出中國史是漢人史,是中原史,其中包藏著巨大的禍心。

因為曾經有一個人,搞出過中國七塊論,其實現在網上流傳的“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長城以北非中國”的史觀就是在迎合最早發段於日本、後被漢奸李登輝也就是巖田一男繼承的中國七塊論。

早在1887年,日本軍國主義參謀部提出的《征討清國策》中,就曾明確地提出要把中國分成七塊,這就是東北、華北、江南、蒙古、西藏(含青海)、新疆(準葛爾)、甘肅。

李登輝在《臺灣的主張》中寫道:最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文化與發展的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區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如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大約分成七個區域,相互競爭,追求進步,亞洲或許會更安定。

這個分區完全是為了分裂中國的情況下提出的,並且這種論調不堪一擊。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有宏大的歷史格局,保持清醒的頭腦,擦亮眼睛,不要因為我們狹隘的民族主義,而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懵懵懂懂的成為歷史的罪人而不自知。我不是要扣帽子,我明白很多人並不是故意要歪曲歷史史觀而只是對歷史的一個自我認知。但是我們一定要有透徹、本質的歷史認識,不要被小日本、李登輝之流所誤導,成為敵人的打手。








謝金澎


都是中國的國土,以前都是納入大中國版圖誰也搶不走的,但是歷史的是是非非又有誰能說的清道的明,一切一切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歷史的長河裡無人能道的清說的明,一切的一切都由後人去自己評論自己看,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品論😊😊😊😊😊😊😊😊😊😊😊😊😊😊😊😊😊😊😊😊


流浪豬83253542


站在當時的歷史視角來講,這幾個說法是對的,否定這些說法的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教科書洗腦的。但是同宇宙萬物一樣的,中國的概念,不論是地理上還是血緣上還是文化上在一直擴大,在一直變化,要學會接受這種變化。比如今天我們可以說蒙是兄弟民族,但是你假如穿越到明朝就不會這麼認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