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壯鄉偉哥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者“邦”。“中國”即中央之城或者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有幾種解釋:一是京師,即首都;二是天子直接統治的地方;三是中原地區;四是指國內,內地;五是指漢族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漢人建立的國家。

自漢朝以來,人們常把漢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統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如南北朝時期,各自把自己的國家叫做“中國”,北宋與遼,南宋與金亦是如此。北

宋自稱中國,遼也自稱中國,南宋與金同樣的。

唐朝的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吟道:“李憑中國家彈箜篌”。這裡的“中國”即是京都,意即琴聲傳得很遠。

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答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今天說的“中國”跟古代說的“中國”它們的含義和管理的範疇是有區別的。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他們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化和文明,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綺閣書生


“中國”這個名字,其實是漢語的說法。

在古代不同語言中,還存在其他說法,例如:波斯語的Chīn(秦)、梵語的Cīna(支那)、蒙古語和斯拉夫語的Kitad/Kитай(契丹),以及突厥語的Tabγač(桃花石)等等。

如果具體到漢語的語境,“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器。

這件青銅器的名字是:何尊。

這是在西周時期的一位名叫“何”的貴族用來祭祀的器尊,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賈村。

在何尊上的銘文中,刻有“中國”一詞,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出處。

關於銘文的寫法,請看下面這兩張圖像:

1、首先是銘文的全覽:

2、其次是銘文中的“中國”字樣:

但我必須要指出,何尊中“宅茲中國”的記錄,並不是指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

“中國”在這裡的含義,其實是指西周王朝的都城成周地區,也就是當時的“天下”中心——伊河、洛河流域。

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的範圍才逐漸擴大。這個過程不能被忽視。


此外,在古代其他語言中也有類似“中國”語義的對應說法。我舉個例子吧。

請看上面蒙古文資料中畫紅框的部分,這是蒙古語對中國的一種說法,也就是回鶻體蒙古文的Kitad。

這個詞後來在17世紀傳入俄國,也就是今天俄語稱呼中國的詞語Kитай的來歷。


HuiNanHistory


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一個問題,那下面我們來聊聊“中國”的由來。

中國原本的意思是“中央之國”。周代的時候人們會將首都稱為“國”,而別的地方稱為“野”,所以最早的時候中國指的是周朝的王畿地區,並且諸侯國的首都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所以就有古話傳下來,比如孟子中記載了齊王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莊子中也記載過“中國之君子,明乎禮儀而陋幹知人心”。

到了春秋,“中國”的範圍就變,而是指的是整個黃河中下游的地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原”、“華夏”。那個時候“中國”和“九州”、“華夏”、“諸夏”等詞成為了同義詞。

在這之後華夏文化一直不斷的在傳播當中,到了戰國時代,楚、燕、齊等國家融入了華夏群體之中,然後又不斷的擴張,周邊的民族不斷地被吞併,一直到秦漢大一統以後,“中國”的範圍就成為了除了百越之地和西南夷以外的長江黃河流域了。

到了漢代以後,“中國”成為了正統王朝的代稱,就比如在北魏、南朝都是自稱中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將“中國”和“中原”相比同。

一直到隋唐統一以後,“中國”這個詞的含義才從“中原”轉換成為整個中央王朝的內地,也就是現在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地區。不過在唐朝雖然也被有稱之為“中國”,但是外交方面,唐朝還是自稱為大唐,並沒有用“中國”為國號。

直到清朝,“中國”才第一次出現在外交領域,當時是1689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在當時使用的國名就是“中國”。而在之後所簽訂的條約都是用“中國”為國號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成為了整個東亞大陸的統稱了。

到後來我們新中國成立,也是第一以“中國”為正式國名的開始。


龍叔小龍


首先要明確,中國這個詞語在古代的含義與今天的含義不同。基於此,我們再明確王朝與國家的區別。


一、最早的“中國”是指國中之國

由於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故而商周時期的天子居於華北的正中部,而犬戎、東夷等部族居於商周的四方。為了與諸蠻相區別,故稱商周所在為中國,即國中之國也。到了周朝的後期,特別是從春秋以來華夏的勢力範圍已經遠遠超出原先的黃河流域了,所以華北平原的齊、晉等國都自稱為中國,而將南垂的楚、越等國稱為蠻夷。所以這個時候的中國指的是今天中國的北方地區。

二、2000多年前開始,用“中國”代指中國北方


秦漢兩朝南並百越,北討匈奴,將萬里河山連為一片,此時不僅佔有華北,更兼併了華南地區。所以大約從漢朝時期開始,就有人用中國的標籤進行代稱了,比如司馬遷在《史記》提到的匈奴“南與中國為敵”。既然秦漢自稱中國,那麼這個中國究竟是用來指秦漢的本身,還是指華北平原呢?關於這個還請繼續往下看。


到了三國時期,曹魏統治著華北,吳蜀則各分華南。《三國志》尤其寫到,孫權稱曹操率中國之眾,南征荊楚。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國”指的還是華北地區,也可以說是統治著整個華北地區的政權。所以從秦漢以來,確立了佔中原者為中國正統的說法。

三、兩晉南北朝開始,“中國”這個詞逐漸成為象徵正統王朝的標籤



兩晉與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更迭太頻繁,加上不斷有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北方的5胡16國與江南的東晉都自稱中國,而南北朝劃江而治以後,南北的爭奪更為激烈。比如北朝鮮卑人罵南朝漢人為島夷,南朝漢人則罵北朝鮮卑人為索虜,爭著給自己打上“中國”的標籤。當然這種爭論也是無疾而終,最終的結局還是大一統得到了中國的稱號。


隋唐一統南北,中國之爭也就告一段落,隋、唐都自認中國正統,這是無可厚非的。隋煬帝討伐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在五胡16國時期搶佔了遼東半島,他要收回來,他說遼東自古屬中國之土也。但隋唐以後,由於兩宋過於脆弱,出現了北宋與遼對峙、南宋與金對峙的狀態,南邊稱北邊為北朝,北邊又稱南邊為南朝,歸根結底還是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正統之爭。不過可以明確的是,由於其他民族受到華夏文化的感染而脫離了原始野蠻的狀態,遼、金都向往中國化,說明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指華北,而是一個有資格統治華夏地區的正統政權的標籤。

四、大一統時代,“中國”被用來指代政權本身


元、明、清都是疆域遼闊的統一王朝,他們在對外貿易中越來越多地稱自己為中國,表示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朱元璋給李成桂的的政權賜名的詔書中以中國指代大明,寓朝日鮮明之意,賜其名為朝鮮。明清交替後,由於滿族是少數民族,而他們渴望在正史中順理成章地接替正統明朝,所以也樂意稱自己為中國。


晚清以來,由於豪強的入侵,中國人的視野不再侷限於國內。在晚清與帝國主義的外交書信中,中國即大清,大清即中國。可見,清朝認為中國指的是清政權本身。可在近代一系列入侵面前,中國國內各民族的共同意識逐漸覺醒,緩解民族矛盾,凝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以後,史學界經過長期的討論,認為古代的“中國”的含義不只是傳統漢族與所居的13省,還應該包括在中國境內所建立的少數政權與衍生於中國的少數民族總體。



由於“中國”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但不同的是中國、中華都已經演變為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中國這個詞語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為了今天這個擁有56個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代稱。

六、中國與自己的朝代

國家可以有多個朝代,而一個朝代只屬於一個國家(當然,其他相同國號的另當別論,比如我國的陳與越南的陳)。假如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從夏商或者更早時期,中國就形成了。朝只是不同政權在不同時期統治中國的時代,我們所稱的漢帝國、唐帝國,其實是中國的漢朝與中國的唐朝。非常有意思的是,古代西方國家以國自稱,而古代中國對外則直接稱朝代名,這是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今天這個大中國的概念,只能以朝而代國,這就導致了人們朝國不分或者有朝無國。



在明清以後才逐漸把朝代名與“中國”共用起來。我們過去把羅馬帝國與漢帝國放在一起,其實羅馬是國名而漢是朝代名,很多人不知道羅馬有4個王朝,如羅馬帝國的建立者屋大維建立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今天,羅馬帝國已經不存在了,而中國依然還在,所以說無論是號稱“千年古國”的拜占庭帝國也好,還是共和制與君主制加起來800多年的羅馬也好,甚至是已經在歷史上滅亡的古巴比倫國王也好,其實歷史文明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一直是中國。


世界人文通史


現在我們經常說“我是個中國人”,可是你知道嗎,在過去,可不是什麼人都能這樣稱呼自己的,那是要看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在古代可是有赤裸裸的地域歧視的喲。

就說“中國”這個詞語吧,是什麼意思?

中央之國的意思,那這個中央之國在哪裡呢?

在河南洛陽一帶。

當時呢,洛陽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周人自認為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之地,因而認為這片區域是“中國”,與之相對的,在洛陽周邊住的被稱為蠻夷戎狄。

這些蠻夷戎狄一般是哪裡呢?

蠻:這個詞語包含的地方變化非常大,早期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南方一帶,以及百越百濮等。

百越:江蘇南部直到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一帶。

百濮: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一帶。

夷:山東,安徽,浙江,蘇北一帶。

戎:河北,遼寧一帶(北戎,山戎),甘肅(姜戎,陸渾之戎),陝西,寧西部分地區。

狄:陝西,山西等部分地區。春秋戰國之後,主要代指匈奴,鮮卑族等少數民族。

特別有趣的是,蠻這個詞語的含義變化。

隨著歷史的演變,蠻夷戎狄只剩下了蠻,在晉朝,南北朝,唐朝多指越南等南方地區,到了元朝,南宋領土的範圍(杭州一帶)被稱為“蠻子國”,明代的時候,滿族人稱漢族人“蠻子”,清朝的時候,準格爾部又稱清朝人為“蠻子”。

早先漢族稱呼一些少數民族為蠻,後來自己被少數民族稱為蠻,清朝稱呼漢族為蠻子,自己又被別人稱為蠻子,真是“蠻子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當然,西周之前還有黃帝炎帝,夏商等朝代,所以中國一詞應該出現的更早,不過目前來說,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我國的國寶何尊銘文上的一句話:“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圖片:中國國寶何尊銘文,禁止出國展覽的無價之寶)

在《尚書•周書•梓材》記載了周成王的一段話:“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在這裡也出現了中國一詞。

由於西周的強大,自認為是中國正統,自然也引來他人對這個詞語的覬覦。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周王室衰落,各個諸侯國爭霸天下,有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就把自己的都城稱為“中國”。

在《戰國策》一書裡,對中國的含義做了非常華美的描寫,說中國是聰明人住的地方,是富有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是詩書禮樂的地方,是四方效仿的對象,這些話,放在今天看,可以說一句:“老鐵 ,沒毛病。”(原文:“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

注意,此時的“中國”只是指代中原地區,但是當時的中國一詞的含義廣義性比較強,排他性也不強,例如孟子非常明確的把夏商周等稱為中國,同時又認為舜和周文王等是夷人,並沒有將所謂的夷人排除在中國之外。(原文:“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裡,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哪些政權被認為是中國呢?

中國:周、衛、齊、魯、晉(韓、趙、魏)、宋、鄭等。

蠻夷戎狄:秦、楚、吳、越等。

請注意,秦在那個時候還被認為是蠻夷戎狄的一支,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自以為合法取代周政權,自此成為“中國”的正統合法政權,據多名學者考證,china一詞即為秦的音譯。

秦政權是中國一詞含義變化的一個關鍵點。

為什麼呢?

因為在秦朝之前,一直都是部落民族戰爭不斷,到了春秋戰國也是戰亂紛紛,中國這個詞語的含義是比較模糊的,主要指周朝都城一帶,後來又被許多諸侯國佔有,大家各說一詞,因而使中國這個詞語有地域,政治,政權,民族的融雜在一起很難嚴格區分的含義。

從秦大一統之後,乃至漢唐,中國一詞就逐漸成為了中原地區合法政權和合法統治的代表性詞語。

例如,在《史記》裡,“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猾夏,侵亂中國也。”在《後漢書》裡“安息國居 ,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多處出現“中國”這個詞語,全部指代的都是中原地區的漢政權。

例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蜀國,孫權在吳國,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仍然認為中國是指曹操所統治的地區。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曾經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國志》)

周瑜說曹操的軍隊“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

在諸葛亮和周瑜等看來,中國即為當時的中國北方中原地區,當然,這個中國只是地理上面的意思。

在後世,對三國時代誰代表中國正統政權是有爭論的,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劉備的蜀漢是正統政權,這就是從中國的政治含義上來講了。

在兩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的含義再次混亂,很多政權自稱為“中國”,畢竟,中國是合法政權的象徵嘛。

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自稱“中國”,而吳越、楚、南漢等政權則沒有發現有史料自稱為“中國”的記載。

在宋遼夏金時代,中國一詞逐漸被塗抹上濃厚的政治色彩,所有的王朝都稱自己是中國,以此來宣告自己的政權合法性。

最好玩的是南宋和金朝對峙的時候,當時金朝佔了中原,所以開心的稱自己是“中國”,而南宋因為全部是漢人統治,行的儒家文化,也理所當然的自稱為“中國”,雙方各取中國一詞的政治,地理,文化含義來宣告自己是“中國”。

蒙古帝國時期,忽必烈正式建立大元,以北京為首都,也自稱是中國的合法繼承者,例如大臣劉宣勸忽必烈不要攻打日本,因為“日本僻在海隅,與中國相懸萬里。”(《元史》)

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中稱:“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史》)

不過,當時以漢族為主體構成的南宋並不承認元朝是“中國”,是以朱元璋後來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明朝之後,自稱大明為“中國”,現存史料中有明朝給日本的國書,例如:“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從秦朝至明朝,中國一詞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民族上的含義,而從清朝開始,中國一詞的含義才最接近今天我們所說的意思。

這是什麼意思呢?

清朝之前,中國一詞並不是專門指代某一個王朝,也因為戰爭,朝代更迭的原因比較混亂,到了清朝,中國才作為國號正式確立下來。在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裡面,明確的出現了以“中國”代表大清的文字,這是第一次中國作為國家的意義來使用的。

自此開始,中國一詞就和日本,俄羅斯,英吉利,米國等意義一樣,指代一個國家。

(圖片:1889-1912年的大清國旗)

有趣的是,“天朝”“中國”這兩個詞語曾經同時出自乾隆口中:“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

德齡公主和慈禧太后說歐洲很多女子都自己賺生活費,慈禧很驚訝:“此種文明,實為奇特。在我中國,父母既亡,為之子者,有撫養未嫁姊妹之天職……中國婦女,苟自出謀生,則人將傳為談助矣。”(《清宮禁二年記》)

1909年《大清國籍條例》第一次用法律確立什麼人才是“中國人”:

“凡左列人等不論是否生於中國地方均屬中國國籍:生而父中國人者;生於父死後而父死時為中國人者;母為中國人而父無可考或無國籍者。”

也就是說,不管你在哪裡出生的,只要你老爸老媽其中的一個是中國人,你就是中國人。

時至今天,我國政府確立國籍仍然沿用這條“血統”法則,所以,那些赴美產子的想拿雙重國籍,只是在鑽法律漏洞,真正意義上來說,不管你在哪裡生孩子,只要你是中國人,孩子就是中國人。

(圖片:清朝時期的時局圖,明確的寫出當時的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局面)

(圖片:《滿蒙漢合璧教科書》“我中國居亞洲之東,氣候溫和,土地廣博,人民繁多。五千年前,文化已開,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國也。自我遠祖以來,居於是,衣於是,世世相傳,以及吾身。吾既為中國之人,安可不愛中國也。”)

(圖片:《南京條約》裡,大清皇帝的英文是“Emperor of China”,大清國的英文是“Chinese Empire”。)

1912年,《大清國皇帝退位詔書》稱:“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此後,中國的含義基本與現代所說的逐漸趨同。

總結

①秦朝以前:中國一詞的含義在和今天所說的其實很不一樣,沒有過於強烈的政治含義。

②秦至宋:主要代指中原地區的政權,主要是地理含義,也同時指代當時統治中原的政權。

③宋至明:漢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不斷的遭到少數民族的打擊消滅,因而中國一詞政治含義開始濃厚起來。

少數民族為了政權的合法性,也自稱為中國的繼承者。

④清:正式的把中國作為國家的含義確立下來,比較接近於現代人所說的“中國”的意思。


師明禮


中國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我來回答一下您這個問題吧。

一、“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的“何尊”,上面刻有如下的銘文: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配圖:何尊上的銘文

短短的122字的銘文,包含了極大的信息量,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的遺訓,營建洛邑“成周”城的那段歷史,其中“餘其宅茲中國”就是第一次出現“中國”這個名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來統治萬民,這也說明了“中國”一詞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洛陽也當仁不讓是當時的天下之中了。

那麼,“何尊”又是什麼來歷呢?原來它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是當時的一個何姓貴族所作的祭祀用的器具,上面刻的是周成王在皇宮對何姓小子的訓誡詞。這個出土於寶賈村鎮陳家後院的超級國寶,因為當時的人不識貨,把它賣到了廢品收購站,1965年9月被寶雞博物館發現並收藏,萬幸沒有被人拿去溶解了。配圖:何尊

二、“中國”一詞的歷史演變

除了“中國”一詞,還有許多代表中國這個意思的稱呼,如“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後來慢慢統稱為“華夏族”,《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華夏族則稱呼四夷之民為蠻、夷、戎、狄等。

隨著國家和民族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含義和範圍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但總的趨勢是處於擴展狀態,變化情況大致如下:

天子所統治的地方。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皇帝是天帝的兒子,他所統治的地方是當然的天下之中,也就是“中國”了。

國家的首善之地,也就是京師,京城了。《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

九州拱衛之地的中原地區,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天下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其中豫州則處於當時的地理中心,也就是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黃河流域,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這裡的“中國”,指的就是黃河流域,而“蠻”指的是貴州廣東、廣西、雲南、湖南南部和四川大部,“夷”則指江西南部、浙江和福建等東部地區。

華夏族所居住的地方,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也就是說,華夏族人聚集居住的地方就是中國。

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三、“中國”範圍的變遷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隨著成周城的建設和王朝變遷,中國的範圍也在變化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泛指中原地區,其他地方還是叫做蠻夷。自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除了一小部分時間處於混亂狀態,大部分時期都處於大一統的王朝統治,這時中國的範圍就基本上定型了。

“中國”一詞雖有3000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概念,從來沒有被任何一個王朝或政權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簡稱“中國,則是“中國”一詞正式作為國名的開始,但更多的時候還是稱為民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樣將簡稱為中國,中國作為國家的代名詞才被賦予豐富的時代內涵,也成了華夏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徵。


飛花逐月大帝


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以明確的文字形式出現“中國”字樣的,是在一尊名為“何尊”的國寶級西周早期青銅器上。

這尊青銅器內側底部鑄有12行計122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餘其宅茲中國”,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另外,《詩經·民勞》記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裡的中國,即指京師。古代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地理上的認知,更多是一種文化上的認知。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周天子所在之處。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京畿首善之區,天子腳下,理所應當是文明所在。所謂“中國”,在當時就是指天下的中心,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把文化的中心等同於世界的中心。

我們常在歷史書上看到“北狄”、“南蠻”、“西戎”、“東夷”這樣的明顯帶有貶義的名詞,這些又被稱為“四夷”。而“夷”不僅僅被認為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後於中國,更被認為文化落後於中國,非我中國禮儀之邦。

所以,“中國”一詞是為了體現文化優越感而產生的,也是為了區別於四方落後文明而產生的。


太極小書蟲


“中國”這個特有名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時的青銅何尊上“宅茲中國”一句,當時的“中國”指的是成周洛陽一帶,但以本族聚居地為“中國”、“中土”的概念,卻是從商朝開始便已經存在的。

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多次提及到殷商人對本國地域與周邊邦國地區的稱呼與認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屯南》與《甲骨文合集》中記錄的兩則甲骨文記錄,內容如下:

南方西方北方東方商——《屯南》1126己巳王卜貞,歲商受,王佔曰:吉。東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合集》36975

以上兩則甲骨文案例,皆是將殷商都城為中心,由此同時占卜商王國與四方邦國的年度收成吉凶,顯示當時的商人已經有與後世類似的四方概念。除此以外,在商後期的甲骨文中,還多次出現有“中商”一次,詞義同樣為將商王城視為土地的中心,由此可知,早在商代,中原主流文明的統治民族,便已經有“中國”的概念了。

更多有關民俗學、神話學、先秦史的內容,請關注本人頭條號,謝謝通讀。


在下翩竹


“中國”字面意思:中央疆域,本義為天子王畿,也就是天下共主的直轄統治地區。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說明,至遲在西周武王時,已經有“中國”的官方提法。根據“五服”禮制,西周分封諸侯國,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 五服”最早見《尚書·禹貢》:

中邦錫土、姓,祗臺德 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 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採,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時的公國有四:宋國、虢國、州國、虞國。按照周朝的禮法,前朝後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賓禮,而齊侯、徐侯、黃侯等行臣禮。

《禮記•王制篇》:“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綠豆


‘‘中國‘‘一詞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出現的很早,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距今大於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文物上,有銘文‘‘餘其宅茲中或‘‘等字樣,專家說‘‘中或‘‘就是‘‘中國‘‘。


古代,‘‘中國‘‘有5種不同含義,一是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四是指國內土地,五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或建立的國家。國華夏族、漢族多在黃河南北建都,並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因而稱黃河中下游為“中國”。

嚴格的說,古代“中國”是個形容詞,也就是說古代各個王朝並沒有把“中國”當做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現在世界上就有一箇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