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的由來

“黎民百姓”的由來

“黎民”和“百姓”現在都泛指普通大眾和勞動人民,但在古代卻有很大區別,“黎民”專指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而“百姓”則指平民,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財產,並有自由人身份,甚至還可通過努力上升為貴族身份。那麼“黎民”和“百姓”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黎民百姓”的由來

先說“黎民”。在我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的所謂英雄時代,生活著眾多黎族部落,而蚩尤是九黎族首領,這是公認的。九黎族原不在南方,而是在中原地區,或在中原靠東地區。後被靠西的炎黃部落聯盟打敗了,才被逐出中原地區,逐漸逃到南方。既而虞舜、夏禹又繼續征伐三苗,三苗就是黎族的演變。這在歷史文獻上都有記載。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決戰於涿鹿之野,今涿鹿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處中國河北省西北部、桑乾河下游,與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和北京市郊區相接。夏禹征伐三苗時,在《禹誓》中說:“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封)諸群(君),以徵有苗。”三苗是黎族的演變,黎族百姓多被擄掠為奴隸,故黎民一般指稱奴隸,勝王敗寇而已。

“黎民百姓”的由來

再說“百姓”。人生而有姓,姓用於別婚姻,同姓不同婚。我國古代有嚴格的姓、氏區別。人的姓是標誌所由出生的血緣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最初是由女性確定的,所以凡出現早的古老之姓,大都從“女”,如姬、姜、嬴、妟(偃、奄)、媯、姚、姒等姓,這正是母系氏族的遺制,因為母系氏族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血緣關係由女性確定。同姓部落發展大了,就會分出若干氏族,“氏”就成為各個氏族的標誌。同姓氏族成員不能同婚,但隨著時間的變化,經過若干時代之後,同姓的不同氏族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了,就會產生新的“姓”,這樣就又可以同婚了。如原來的姬姓部落,後來又派生出媯、姚、姒等姓。“氏”是各個氏族的標誌,隨著階級的分化,不同氏族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故“氏”又以之別貴賤。這就是後來所謂“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百姓”本義是人們所擁有的各種姓氏,後泛指除天子,主要貴族之外的自由民以上的人們所擁有的普通姓氏。由於等級制度的不斷嚴格,“百姓”最後成為平民的代稱。自由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同樣一個姓,貴族之姓為“貴姓”,平民之姓泛稱“百姓”。百者,眾也,平常也。

“黎民百姓”的由來

這就是“黎民”和“百姓”的來源和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