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煙花三月醉紅塵


有區別,“寺”是指佛教建築或者伊斯蘭教建築,基本是外來戶(古印度,古阿拉伯),我們本來指官舍。“廟”供奉祖先,先聖,先賢,本地神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俗語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最開始這句話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寺”和“事”有諧音。但來“寺”和“廟”慢慢的沒有了區分,在明清時期《濟公全傳》裡就記載被濟公戲耍的地痞豪強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我們到靈隱寺討個公道。


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裡說“尊先祖也”。廟最開始是“廟”在廣闊的空間祭拜天地,祖先。後來楷書的出現將“朝”寫成“宙”(房屋,大殿),慢慢形成今天的廟。我們有宗廟祭祀先祖,祭祀本地神比如女媧廟,龍王廟,土地廟,二郎廟。先聖孔廟,關帝廟,岳飛廟。先賢藥王廟(孫思邈)。

寺。最開始有法度的意思,是官舍,吏治的地方,我們聽過大理寺,太常寺。為什麼佛教叫做寺呢。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主管外交的。作為我國第一座寺廟而且是官辦的,經書傳入我國,接待的自然是鴻臚寺了。漢朝時,西域以白馬馱經書來,受到鴻臚寺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便採用了“寺”的名稱叫做“白馬寺”,寺就多了一層意思,成為和尚,供奉佛的地方,比如雞鳴寺,少林寺,靈隱寺。後來其他一些外來的宗教建築也一般以寺稱呼比如清真寺。基督教傳入比較晚,沒有采用寺稱,但是威斯明斯特大教堂也被很合適的翻譯為西敏寺。




紅雨說歷史


在各種關於佛教的新聞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記者們將佛教寺院稱為“寺廟”的。有時候和一些朋友聊天,也經常能聽到他們說:“我哪天哪天去廟裡燒香去了。”其實我知道他是說去寺院燒香了。“寺”和“廟”的區別其實是非常大的,但是現在的人絕大多數已經搞不清楚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了。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稱為“寺”的機構還有: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范仲淹、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學佛選擇出家或者在家,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選擇做專職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已。這就好比現在有人選擇在學校裡教書,也是專職做傳播知識的工作,這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學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學知識不一定非要當老師。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當老師未見得一定比其他職業知識淵博,這是同樣的道理。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武漢壹周


寺廟現在是一般是同時使用。寺、廟是祭祀人員居住的場所,歷史上這樣的建築很多。幾乎每個縣每個村都會有。

現在國家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以及他相關設施佔到了一半,現在寺廟已經合用是佛教寺院的泛稱。

其實寺和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1、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寺”是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說文》中說“廷也”,就是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就被稱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構,而太常寺是還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經典釋文》中有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漢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說法。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級行政長官“卿”是在“寺”裡面辦公的。“卿”們掌管著錢糧、刑獄、保衛、禮儀、珍寶等多個事務。比如說,鴻臚卿掌管的就是傳達皇命、應對賓客。那麼換言之他的官署辦公地點就相應的叫做鴻臚寺。

到了東漢的時候,寺開始作為佛教的寺院。傳說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馬駝來40多卷經書。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了規格比較高的住處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再到後來為僧人所建的住處都叫做寺了。

在梵語中“寺”是僧伽藍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就越來越少了,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不過有時候還是用寺作為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為大理院。但是這個在人們心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在人們心中寺早已經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廟的來源和發展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其實一開始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根據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 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到了秦漢時期,廟就不僅僅做宗廟了,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擴大。規定凡是有功於國的人都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岳飛廟、孔廟等等。

人們在廟中祭祀的有歷史上的功臣、烈士、偉人,一方面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

3、供奉對象不同

所以到現在為止,“寺”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祀奉的是“佛”,比如如來佛、觀世音等超然於世的佛。人們到寺裡祈求是精神空靈的追求。

“廟”一般指廟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說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綜上所述就是寺和廟的區別!喜歡的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非說不凡


你邀請我來答題算是找對人了!作為一個耽誤了一生考古創作出了這三部講述整個人類前世今生、五百萬多萬字、曠世鉅著手寫稿《昆明大傳奇》、《解開千古懸棺工程》、《是我們發現了地球》的昆明考古歷史作家來說,我如果連這個簡單的小問題都回答不了,今日頭條《悟空問答》也不會認證我為“歷史問答達人”了!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給你講個小故事:“漢武帝劉徹登基兩年後,當時,一個方士(巫師)告訴漢武帝,說西嶽大帝顓頊(司馬遷《報任安書》開篇提到的掌管人世間天文地理的大帝,但作為黃帝之孫,高陽氏卻創造出了人類第一部天文曆法《顓頊歷》)住在華山北峰上,凡人只要能登上北峰,就能與西嶽大帝對話了!於是年僅16歲的漢武帝劉徹,決定親自上北峰去拜見一下西嶽大帝?首先,劉徹在華山黃甫峪口這兒建了一座集靈宮祭祀西嶽大帝!接著,他又率領宮中挑選出來的一班大內高手,帶著繩鉤長杆從黃甫峪口這兒進山,探索出了一條“自漢華山一條路”!而後來劉吉堯六人小分隊就是沿著當初漢武帝探出的這條艱險小道上到北峰的!而郭維在1951年拍處女作《智取華山》時,也是沿著當初劉吉堯小分隊的足跡上到北峰的!而當時,漢武帝上到北峰後,並未見到西嶽大帝,回來質問方士,方士卻說漢武帝去晚了一步,西嶽大帝剛走,去參加王母娘娘的一個宴會了!於是漢武帝劉徹就在長安築了一個高大的神臺,以祭祀西嶽大帝!”故事講完了,而我想要告訴你的是,陝西華山最早的宗教不是道教,而是巫教!黃甫峪口的這座集靈宮,其實就是巫教的廟宇,而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將巫教發展到顛峰的第一人!說到整個人類的信仰,首先是從巫教開始的,早在八千多年前人類新石器時代開端的燧皇時期,中國人就發明出了一種以人類自己為生活原型,然後上升到變成鬼怪神靈的自己崇拜自己的所謂“巫教”,要不怎麼說中國人是靠封建意識起家的呢?也就是:說,在唐三藏偷渡去天竺取經以前,中國一直是以巫教為正本的,而供奉天地神靈鬼怪的這些宮殿,則被稱為“廟宇”,而從繁體的“廟”字上,我們不難看出:即“廣”字下面有我“朝”一一“廟”,其實就是代表漢武帝皇宮的前殿,也就是巫教中劉徹對祖先西嶽大帝居住的房屋一一集靈宮的泛稱,所以說,“廟”從古至今一直為中國人的專利,與印度紅頭阿三的佛教無半點關係!那麼,“寺”又是指什麼呢?其實“寺”是一個外來名詞,它是唐代以後才出現的,是從印度引入中國的,這是泛指出家人修行講經居住的地方!但是,請你注意了!以我家雲南為例,雖然早在唐代,南詔國到了後期就由原來信仰的巫教變成了佛教,而後來的大理國更是不得了,信佛信得猶如走火入魔,無論是前大理還是後大理時期,段氏稍不高興,就削髮為僧,丟下江山不要了?所以這怪不得人家高國主了!而當時,大理國從國王到百姓,則是人人信佛,並信得如痴如醉!所以金庸先生在書中又稱大理國為“妙香佛國”是也!但是,段蒙(大理國和南詔蒙舍國)所建的寺廟,一般不稱為“寺",而是叫“廟”!你比如說,我當初住在昆明西北邊的沙朗白族鄉考古創作時,這裡有一座建於明崇禎年代的土主廟,也叫本主廟(有藏在牆體內的明代石牌為證),而裡面供奉的土主(本主)神爺,其實就是段氏的化身!而我在沙朗樑子上祭天山頂(海拔三千多米)發現的天子廟,所塑的就是當初“元跨革囊”,元世祖忽必烈平雲南時,東逃昆明的大理國末代(第23代)國王段興智和宰相高泰祥以及李軍師三位君臣的生活原型化身塑像。更為真實的是:高泰祥和李軍師,卻還穿著南宋末期的官服!而在昆明西北邊明朗水庫這裡的彝族村中的土主廟,以及棋盤山花紅園彝族村的土主廟中,我所拍到的土主神爺(也就歷代南詔王的化身),和白族人土主廟中的段王爺一樣,彝族人土主廟中的南詔王也是三頭六臂,每隻手上都持有不同的法器,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般!但有一點,在段蒙的土主廟中,除了土主神爺為段氏和南詔王的化身之外,廟中神臺上還塑有送子娘娘、觀音、彌勒佛、太上老君、四大金剛等等,而在富民大營鎮束刻下村的萬福寺中,我竟然發現這座始建於大清康熙年間的寺廟中,古人所塑造的觀音菩薩頭上卻是猶如白族婦女包頭巾打扮的“白族觀音”的形象造型?後經考證發現:原來這個壩子中的所謂“漢族”,其祖上就是當初東逃昆明的大理國人,明代時才集體改為漢族的!由此可見,在段蒙的所謂“土主廟”中,不僅僅有自己的本主(段氏和南詔王)神像,而且還有巫教的神靈、道教的三清、佛教的彌勒,甚至連觀音都弄成了猶如楊麗坤主演的《五朵金花》以及《阿詩瑪》那樣的白族婦女打扮!或許這就叫做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一種交融吧?而將中國本土的“廟”與印度的“寺”來個二合一,叫“寺廟”,這本身就是人類不同文化的合併!不過,在此我還得說明一下:即“如來”在印度是指“佛”的泛稱,大佛小佛都可以叫“如來",但叫“如來”就不能再加一個“佛”了,否則就變成了重複病句?但不知為什麼,在中國卻叫“如來佛祖”,這本身語法就不通?要麼你乾脆稱“如來祖”,要麼稱“佛祖”,而將“如來”和“佛”連在一起,再加一個“祖",印度人打死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就猶如今天外國人弄不清中國”公安”一名為何要與“警察”一詞相連,叫“公安幹警”一樣?要知道,“公共安全委員會”(又叫“公共安全局”),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歷史產物!而“警察”一一即全稱叫“社會秩序的警報和察知以及抗擊的人”,卻是公元1876年,英國人在都柏林成立的!換一種說法就是:即“公安”和“警察”,這其實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那麼“幹警”呢?全稱叫“人民幹部警察”嗎?你別逗我了!而武警不授警銜授軍銜,這本身就是軍警不分的一種邏輯思維的混亂表現!而對於“尼姑”一詞,在印度,這是對社會上有一定地位上層婦女的尊稱,但到了中國,卻變成了對削髮為僧信奉佛教女和尚的一種泛稱。“尼姑”一名剛引入中國時,卻是指尚未結婚還是處女的年輕出家女子!但後來,就泛指已結過婚、甚至生過娃娃的出家女子了!你比如說,猶如陳圓圓,在清軍攻入昆明前,就早已削髮為尼了!而這些女和尚修行居住的地方,一般被稱為“庵”。說到底,在中國寺、廟、觀、祠、庵,不僅僅只是作為供奉信仰之用,它還和官吏體制結合為一體,你比如說大理寺,這可不是一座佛教寺院,而是中國古代設立的一個行政衙役部門,專審皇帝御批的大案要案,猶如今天的重案組!而廟有時也不是一座普通的供奉祭祀之地,它同樣可以作為一個學堂,你比如說,猶如昆明的文廟,就是雲南第一個省長賽典赤建蓋的,很有意思啊!元代蒙古人來到雲南,將北方中原漢文化傳給了段蒙(白族和彝族),而文廟就是咸陽王瞻思丁在昆明創辦的第一個傳授儒家思想的學堂!不僅如此,作為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代表了皇權!那麼祠堂呢?昆明護國路口過去有一座“三迤祠堂",這是專門為祭祀杜文秀建的!當年大清咸豐年間,大理回族杜文秀造反,“長毛下壩”圍攻昆明,撤走時又有計劃組織的對整個昆明城以及周邊城鎮進行了一次大破壞!後杜文秀兵敗撤回大理,岺毓英率領清軍圍住了杜文秀的大帥府,杜文秀為救大理軍民,喝下劇毒孔雀膽汁後,穿戴整齊叫人用橋將其抬到清軍營地,告知清軍首領楊某不要屠城,隨後頭一垂就死了!岑毓英得知後,叫人將杜文秀首級割下,在大理城桃著遊街示眾三天!後當地回族悄悄將無頭的屍身埋了!而昆明的回族卻在清末民初雲南重九起義成功後,在護國路口這兒建了座紀念杜文秀的三迤祠堂,後來又改為清真寺,解放後被拆除,現遺址都找不到了?而“觀”,一般是指東漢張道陵(張良後代)創建的道教修行居住的宇殿,猶如沐氏所建的武當山道觀。但在漢代,名道汪仲都卻治好了漢元帝的頑疾,於是元帝在皇宮內為他建了一座”昆明觀”,讓這個精通醫術的道長住進來,好隨時為自己看疾病,這樣一來,“觀”的概念似乎就可以與“宮"和“殿”同等了?但很有意思,西漢的人似乎很喜歡我家昆明:即漢武帝在長安開鑿了訓練水軍的“昆明池",漢元帝也在長安修建了“昆明觀",甚至就連後來的慈禧老佛爺,也在頤和園修建了昆明湖,看來昆明的滇池早在西漢就出名了?所以從此以後,觀又稱為“宮宇”和“殿堂”是也!當然了,“觀”在中國古代,還具有“觀看”的含義!你比如說,東漢和帝就曾為張衡建蓋了一座觀星臺,而張衡就是在這個觀臺上畫下了《渾天圖》的!而昆明的大觀樓卻是雲南巡撫王繼文在近華浦小島上建成的六座大觀建築群中的最後一座,後來大清乾隆年間,昆明流浪布衣孫髯翁坐船登上近華浦小島上的大觀樓,在此寫下了天下第一長聯被東方巨人毛澤東點評為“千古未有,別創一格”!最後,讓我們來看一下“庵”,事實上,中國人最早的宗教一一即“巫教”修行居住以及講經佈道的地方就叫“庵”!那麼,何為“庵"呢?其實,這是用茅草蓋成的圓型屋子,是巫教最早用來講經佈道的結茅小房,可以一點不誇張的說,後來的寺、廟、觀、宮、殿,院、庭、廳、堂等等,都是起源於茅草結屋的圓型小庵上的原始概念上的,而“庵”才是今天寺、廟、觀、那宮、殿、院、庭、廳、堂等等的鼻祖!而八千多年前人類新石器開端燧皇創建人類最早的宗教一一巫教時,方士就是住在結茅的圓型草屋中佈道講經的!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後,“庵"就成為了出家女子一一即尼姑修行居住的地方了,而“庵”為出家女子修行獨居的孤所,她們一般很少外出,故當初三藩叛亂時,陳圓圓勸說吳三桂不要起兵謀反,但吳三桂不聽,心恢意冷的陳圓圓就出家昆明瓦倉莊的三聖庵為尼,由於尼姑生活清苦,又不常出門,於是陳圓圓在三聖庵醃製成功出了昆明的一道美味小吃一一即酸醃菜,不要看不起我家昆明的酸醃菜,而云南的本土文化,其實就是從鹹菜文化開始並逐步繁衍出來壯大的!但是,在中國女子出家為尼姑,而這個所謂“尼姑”,也不完全是指和尚,因為從“觀庵”的字面上,我們不難看出:即這是道教與佛教的一種交融,而所謂“尼姑”,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女和尚”,但同樣也可以認為是“女道姑"?只不過是一一即“尼姑(女和尚)要削髮為僧,但道姑卻可以帶髮修行!所以說,人類文化是一個交叉發展的形態,就猶如“寺”和“廟”,最早是指外來和本土,但今天不是已融合在一起稱為“寺廟”了嗎?現在,你該明白“寺”和“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造物主20曹黎明


下面兩個是比較常見靠譜的解釋:

 寺 《說文》雲'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度娘在線


這個回答,可以迅速提升你對宗教的理解,令人刮目相看。

佛教和道教分不清,寺和廟就容易混為一談,寺院是指的佛教修行的地方,供的是釋迦摩尼佛祖,是西方的神,修行的是僧人。

廟是道教修行的場所,主要是中國本土的神,比方說玉皇大帝、山神、河神、土地,修行的道士、尼姑。

古人也有把民族英雄封為神的習慣,比方岳飛廟、關公廟。

這體現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時,人們通過敬畏各種神,尋找心靈寄託和依靠的心理。

這和電視出現之後,大家追星、網絡出現之後大家追網紅,有點異曲同工的地方。

佛教和道教的區分,最通俗的解釋,可以通過西遊記來了解。

玉皇大帝領導的天兵天將,還有下界的山神、土地、龍王,還有各種神獸、修煉成精的仙家,這屬於我們本土的神。

道教主張修煉,煉丹,修煉成仙才可以昇天,獲得一官半職,或者佔山為王。

以如來佛祖為領導的西方神聖世界,是佛教,供奉菩薩、佛、尊者。

佛教是西方佛教,在傳入我國之後,是極其包容的,跟道教融為了一體。

比方去寺院,我們見到的第一個殿是天王殿,本意是供奉天王姥爺的地方,就是道教的神。

這是西方佛教進入東方之後的包容,並不像其他教派那麼排異。

再往後走是大雄寶殿,這是供奉佛祖的地方,是西方的神,佛教的神。

而道教之所以沒有佛教傳播的廣,是因為道教沒有佛教包容,沒有一個好的發展模式。

佛教號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就入了佛門,誰都可以成佛,並且,提出的理論是博愛、大愛,符合社會主流思想。

而道教,主張修煉,修煉成仙才能昇天,是有門檻的,在道教中充滿各種妖魔鬼怪,道教衣著和修煉場所,也顯得陰森詭異,常人難以接受。

在道教和佛教之中,觀音菩薩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神,本來觀音是道教中人,被稱為慈航道人。

後來佛祖說:來來來,你若入的我佛門,我給你個菩薩噹噹。

因為佛教的包容式發展,讓佛教和道教更容易混為一談,這也是分不清寺和廟的原因,分清道教和佛教,就一目瞭然了。


衣缽先生


寺與廟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分不清楚,把兩者混淆使用,其實,自古以來,寺與廟本身就是兩回事。看了此文,以後不要再混亂了好吧。

所謂寺,一開始,是指的國家政務機關,各朝代高級官員辦公之所,按職能劃分不同的“寺”。如我國古代三公所居稱“府”,九卿所居稱“寺”秦朝,凡官員任外廷職務的官舍通稱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古代文獻《說文》記“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圖源於網絡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曆67年),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寺”開始成為僧人藏經、講佛的場所。隋煬帝大業中曾將其改稱“道場”,到了唐代又複稱“寺”,直至如今,逐漸成為了佛教場所的專用詞,專指佛教道場。其中名寺有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等。這些佛教寺中,是以供奉佛祖、菩薩為主。另外,我國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場所也稱為“寺”。


廟,起初指朝廷議事之所,亦指宮殿,帝王的宮殿也稱之為“廟堂”或“廊廟”。如“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范仲淹的名句即是此意。同時,古代也將供祭祖先的屋舍統稱“廟”。先秦以後規定,凡有功於國於民的,死後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如禹廟、孔廟(文廟)、關帝廟、岳飛廟等。我們平時所說的廟,只是供奉神鬼人等偶像之用。民間還有奶奶廟等。

原是供奉祖宗

△文廟祭孔|圖源於網絡


祠,主要是為祖先或賢人偉人而建。相當於紀念堂。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


△陝西張載祠|圖源於網絡


觀,古時為觀天象所用。取“觀星望月”之意,常建於山頂。古代宮闕兩旁的望樓稱“觀”,西漢帝王對道家極為推崇,把其廟宇稱為“觀”。所以,自漢以來,“觀”一直是道教宣道之所,如北京白雲觀、武漢長春觀等。

唐宋時期,道教又受到皇帝的尊崇,因而修建了非常多的道觀。其中規模巨大、或者由皇家興建的,被稱為“宮”。道教建築在此時發展到了其頂峰時期,後來道教場所便被統稱為“宮觀”,西安八仙宮便是由皇家敕建。


△八仙宮|圖源於網絡


庵的本義是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指居住簡陋的廳堂。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一般為佛道兩教規模較小的場所。

△草菴|圖源於網絡


我國現存比較著名寺廟簡要介紹,供君賞玩:

一: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老城東約幾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間,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場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院,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收藏於白馬寺,他是中國最早的譯經道場,中國的第一個漢人和尚在這裡受戒,正是這些第一使得白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二:大昭寺———— 大昭寺坐落在拉薩市舊城中心八角街,始建於公元647年。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聖殿,藏漢民族團結友好的印證。傳說,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推測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臥的魔女,拉薩臥塘湖恰為魔女的心臟,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驅魔。大昭寺座當時是兩層船形神廟,後經歷代多次增修擴建,形成今天佔地25100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三: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陝西寶雞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因安置佛指舍利而馳名。據佛教內典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印度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送舍利於南閻浮提,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24院,建築宏偉壯觀,襟帶八川之秀氣,寶塔高聳入雲與與太白之群峰對峙。宋代也曾經恢復到最大規模。原塔俗稱“聖冢”,唐貞觀年間改建為四級木塔,又稱護國真身寶塔。明代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毀,萬曆七年(1579)至萬曆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級八面磚塔,高47米,建造精工,極為壯麗,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朱子橋將軍曾捐資補修。1981年8月24日因淫雨而崩塌。

四: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66600餘平方米,內外古柏蒼翠,百花爭豔。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解州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原籍,故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

五:晉祠 ————晉祠始建於北魏,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裡殿宇、亭臺、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 關於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樑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

六: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建築群。孔廟是中國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始建於孔子逝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不過當時孔廟的規模很小,只有廟屋三間。至漢代(公元前206-220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歷代統治者各取所需,對孔子思想進行改造,將孔子奉為 “至聖先師”,皇帝們或派官員或親去孔廟祭祀,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就曾八次到過孔廟拜謁,孔廟的規模也一天天擴大。

七: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全名為“甘丹謝知達爾吉扎西伊蘇奇委琅”,意為“兜率天宮講修宏揚吉祥右旋洲”,簡稱“拉章(佛宮,拉卜楞即為轉音)扎西奇”,又因拉卜楞寺寺主第一世嘉木樣曾經學經於拉薩哲蚌寺扎西郭芒扎倉,並出任過該扎倉堪布,所以康藏地區的藏族習慣上稱拉卜楞寺為“安多扎西郭芒”(意為安多地區的吉祥多門院)。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橫臥,東南山似松林蒼翠,大夏河自西向東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狀,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聖地。1709的第一世嘉木樣受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貝勒察汗丹津之請,返回故里在此風光宜人之地建寺,歷經280多年的修建、擴充,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六大扎倉(學院)、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龐大建築群,在安多地區有“衛藏第二”之稱。1961年,拉卜楞寺被甘肅省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2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這數次撥款維修。

八: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嵩山西麓。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亙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嶽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臥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後建有72座寺院。這裡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嶽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嵩山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臺,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嶽廟,古樸雅緻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大法王寺等。

九:塔爾寺————塔爾寺位於湟中縣魯沙爾鎮,距西寧40公里。始建於明嘉慶三十九年,佔地600多畝,由山門、花寺、小金瓦殿、大金瓦殿、大經堂、九間殿、班禪行宮,僧舍等漢藏建築風格相結合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幾百年的歷史積累,塔爾寺文物極為豐富。寺院的堆繡、壁畫、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每年農曆正月十四至十五、四月十四至十五、六月初七隻初八、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舉行四次全寺性的祈願大法會活動,人稱“四大觀經”。

十:懸空寺————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計思想真絕,其建築藝術真高。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00年。歷代都重修,但原來的結構都沒有改變。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


昆明著名寺廟---筇竹寺筇竹寺是雲南昆明市的一處名勝,坐落在昆明西北郊玉案山上,距城區12公里。該寺以環境清幽在大雄寶殿的角上有一塊元朝延右三年立的聖旨,其內容為敕封該寺住持玄堅為“頭和尚”要求官員軍民予以保護,並賜存《大藏經》。但是,現在的筇竹寺之所以出名,並吸引大量中外遊客,卻是由於寺內保存著被認為是五彩泥塑藝術珍品的五百羅漢彩塑。

另還有:隋天台國清寺、韶關南華寺、福建蒲田廣化寺、西湖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峨嵋山萬年寺、報國寺、廣州六榕寺、廈門湧泉寺、昆明華亭寺、武漢歸元寺、蘇州寒山寺......均為一方之勝。江西龍虎山、成都青城山、廣東羅浮山、湖北武當山則道教廟觀比較多。


跟我學公文


當然有啦!最本質 的區別在於,廟裡供奉的主人公是因於國於民有功被皇帝或天子敕封的烈士級的魂魄,繪圖或塑像於廟中,享受人間“血食”供奉。如果有求於他們,必須用肉類供品,由於他們生活的冥界和人間大致相當,無錢寸步難行 ,為了替你辦事上下打點需要錢,本尊神養家餬口也需要錢,所以,使勁燒紙錢是必不可少滴!

寺裡面供奉的主人,是和尚或尼姑或者人以外的其他動物(如孔雀明王菩薩是孔雀,鬥戰勝佛是猴子)通過自己不懈的修煉而得到佛、菩薩、羅漢正果,那裡是不可以使用葷、腥祭品的!若非要表示心意,燒幾柱香,擺些水果即可。佛界四大皆空,佛祖不收塵世金錢,但凡收錢的“佛寺”,裡面的和尚絕對是披著佛衣的俗人!那裡的佛像也會被銅臭燻的昏昏沉沉,沒有靈光,拜是無效的!佛界不流行冥幣,因此,拜佛時,紙錢也是不必燒滴!佛祖和神靈不同,賄賂無效!如果你在社會上不做好事,不管燒多少香,磕多少頭,建多少寺,捐多少錢,他都不會保佑你!

綜上所述,如果你想升官發財,多子多福,健康長壽,消災弭禍,除了多做善事外,可在廟中求神幫忙。因為福、祿、壽三星,財神趙公元帥等都住在廟裡,求不求是你的事,幫不幫是他們的事了!反正他們有那個權力。但是,這些俗事千萬不要到寺裡去求,佛菩薩們不管你的今生,只管接引你的魂靈到西方淨土(當然,你得照佛經修煉到一定程度,或做善事做到一定的程度。究竟是多少,看佛經就知道了),從而不再受輪迴之苦。所以,在寺裡求今生的俗事,是徒勞無益的!


新豐齋主


說起寺廟,我們多少都聽說過幾個寺廟的名字,像少林寺,財神廟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現在老百姓一般都會把寺廟混用,而寺廟的作用也基本趨同於實用性的祈福,老百姓生活中去寺廟得目的,或是祈福,或是求嗣,或是考試順利等這些實用目的。例如,我們去財神廟祭拜祈求一年的財運到來,我們去孔廟祭拜祈求考試能夠榜上提名,我們去少林寺也會到各種寶殿裡進行祭拜祈福。

在使用中可能已經把寺和廟混同,但寺和廟的區分還是很明顯的:

寺,最早是指皇帝的行政機構,像很著名的大理寺就是古代掌管平反刑獄的官,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在洛陽設立了一個僧人專門待的地方叫白馬寺,到了隋唐以後,以寺為行政機構名字的越來越少,寺就逐漸固定為佛教之地,各種佛教寺出現,成為古代佛教建築的專用。

(中國第一個佛教寺:洛陽白馬寺)

而廟,最早是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像土地廟,關羽廟,城隍廟,龍王廟等,廟的歷史更為悠久,在民間很早就有的上“香火”就是去廟裡。

以目前社會禮儀的保存狀況,可能再過幾代人,寺和廟的區別就會消失,兩者合二為一也是可能的。

你去過哪個寺和廟,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去的寺和廟中,有什麼感覺上的不同?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寺”和“廟”有區別嗎?

答;“寺”由過去宮廷出錢而修建。它修建的富麗堂皇,並且佔地面積龐大。寺為僧人所住的園林,都是風水寶地。現為中國佛教建築的代名詞。

“廟”小和尚少。它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如各方供祀孔子的廟。


“祠”是為紀念名士偉人而專門修建的。“祠堂”由有權有錢人為祭祀祖先而修建。


“觀”道士搞科研的地方。道教徒為感激皇恩,地道教建築統稱之為“觀”。

“庵”古時一種小草屋,“結草為庵”的成語從此而來。過去的一些文人書齋寫字的地方。後來成為專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

知足常樂2018.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