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剛兌之痛

最近,監管重拳下,網絡借貸平臺屢屢“爆雷”,有關非法集資及剛性兌付的話題被推上風口浪尖,“失聯”、“跑路”等成為金融熱搜詞,市場普遍出現恐慌情緒,甚至業內人士質疑監管層是否“頂得住”壓力?

本刊評論:剛兌之痛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27日,債券市場已有25只債券違約,違約金額高逾146億元。受市場違約潮影響,今年的網貸行業也同樣雷爆不斷,僅6月1日到7月10日,P2P網貸行業已有90多家平臺出現兌付問題。

曾有網貸平臺的高管表示,“最近發生停業、跑路風險的平臺很多,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從業者和投資人對‘信用中介’理解的偏差,害怕暴露風險,以致千方百計維護一個‘剛性兌付’的金身”。

然而這種維護“剛性兌付”的行為往往只是機構利用投資者希望保本保息的預期進行市場擴張的手段。據《今日財富》雜誌梳理發現,剛兌類的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在2012年到2016年間分別增長了3.8萬億與22萬億,固收型債券基金規模增長1.4萬億,權益類股權基金增2千億左右。

隨著剛兌產品的增長,投資者對風險的認識進一步被弱化。與此同時,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資金,機構則會繼續增加剛性兌付產品的投入。這樣一來一回,資管市場就產生了兩大問題,一個是非法集資愈演愈烈,投資者深受其害;另一個是良性機構被劣性機構淘汰

然而,就在7月20日,《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辦法細則出臺,監管層對打破剛兌、消除嵌套、統一監管等原則和方向沒有改變。在隨後的《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說明中提出: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繼續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規範金融秩序,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剛性兌付”的前世今生

據統計,2015年至2017年,全國法院新收非法集資犯罪案件同比分別上升108.23%、36.7%、6.13%;2015年至2017年審結非法集資犯罪案件同比分別上升70.1%、76.2%、22.2%。非法集資犯罪案件自2015年以來呈井噴式增長,雖然增幅有所放緩,但案件數量仍保持高位運行。

可見,剛性兌付產品增長的同時,國內非法集資案件也在增長。這不禁令人疑慮,二者是否存在某種因果關係

據《今日財富》雜誌整理發現,剛性兌付事實上起源於非法集資案。2005年,信託市場違約事件鮮有發生,且多為個案,所以違約問題並未受市場投資者的關注。然而就在這時,龐大的“德隆系”突然資金鍊出現問題,旗下金新信託爆發41億元擠兌,隨後“德隆系”掌門人唐萬新非法集資被媒體爆出,涉及資金達200多億。

本刊評論:剛兌之痛

為了穩定市場,避免個案的擴大,華融公司受證監會委託接管德隆。同時監管層也逐漸形成禁止各信託公司出現單個信託產品風險的思路,並要求確保資金的到期兌付,否則信託公司就會被叫停業務。為保住業務牌照,信託公司只得重視兌付問題,這便是剛性兌付的起源。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的這一思路無疑給投資者吃了一粒定心丸,使得兌付問題與“非法集資”得到了暫時的穩定。因為收效甚好,所以2010年房地產信託出現兌付問題時,監管層依舊故技重施要求確保兌付。

由於監管層的這兩次出手使得投資者普遍產生了政府最終會兜底、機構最後會償還本付息的認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剛性兌付與非法集資之間的“相愛相殺”才剛剛開始。

受確保兌付要求的影響,之後的機構都會表明產品是剛性兌付的,所以是不是非法集資,投資者基本不關注,他們覺得就算是,也有政府來兜底,就如同自己的錢是放在銀行一樣,而且收益還比銀行高。

在這種情況下,資管市場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靜”。然而,好景不長,隨著2015年市場上各類產品的兌付日期將近,e租寶、泛亞等領頭的“龐氏騙局”、非法集資案件被紛紛爆出,監管層一度陷入窘境,當初承諾的剛性兌付已無力為繼。

以泛亞為例,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將“日金寶”推向市場時,承諾保本、固定收益年化13.68%、銀行監管賬戶、收益每日到賬、資金隨進隨出。並有經濟學家郎鹹平為其推廣,稱泛亞最最重要的目的是為國家掌控金屬定價權。

本刊評論:剛兌之痛

但是,這些資金最後卻被交易所用來炒作有色金屬,最終致使22萬人430億資金沉沒,各地投資者追討無門。曾有媒體指出,非法集資黃金三要素:剛兌、高息、背書

。監管層紛紛出臺保護投資者條文以規範市場,穩定投資者情緒。

然而,剛性兌付下的非法集資案似乎沒有那麼輕易結束。到了2016年,“中晉系”案件、“快鹿”案領頭下的非法集資案繼續發酵,僅此兩案合計牽涉700多億。這些受牽涉的投資者為了能夠儘快討回自己的本金,有的寫標語,有的拉橫幅,有的到政府部門靜坐,儘管用了很多方法依舊收效甚微。

受剛性兌付的影響,非法集資案愈演愈烈,投資者深受其害。這時,監管層開始有打破剛兌、讓投資者自擔非法集資損失的想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曾在演講中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前提下,讓違約事件自然發生,培養投資者風險意識

2017年8月24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發佈《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徵求意見稿)》,其中規定,非法集資參與人應當自行承擔因參與非法集資受到的損失

“賣者有責”後的“買者自負”

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大,人們就傾向於將 “良幣”收藏起來,將一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在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時,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本刊評論:剛兌之痛

這是經濟學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原理。類似情形在剛性兌付橫行的資管行業也存在,一旦剛兌不能遏制,就會形成良性機構被打壓出局的情況。“剛兌如果一直下去,專業機構或都會退出。因為專業沒有價值,任何騙子看起來比專業機構更像專業機構

”,深圳市投資商會副會長陳康這樣說道。

“一位老太太問你,你們保本嗎?你回答說任何保本保息的話都是違規行為。但隔壁老王說他們保本,從來沒有出過問題,並且還送東北大米。老太太肯定把錢交給隔壁老王。”

這種情況這些年很常見,因為沒有考慮風險的因素,所以投資者很容易受這類產品的引誘。除了買前,到期時的剛性兌付也同樣是良性機構被打壓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2014年,恆豐銀行的三筆40億表外業務違規後,迫於聲譽風險,則剛性兌付了這三筆違約業務,而且還免去了三筆違約業務的手續費。根據恆豐銀行公開的2013年年度報告顯示,其2013年的淨利潤為69.2億,這一墊付佔去了其淨利潤的57.8%。恆豐銀行為了留住投資者可謂是下足了血本。

本刊評論:剛兌之痛

然而這樣的墊付行為也造成了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依賴,使得企業經營“苦不堪言”。最近,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財富就因“輝山乳業”項目投資遭遇風險而被部分投資者提出不合理的剛性兌付要求,更甚者採取散發不實信息,干擾企業運營等行為。諾亞財富曾多次通過公告說明“輝山項目”的法律處理流程,強調在維護基金投資人的合法權益下,推進相關資產的處置,不會向少數人以“剛性兌付”為目的的所謂維權行為妥協。

所以,機構在處理自身項目的時候,也常受投資者影響。更重要的是,由於剛性兌付的存在,投資者往往忽視自身風險與產品風險的匹配程度,盲目追逐高收益,以致投資者不管機構的產品風險如何,誰能剛性兌付,誰就成了“良幣”,而真正良性機構反而沒有了市場競爭力,促使“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效應形成,以致合規的機構也只好忍痛經營

更有投資者將矛頭指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認為協會應當為基金產品的虧損承擔監管不力的責任。但投資者必須清楚一個事實: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只是行業自律組織,並非行業監管機構,更不是執法機構。私募基金產品在協會是備案制而非審批制,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協會只是服務組織,沒有審批權。按照《證券投資基金法》規定:

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私募基金備案不屬於行政許可事項。基金業協會對於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提供的登記備案信息不進行實質性事前審查

總而言之,此次“資管新規”的出臺體現監管層重拳治亂的決心和氣魄,促使金融市場“正本清源”,剷除“剛性兌付”毒瘤,迴歸理性投資,實現“賣者有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