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去產能時代:全面提高煤炭供給體系質量

風起於青蘋之未。2016年2月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


在國內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提高煤炭經濟運行質量,無疑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務。《意見》一出,迅即點燃市場熱情,一場聲勢浩大的去產能戰役在全國正式打響。

據國家發改委資料,過去兩年,我國已經化解煤炭過剩產能5.4億噸,5年累計退出煤炭產能8億噸。特別是2017年我國煤炭產能利用率達68.2%,同比提高8.7個百分點。在產能過剩依然嚴重的情況下,產能利用率的回升顯然與化解產能過剩的持續發力密不可分。

"隨著煤炭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優質產能逐步釋放,落後產能淘汰退出,全國煤炭市場供需關係正在由基本平衡向更高水平的動態保障發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日前分析指出,同時也要看到,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任務還依然艱鉅。

為此,在日前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以下簡稱"聯席會議")明確提出,2018年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去產能,實現由總量性去產能為主轉向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為主。

也就是說,2018年化解過剩產能的抓手不再是簡單的'量的指標',而更關注行業發展質量,去產能進入結構性去產能的時代。而全面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則是今後一個時期去產能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去產能任務完成之後,全國煤炭行業供需格局、生產格局、開發佈局、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和運輸格局等都將發生很大變化。"日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2017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發佈會給出理性預期,這將影響今後一個時期煤炭行業的發展。

後去產能時代:全面提高煤炭供給體系質量

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有效緩解

從2012年下半年到2015年底,煤炭市場長期呈現供大於求的局面,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煤炭價格持續下降。據資料,2015年底環渤海動力煤(5500大卡)綜合平均價格指數下降至近年來最低點約372.00元/噸。同時,以量補價的策略進一步加大了市場過度競爭,對煤礦安全生產造成很大壓力,安全事故頻發……

在此背景下,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供給側改革大方向,強調"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2016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此舉標誌著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正式開展,輿論把這一年稱之為去產能"元年"。

"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反映了在煤炭行業全線虧損,經營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在去產能工作方面的決心和態度。"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資深專家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這兩年,曾經深陷產能過剩泥潭的煤炭產業,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堅定不移地推進去產能的一系列工作,打好政策"組合拳",不僅促進了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和效益好轉,也帶動了全行業發展質量提升。 據資料,2016年全國退出煤炭產能超過2.90億噸,2017年完成煤炭產能退

出2.50億噸,2018年計劃退出產能1.5億噸,全國煤礦數量從2015年的1.08萬處減少到6794處。"《意見》規定的煤炭去產能任務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此前對媒體表示,我國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成效比較顯著,市場供需保持平穩,煤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有效緩解。

這一緩解,直接推動了煤炭價格較快回升,煤炭企業效益和產業集中度得到較大提升。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原煤產量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全年原煤產量35.2億噸,同比增長3.3%。受益於煤價大漲,同年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704.6億元,同比增長25.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90.5%。據《2017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到2017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原煤生產的共計2433家,比去產能政策實施前的2015年減少1229家,企業平均規模明顯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連續兩年大幅度退出5.4億噸產能,由此帶來的"人"和"債"的棘手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處置,並沒有引發大規模的群體事件或金融危機。

"效益回升的背後,一方面由於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對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形成支撐。另一方面與我國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上述專家認為,儘管去產能任務有望提前完成,但煤炭行業相對落後產能仍然較多。據資料,全國30萬噸以下的煤礦數量仍有3209處、產能約5億噸,其中,9萬噸及以下的煤礦數量1954處、產能1.26億噸。"結構性去產能任務依然艱鉅"。

為此,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

後去產能時代:全面提高煤炭供給體系質量

"殭屍企業"不退出,產能過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

何謂"殭屍企業"?2016年銀監會《關於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的若干意見》對此給出了定義:已停產或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失去清償能力的企業統稱為"殭屍企業"。而煤炭行業中的"殭屍企業",主要成因有政府驅動下的"拉郎配"、盲目涉煤多年經營不善、煤炭資源枯竭等。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資料,目前全國煤炭總產能53.09億噸/年。其中,長期停產停建產能5.26億噸/年。

"'殭屍企業'的大量存在,阻礙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增加了宏觀經濟運行風險。"對此,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分析認為,"殭屍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卻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本、能源、勞動力等資源,導致資源無法向收益更高的部門流動,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大量資金被"殭屍企業"佔據,一些銀行為降低風險,全面收緊貸款,而另一些真正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卻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如任此局面持續發展,將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可以說,'殭屍企業'不退出,產能過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就難以實現"。

日前,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2018年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去產能,更加突出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有分析指出,所謂市場化去產能,就是要為市場行為確立規則與邊界,要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決定企業去留,而不是讓政府來要求企業做什麼、怎麼做;所謂法治化,就是要對政府和企業建立起約束機制,今後再擴產能,一定要在環保排放、主要裝置技術指標、產品質量標準等方面達到一定門檻才行。

"從策略上看,'殭屍企業'就是下一步去產能、調結構的'牛鼻子'。"上述專家認為,"殭屍企業"大多具有一定規模,有的面臨著人員安置問題,有的則有很沉重的債務負擔,對這些'殭屍企業',一般政策可能難以奏效,需要更具針對性的措施,精準施策、各個擊破"。

為此,聯席會議明確表示,2018年要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堅決出清"殭屍企業"。要求"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進一步梳理排查,列出名單、制定計劃、全面稽查、上報結果。儘快修訂有關資產處置、債務清償、企業破產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殭屍企業'破產重整機制,為'殭屍企業'出清創造有利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下一步化解過剩產能仍面臨許多難點問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日前指出,由於煤礦所在區域產業單一,社會吸納剩餘勞動力能力較弱,前兩年關閉煤礦的職工安置大多由企業內部消化,但企業內部安置難度已越來越大。同時,關閉退出煤礦資產處置難度依然較大,多數關閉退出煤礦資產損失尚未得到處置;多數煤炭企業債務為集團公司統借統貸,去產能關閉煤礦債務分割難、處置難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股份制煤礦利益主體多,煤礦關閉退出難度較大。此外,一些地方由於"殭屍企業"成因複雜、歷史遺留問題多,處置難度大,主動處置的積極性不高。

在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看來,去產能要注重與國企深化改革、技術改造、重組整合緊密結合。"殭屍企業"的處置方式是兼併重組改造一批、強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目前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最佳途徑無疑是通過企業間的兼併重組"。

後去產能時代:全面提高煤炭供給體系質量

兼併重組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必由之路

在政府和企業的不懈努力下,當前我國去產能目標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煤炭去產能從總量去產能轉變為結構去產能,主基調變為全面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問題是,儘管我國煤礦數量已比過去減少近一半,但全行業相對落後產能仍然較多;儘管產能過剩嚴重,但每到需求旺季,"煤電頂牛"的現象仍反覆上演;儘管不少煤炭企業已建成千萬噸級的現代化礦井,但開採成本過高的煤礦同樣大量存在,客觀上推升了全社會的用能成本……煤炭去產能任務越往後推進難度越大。

"當前煤炭行業發展中最大的問題還是結構性矛盾,在低端產能過剩的同時高端供給又跟不上,甚至還需要進口。"上述專家認為,進退並重,才能真正使產業結構更趨優化,也更加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進,則更多發揮北方地區優質先進產能作用,加快推進北煤南運大通道建設,統籌做好去產能和保供應相關工作;退,則適度提高南方煤炭去產能的退出標準,優化對南方省份煤炭供給的調控"。

今年初,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2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煤炭企業之間,或與產業鏈相關企業實施兼併重組,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

聯席會議也進一步強調,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積極推進煤電聯營和煤炭行業兼併重組。

"這意味著,2018年化解過剩產能更關注企業的經營實際。"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嚴鵬程此前表示,去產能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實現轉型升級。"推進煤炭企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是有效化解煤炭行業散、亂、弱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持續增加煤炭優質供給,提高供給質量,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事實上,早在2016年,煤炭行業兼併重組的大幕就已悄然拉開。當年7月,中國國新、誠通集團、中煤集團、神華集團出資組建的中央企業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即國源煤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運行。隨後,新集能源控股股東國投公司與中煤集團簽訂股份無償劃轉協議,將其持有的新集能源30.31%股份無償劃轉給中煤集團。特別是2017年11月20日,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宣佈正式重組,成立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二者合併涉及資產超過1.8萬億元……

2018年,煤炭企業兼併重組迎來新機遇。國家發改委日前宣佈,2018年,仍將繼續推進煤炭企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工作。

"今年的去產能工作要科學把握力度節奏,對'十三五'後三年的去產能統籌安排。去產能要從總量去產能向結構性去產能轉變,以市場為導向,實施戰略重組,推動上下游一體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姜智敏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