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名家軼事之王玉磬與梆腔緣

王玉磬 1923 年出生在河北省安新縣一戶河北梆子世家。她父親陳棟才工刀馬旦,在冀中一帶很有名氣;她二姐王玉鍾工花旦,她三姐王玉鳴工青衣,在社會上也都小有名氣。

王玉磬 6 歲開始跟隨師叔王文炳學演梆子老生,很小時候就在臺上表演《胡迪罵閻》、《走雪山》等摺子戲。

河北梆子名家軼事之王玉磬與梆腔緣

1937 年盧溝橋事變後,冀中平原的日本鬼子和漢奸橫行霸道,民不聊生,唱戲的藝人更難以生存。於是她來到天津,在以銀達子、韓俊卿為主演的戲班裡搭班唱戲,這期間曾得到女性老生翹楚小香水指教,這為她後來在藝術方面取得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早在清朝同光年間,天津就是河北梆子名角薈萃的地方。但是,由於封建勢力的摧殘,特別是日寇侵華,造成了河北梆子在天津急劇衰落,到解放前夕,幾乎瀕臨滅絕的險境。許多老藝人或逃亡他鄉,或棄藝改行。

這時的王玉磬雖然在劇壇已經嶄露頭角,卻照樣窮困潦倒,每天去戲園子演出,連電車票都買不起,往返全靠步行。早上買一碗素丸子湯,泡一塊豆餅,好歹對付一天。有人勸她別再唱戲了,乾點什麼不比唱戲強?可她就捨不得放棄唱梆子這一行,她在前輩藝人銀達子的提攜下,苦苦堅持著,她不甘心祖輩相傳的梆子在她這一代消亡。


河北梆子名家軼事之王玉磬與梆腔緣

1949 年天津解放了,王玉磬可熬出了頭。梆子劇團國營後,藝人的生活有了保證。

1954 年,天津市舉辦第一屆戲曲匯演,王玉磬在《殺廟》裡扮演韓琦,獲得演員一等獎,從此,她的知名度日漸擴大。

1958 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成立,她與銀達子、韓俊卿、金寶環、寶珠鑽並列五大主演。


王玉磬雖然身矮體瘦,扮出戏來卻格外大氣、挑臺。她擅演《轅門斬子》、《太白醉寫》、《江東祭》之類以唱功勝場的劇目。她嗓音天賦極佳,一般演員難以相比。她的聲腔師承前輩名家小香水,但不侷限在一句一腔地模仿,而是以小香水的行腔作基礎,把何達子的陽剛奔放、元元紅的委婉俏麗、銀達子的中音寬厚等各派優長兼收幷蓄,最終形成獨特的個人演唱風格。

她的嗓音高亢洪亮,演唱時中氣充足飽滿,一連四五十句的唱段,她唱得從容自若。一句“大拉腔”,可以延續十幾小節,一氣呵成,令人蕩氣迴腸。她的唱功之所以能夠進入爐火純青之境,絕非單憑嗓音得天獨厚,更在於她用氣息控制聲音的強弱、高低、虛實、收放等唱功技巧,因此她才能夠在潤腔時自然巧妙地處理欲擒故縱、欲揚先抑、欲強先弱的辯證關係,使聲腔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


河北梆子名家軼事之王玉磬與梆腔緣

王玉磬在認真繼承優秀傳統藝術的同時,還積極排演新編或移植劇目,先後在《趙氏孤兒》、《蘇武》、《五彩轎》等劇中扮演主要角色。這些新劇目為她編創新腔、設計形體動作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自由天地。

1958 年她在排練《蘇武》時,與琴師郭小亭合作,在原有女聲反調二六板的基礎上,創作了男聲“反梆子”新板式,用於蘇武的核心唱腔裡,演出效果十分強烈。並且被各地同行迅速效仿,現已成為男聲唱腔不可或缺的固定板式。

那些年,王玉磬除了忙於舞臺演出,還對自己幾十年的演出實踐進行總結,對一批看家戲本著去蕪存菁的原則,反覆錘鍊,精雕細琢,諸如《蘇武》、《太白醉寫》、《轅門斬子》等劇中的唱段,如今成了廣為傳唱的經典之作。她不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河北梆子傳宗接代做出突出貢獻,與梆腔續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