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一个大院子弟的奋斗样本

华谊兄弟:一个大院子弟的奋斗样本

文 | 吴帆

校对排版 |李静怡 周梦缘

出品 | 盖饭特写工作室

你知道王中军吗?娘的,都成大老板了!以前不过是复员到我们出版社的一个美编,现在也是亿万富翁了!

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消息传到位于北京的物资出版社,还在这工作的老员工们往事顿忆,交首谈论。


大院子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西北部,从公主坟沿复兴路向西的这条大路上,处处可见红字标语「军民团结如一人」、「军民鱼水情」、「哨兵神圣不可侵犯」……

北京成为首都后,外地兵将军属、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等等纷涌而至,占据大半人口,一堵堵围墙也同时矗立起来,构成一座座威严幽森的大院。

1960年王中军出生的时候,父亲还在野战部队。他随军更换好几个小学后,一家终于定居在北京,住在部队总政大院里。总政大院依湖傍园,左右两片湖,名为「人定」与「青年」,夏天可以摸虾,冬天结了冰,就是天然冰场,院子里的孩子们在这里要闹腾到黄昏才会回去。

王中军出生前一年,由于「大跃进」中各地放卫星虚报粮食产量等其它问题,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1978年,邓小平堂弟邓自力在陪同邓小平调研四川时曾写下如此记录:

……人们想办法弄些野菜掺着粮食吃,但饥荒越来越严重,后来卖人肉吃人肉的可怕的事也发生了。宜宾市就发生了将小孩骗到家中,整死煮熟后作为兔肉到街上卖的事,谣传吃人肉能治肿病,于是有肿病的人就从死人身上取下些肉煮食之,全国缺粮状况普遍存在,但都不敢正视。

——邓自力《坎坷人生》

但是部队大院里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能吃饱,还有品种可供挑选。大院食堂1毛钱一份的排骨、1分钱一个的糖三角,或许是王中军专属的童年记忆。

除此之外,部队的文娱生活也格外丰富。在总政大院可以看话剧、歌舞、电影。虽然有票数的限制,每家几个孩子要轮流去,但对于从小在这片院里放养的子弟,哪里有小道,他们轻车熟路,一张票困不住一颗文艺心。

说起来,王中军还因为看话剧睡着过,一觉醒来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到底还是有些害怕,但部队的孩子又怎么会轻易走丢。

好在那时候军队还是比较方便,人家就打电话, 说这个小孩还在排演场呢,然后就来辆车把我接回去了。

开心肆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王中军就迎接了一片阴云——「文化大革命」正式到来。

从部队放映的电影里,就能小小窥伺当时的社会现况。「文革」时期拍摄的第一批电影,一共四部——《火红的年代》、《战洪图》、《艳阳天》和《青松岭》。在这四部之后,其他的电影也陆续拍了出来。这些电影无一不带着浓厚的文革色彩——知识分子基本都是坏蛋,不是敌特就是为了个人利益丧心病狂的阶级异己分子,最好的也是落后分子,软弱而腐朽,最后自然没有好下场。

一个班,气压低沉。还是小学生的王中军,就本能地觉得「气氛不太对」。他借口班上没有学习氛围,想要回到过年时的探亲地,老家东北。父亲略一思索,也答应将他送回去。

于是,在被押送劳改、知青下乡的愁云笼罩梯队里,多了一个活泼自在四处乱蹿的身影。

回到老家,对着一群下学就要做活、身着破旧衣衫的农村孩子普及电视机、皮鞋等城里新鲜事物的王中军,着实过了一段逍遥自在的日子。可是待得久了,亲戚们也渐渐不再给他「贵宾待遇」——他也需要去做些简单的农活。感受过两个世界差距后的王中军,身上也晒黑了,衣服也破了。到沈阳出差的父亲看到儿子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别无二致后,有些「心酸」。

但是王中军还是坚持了一年,拿到一纸团员证后,荣归大院。


想当什么兵,跟你党叔叔说

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锤定会将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的粉粹,一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

——《阳光灿烂的日子》

「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你讲……」,伴随着红歌、红旗、红卫兵,这个年代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心里都有个英雄梦。

王中军也不外如是。当时他们实现梦想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干仗。

1976年冬天,6岁的王中磊挂着鼻涕泡跟在16岁的王中军后面跑,没跟上,委屈极了。王中军这时候忙着跟人在冰场决一胜负,没空搭理他。

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在北京这个地方,有一个永恒的敌对势力——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们。你笑话我是「胡同串子」,长大后还是下等人;我笑话你是「野孩子」,爹妈都在部队没人看管。看上去或许可笑又无趣——但对于当时那些孩子们而言,在「家庭」与「出身」上争个高下,是天大的事。

三不五时,就要干仗,王中军久经战阵,是个中翘楚。在王中磊眼里,那就是「特别厉害」。初中一个班只有王中军是共青团员,所以他担任班长,「统领」全班四十来人。多年后他回想起这段「领军岁月」,仍旧格外自豪。

快毕业的时候,一个院子玩闹的小伙伴们不少都去当兵,王中军没什么定性,也和父亲说要当兵。

在总政任职的父亲正准备出门散步,他听到后,不慌不忙地说:「想当兵?我跟你问问去。」他在院子里转了两圈,回来就跟王中军说:「你要想当兵明早就走,10号楼的史叔叔明天早上回部队,你就去他们队里。」

王中军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这初中都还没毕业,他就是说说而已,怎么就真把他给扔到部队里。不过略一想想,决定要去,反正学习不行,跟父亲一样在部队里找个出路也好。

第二天一早,王中军跟着史叔叔坐上吉普车,王中磊吃着手指看着二哥离家远去,目的地是距离保定五十里地的满城县军炮团。抵达后,一位姓党的副政委来接他们。一见王中军,他就问:「你想当什么兵呀?」史叔叔笑呵呵地说:「小军,想当什么兵,跟你党叔叔说。」一看王中军还不太懂的样子,党副政委开口了。

·「你想学技术呀,还是未来想在部队发展呀」

·「我当然想在部队发展啦」

·「要学技术那就开车」

·「我不想开车」

·「那就当侦察兵」

王中军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军队的干部大都是侦察兵出身。

因为有一定美术功底,在军事训练中垄断第一名后,他开始给首长们做军事标图,再后来,他被调到军中,给当时的军首长做标图。军首长是许多人都见不到的大人物,王中军却可以天天坐在吉普车里,随领导一起工作。

对于某些农村子弟而言,当上兵就改变了人生的一切轨迹,是需要拼尽所有努力争取的事;而对于王中军,在表达当兵愿望的12个小时候后,他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侦察兵。

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

——《动物凶猛》王朔

身在军营的王中军和班长干仗,拿吃饭的叉子给人脖子上扎了四个眼。王中军害怕被班长放到炊事班去,就和战友张亚光想法子,竟然先去团长家里告状。这可不止越了一级,连长赶忙找来,教训这两个部队子弟:「太胆儿大了,告状都告到团长那去了,谁说让你下炊事班了。」

后来……也没什么后来,此事理所当然地翻篇了。

「半夜值班、四十八小时不睡觉」的军旅生涯,在王中军的记忆里留下清晰的烙印,在后来的人生中反复提及、多次回忆。

后来,华谊兄弟拍《集结号》、《士兵突击》等战争题材影片,都是在借由此怀念那段过去的时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军营,王中军会突然一改疲惫,兴致勃勃地细数军事题材影片,还不忘总结:「我太喜欢军人了。」


I will organize a company

当兵的时候,王中军的梦想是当将军。部队干了六年复员以后,他在父亲的帮助下,调到国家物资总局保卫处上班,主要工作内容是——看大门。

父亲安排人的方式从他小学开始就没变过,都是把人先扔过去。

一次,王中军去初中同学会,同学们胸前都带着「清华」、「北大」的校牌,一个班就三个人没有牌子,没上过大学,他觉得丢人。以前王中军是班长,现在连个牌也没有,他寻思半天,就去上了夜大。

毕业后,有了牌,王中军调到物资出版社,身兼多职,编辑、摄像,偶尔还画插画。这个时候,在朋友聚会上,他认识了刘小梅。刘小梅个子高挑、面容秀气,王中军对她很有好感,经常约她出来玩。久而久之,两人自然在一起了。

但是,王中军在机关单位待不住,总想折腾点东西。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份叫《购物指南》的刊物,其他几个朋友都是兼职。事情多,需要一个人专职来做,身为主编,王中军决定辞职专门来做杂志。

刘小梅的父亲当时是北京大兴县的县长,他很看好王中军,全力支持女婿。可是王中军辞职后,正要大干一场,杂志却因为没有刊号,被有关部门以「非法出版物」为由勒令停刊,只出了一期。他顿成无业游民,每天坐在家里,看着岳父、岳母、妻子挨个出门上班。期间,还和邻居打了一架。

妻子此时的表现只能用「贤内助」来形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逗他开心,还帮他找了设计封面、画小人书的零活。那时王中军一个月画一本连环画,可以挣 1000 多元钱,而妻子的工资只有200元。到了 1987 年,王中军靠着打零工,不但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汽车,竟还有了 10 多万元的积蓄。

生活慢慢安定下来,王中军又要折腾。他寻思去美国,先弄个外国文凭,再挣个10万美金。王中军晚上跟妻子商量,说要一边打工一边留学时,一直在观察她的反应,没看出来什么表情。第二天,上班去的妻子很快就回了家,她对王中军说:「我把工作辞了,我们一块去美国,你读书,我打工养你。」

王中军热泪盈眶。

临近去美国读书时,王中军已近不惑。在那个年代出国的人,一类是人中龙凤成绩极佳,另一类则是非富即贵——不知夫妻两人属于哪种。

王中军一边攻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的硕士学位,一边送外卖。

几年的侦察兵,终于有了实际生活用途,他认地图特别快,竟然能比当地人还熟路。「我有的时候送了3单了,老外还没回来」。但是,他送外卖的这点工资无法支撑两个人的生活和他自己的学费,妻子刘小梅在餐馆洗盘子赚的钱,才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王中军去上学的时候,一个班,没有跟他一样大的。初中就辍学,他跟别人语言也不通,坐在一个教室,总得聊些什么,王中军就老说:「I will organize a company」。当时只是在吹牛,但是经常说,此事慢慢竟真成了他的「理想」,他还渐渐把这个牛吹得更完善,例如「大家一毕业就是五万美元的年薪,我就说我的目标是赚一百万美元」。

王中军跟老外侃大山的时候,远在北京,老老实实读书的王中磊这时也在上大学,与他同年的、一个院的,也有很多人去当兵,但他不想去,家里就他没去军营「进修」。他说不去,那就不去,上头有三个哥哥,幺儿王中磊很受疼爱,就连摆在家里的合照,也是他坐在中间。

王中磊上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业余爱好是看电影。一次到同学家里玩,一个又一个高挑靓丽的女孩走进来,他有些懵圈,因为进来的人都太好看了。王中磊这才知道,离他家不远就是中央戏剧学院。这么多表演系的漂亮姑娘,他也喜欢上一个,虽然连手也没牵成,但仍然「觉得浪漫」。

不知道有没有这次坠入爱河的原因,王中磊一毕业就给远在美国的二哥王中军打电话。

·「我想开个影视公司。」

·「钱从哪里来」

这句话堵得扎心,王中磊立刻挂了电话。

两兄弟都说要开公司,但到底实际情况不允许。王中军继续送着外卖上学,王中磊期间小小折腾了一下开了间公司,迅速倒闭。大部分时光还是在物资部下属的机电总公司,老老实实当个文员。

在这期间,王中磊也步入婚姻的殿堂,妻子王晓蓉在他公司倒闭破产之际下嫁,最困难的时候也去餐馆打过工维持家里生计。不说别的,两妯娌以后在洗盘子这件事上,应该很有共同话题。


我们就是一个金主

1994年,王中军左手学位右手钞票,带着老婆回国。用两人做蓝领赚的10万美元,开了家广告公司,名曰「华谊广告」。

一开始,还是做小杂志,刊登一些广告,然后直邮给使馆和三星级以上的高级公寓。

而后不久,中国银行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使华谊广告立刻崛起。虽然不知道王中军是怎么拿到中国银行这笔大单,但是在此之后,这家小小的广告公司迅速在中国广告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接下来,王中军的服务对象都是中国石化、国家电力、华夏银行……

这部分是华谊崛起的第一块砖,只可惜市面上没有具体情报,不可知其详。

王中军开办公司不久,就给弟弟王中磊抛去了橄榄枝。王中磊没有片刻犹豫,立马辞职。两人共同经营这家广告公司,王中军主外,王中磊主内,此时23岁的弟弟打的还是辅助,年长十岁的哥哥才是主力。

有天王中军在路上碰到出国前的同事刘晓玲。两人闲聊起来,还没等他得瑟又是出国留学,又是当老板做广告这些「辉煌经历」,刘晓玲聊起自己正在做的电视剧。她讲了两句影视圈的五光十色,听到又有意思,赚的还多,王中军有些心动,又想折腾。

正巧这边搭地铁上班的王中磊,看到地铁上张贴的《甲方乙方》的海报,寻思这广告还能这么做。被吸引,他就去看了这场电影,看完就对冯小刚产生了一点小崇拜。第二天,他上班的时候就跟王中军说,想做电影。王中军说,成呀,看看咱要不要投资,咋个去做。

1998年,两人在公司内部组了个华谊兄弟电影办公室,一共四个人。

他们第一次试水,是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盈利百分之百。两兄弟自觉这个行业真好。以前做广告,两头不是人,做影视腰立马就直起来了,最重要的是——还挺赚钱。然后,他们一头扎进影视圈,再也没出来过。

后来王中磊得到一个去见冯小刚的机会。《不见不散》的首映礼上,王中磊刚下车。车门一拉开,两个警察把他给扣了,说王大老板坐的车是走私车,而他本就是个盗车贼。耗时30分钟,王中磊应付完这两个警察,才得以进去一览冯小刚真容。在后台,也就握了一下冯导的小手,表白一下想合作的激动心情后,会面草草结束。

冯小刚压根不太记得和王中磊的这个第一次,他有印象的是和王中军的初遇。

1999年,冯小刚离婚又结婚,和徐帆扯了证。在他的工作室里,一伙人正在翻扑克牌算命拍哪部电影,王中军被朋友领着进来了。不干别的,他是来聊投资的。很快,两人就签订了合同,事后王中军回忆起来是这么说的。

跟冯小刚一聊就把合同签了,冯小刚当时一年的费用也就是60万。

那年,华谊投拍了三部电影,陈凯歌《荆轲刺秦王》、姜文《鬼子来了》以及冯小刚《没完没了》。皆是大导,皆是部队子弟。现在人们总是谈论「京圈」,说这些导演、作家、演员,但他们没有说到,其实这些给钱拍电影的人,也是「京圈」。

投资不菲,王中磊说:「(当时)在电影人看来我们就是一个金主。」

三部戏别的虽也没亏,但只有冯小刚的电影有盈利,后来也就他和华谊的缘分越来越密不可分,这个我们容后再说。

至此,华谊的影视之路正式开启。


当时我不知道那么值钱

中国企业家在2000年左右比较「朴实」,他们喜爱宝马车。

王中军因这个爱好,结识了从事房地产和投资行业的太合控股董事长王伟。太合出资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资扩容,将公司更名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王中军回忆说:「这个合作就是兄弟之间喝喝酒、拍脑门子决定的,我后来才知道这叫私募。」

2007年,王伟退出。这时,王中军遇到了他的贵人——马云。

两人相识于中企俱乐部,一次理事们聚会,提出「华谊想引入外部投资人,大家有没有兴趣」。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第一个表示出有兴趣。王中军一看,这可是马云。从此时开始,每周他都会给马云打电话、请吃饭。

现在看起来,大佬们攀关系的方式和追女孩差不多。而王中军,尤善此道——在王伟退出后,马云成为华谊的新任投资人。不止如此,马云每次到北京,王中军都会与他「密会」;而王中军到杭州,则是直接住在马云家的。

这有点像以前在大院里,玩得好的哥们晚上就睡在一起。一帮人干啥都要拉三扯五,所谓「抱团」。

与这位阿里巴巴董事交流多了,两兄弟受益不止一点。在一次日常性质的普通闲聊中,马云说:「你们现在这么有名,但你们的行业这么薄弱,为什么不利用资本的优势?」

王中磊后来形容这一下恍若「醍醐灌顶」。2009年,「华谊兄弟」作为第一支影视股上市,当天,市值即达100亿。马云的功劳无需赘述。

王中军没想到,就这么一下,钱就像流水一样地进来。

2009年华谊上市,造就了一群千万富翁和九个亿万富豪,我非常骄傲,我拿出公司股权的20%送给公司的团队,媒体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说我很大方。当时我不知道那么值钱,说点真心话。

师父领进门后,王中军渐渐在影视上就没了什么追求,他将担子慢慢转移给王中磊。1998年经济富裕后,他就开始投资艺术作品,而后,手笔越来越大。

艺术品这个东西说来很玄妙,一张画,有的十几块,有的十几亿。

2002年,魏小明在中央美院作雕塑展,与每次办展后一样,生活并没有太大不同。直到有一天,王中军来到他的工作室,直接就对他说:「我看过你的作品,很喜欢」。魏小明突然收到王老板告白,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王中军又说:「小明,我们能不能做个朋友,你按朋友价卖给我」。魏小明挺实诚的回答:「王先生,雕塑现在不值钱。」

然后,他报了个低价,以为王中军只会拿个一两件,当做奇货可居。但是,王老板基本拿光了他十年创作的所有作品。

之后,魏小明的雕塑价格直线上涨,5万、10万、70万,王中军还将他的雕塑送给冯小刚、张靓颖等明星。2005年中国电影100周年,成立电影导演协会,举行颁奖礼,奖杯由魏小明设计。后来,每一届也都是由他制作,甚至还有新闻稿说「奖杯市值100万」。

他说,好,最初我们不是说要做个朋友吗,那朋友我来照顾你的生活,你就什么都不用想了。从此,我就真没有考虑过任何生计上的问题。

魏小明遇到王中军,艺术品产生化学反应。

王中军的此种爱好为圈外人所知还是最近的事儿。一向有直言名声的袁立,突然有一天在微博上表示:

十年前,王中军卖我两件藏品,一幅画30万元和一个雕塑15万元,都是从拍卖行回来的。一两年前拿回拍卖行重新拍卖,行(拍卖行)里说经过鉴定,这个艺术家没做过这件艺术品。15万,就拿来挂帽子吧,所以都是骗子。

这个锅当然王中军不能背,要说起来以他的身份,去骗袁立45万的可能性确实也比较小。但是从此王中军在艺术收藏方面的名声就广为人知。

这只能算是王中军艺术收藏生涯中的一件小插曲。前几年,他掷金8亿,4.15亿买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2.01亿买毕卡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2.07亿买曾巩的《局事帖》,桩桩大手笔。


不愿再放下冯小刚的手

1998年,华谊兄弟正式转型做影视后,投资冯小刚的第三部电影《没完没了》,从中获利近5000万元。

正是冯小刚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希望。原来电影并不是都赔钱,也有的是可以赚钱的。

王中军在采访中感慨万千,至此「不愿再放下冯小刚的手」。侦察兵和文艺兵进行「历史性的结合」,二十年,双方利益捆绑唇齿相依。

期间,「小钢炮」离开过华谊一段时间,又迅速回归。外界推测,他是「离了华谊不好赚钱」才又回去的。

「京圈」的一众大佬里,华谊虽然只选了冯小刚长期合作,但是其他部队的兄弟也没忘过。还是姜文、陈凯歌那些人,影片都陆陆续续在投资。只是玩的好的哥们还是要重点照顾。

有本书叫《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书里基本概述了两者相互成就的所有正面内容,冯氏电影与华谊兄弟之间,电影上丝丝缕缕的紧密关联在书中可见一斑。

但是,电影只是两者合作的一部分。

冯小刚持股99%的东阳美拉,成立还不到2个月,并无任何影视作品,资产总额只有1.36万元时,华谊就给了10亿买股权。

以冯氏贺岁片奠定影圈大佬地位的华谊,对功臣决不吝啬。用北京话来说,那叫「仗义」。

但是「主要依靠冯小刚的电影提升业绩」这一主流舆论,王中磊无可辩驳,他只能说:「对冯小刚的依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业绩上的依赖会越来越弱。」

结果2018年,还是冯小刚的《芳华》扛起业绩和口碑大旗。曾经,在酒桌上,冯小刚喝得尽兴后,摇晃着脑袋,呲着标志性的大烟牙,冲着王氏兄弟嚷道:

华谊兄弟也有我,我也是华谊兄弟之一啊。

参考文献:

【1】孙雅男.《王中军 比电影更精彩的岁月》.中国新时代.2006.04

【2】郑以然.《从王朔小说看“大院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3】 石一枫.《我眼中的“大院文化”》.当代

【4】阮哲.《部队大院里的文艺生活》 .文史博览

【5】崔军峰 陈文旭.《“文革”的民间记忆》.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6】 刘国新.《“ 文化大革命” 史研究现状与评述》.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

【7】 刘心武《“大院”里的孩子们》.读书

华谊兄弟:一个大院子弟的奋斗样本

[email protected]

盖饭特写工作室长期征集人物特写稿件。一经采用,依照稿件质量不同,将提供500—2000元/千字人民币的稿酬。

稿件请投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