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一個大院子弟的奮鬥樣本

華誼兄弟:一個大院子弟的奮鬥樣本

文 | 吳帆

校對排版 |李靜怡 周夢緣

出品 | 蓋飯特寫工作室

你知道王中軍嗎?孃的,都成大老闆了!以前不過是復員到我們出版社的一個美編,現在也是億萬富翁了!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消息傳到位於北京的物資出版社,還在這工作的老員工們往事頓憶,交首談論。


大院子弟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北京西北部,從公主墳沿復興路向西的這條大路上,處處可見紅字標語「軍民團結如一人」、「軍民魚水情」、「哨兵神聖不可侵犯」……

北京成為首都後,外地兵將軍屬、知識分子、專業技術人才等等紛湧而至,佔據大半人口,一堵堵圍牆也同時矗立起來,構成一座座威嚴幽森的大院。

1960年王中軍出生的時候,父親還在野戰部隊。他隨軍更換好幾個小學後,一家終於定居在北京,住在部隊總政大院裡。總政大院依湖傍園,左右兩片湖,名為「人定」與「青年」,夏天可以摸蝦,冬天結了冰,就是天然冰場,院子裡的孩子們在這裡要鬧騰到黃昏才會回去。

王中軍出生前一年,由於「大躍進」中各地放衛星虛報糧食產量等其它問題,全國人民都在勒緊褲腰帶。1978年,鄧小平堂弟鄧自力在陪同鄧小平調研四川時曾寫下如此記錄:

……人們想辦法弄些野菜摻著糧食吃,但饑荒越來越嚴重,後來賣人肉吃人肉的可怕的事也發生了。宜賓市就發生了將小孩騙到家中,整死煮熟後作為兔肉到街上賣的事,謠傳吃人肉能治腫病,於是有腫病的人就從死人身上取下些肉煮食之,全國缺糧狀況普遍存在,但都不敢正視。

——鄧自力《坎坷人生》

但是部隊大院裡應該不存在這個問題,能吃飽,還有品種可供挑選。大院食堂1毛錢一份的排骨、1分錢一個的糖三角,或許是王中軍專屬的童年記憶。

除此之外,部隊的文娛生活也格外豐富。在總政大院可以看話劇、歌舞、電影。雖然有票數的限制,每家幾個孩子要輪流去,但對於從小在這片院裡放養的子弟,哪裡有小道,他們輕車熟路,一張票困不住一顆文藝心。

說起來,王中軍還因為看話劇睡著過,一覺醒來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到底還是有些害怕,但部隊的孩子又怎麼會輕易走丟。

好在那時候軍隊還是比較方便,人家就打電話, 說這個小孩還在排演場呢,然後就來輛車把我接回去了。

開心肆意的日子沒過多久,王中軍就迎接了一片陰雲——「文化大革命」正式到來。

從部隊放映的電影裡,就能小小窺伺當時的社會現況。「文革」時期拍攝的第一批電影,一共四部——《火紅的年代》、《戰洪圖》、《豔陽天》和《青松嶺》。在這四部之後,其他的電影也陸續拍了出來。這些電影無一不帶著濃厚的文革色彩——知識分子基本都是壞蛋,不是敵特就是為了個人利益喪心病狂的階級異己分子,最好的也是落後分子,軟弱而腐朽,最後自然沒有好下場。

一個班,氣壓低沉。還是小學生的王中軍,就本能地覺得「氣氛不太對」。他藉口班上沒有學習氛圍,想要回到過年時的探親地,老家東北。父親略一思索,也答應將他送回去。

於是,在被押送勞改、知青下鄉的愁雲籠罩梯隊裡,多了一個活潑自在四處亂躥的身影。

回到老家,對著一群下學就要做活、身著破舊衣衫的農村孩子普及電視機、皮鞋等城裡新鮮事物的王中軍,著實過了一段逍遙自在的日子。可是待得久了,親戚們也漸漸不再給他「貴賓待遇」——他也需要去做些簡單的農活。感受過兩個世界差距後的王中軍,身上也曬黑了,衣服也破了。到瀋陽出差的父親看到兒子與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別無二致後,有些「心酸」。

但是王中軍還是堅持了一年,拿到一紙團員證後,榮歸大院。


想當什麼兵,跟你黨叔叔說

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蘇開戰,因為我堅信,在新的一場世界大戰中,我軍的鐵錘定會將蘇美兩國的戰爭機器砸的粉粹,一位舉世矚目的戰爭英雄將由此誕生,那就是我。

——《陽光燦爛的日子》

「革命風雷激盪,戰士胸有朝陽,毛主席呀毛主席,我們有多少知心的話兒要對你講……」,伴隨著紅歌、紅旗、紅衛兵,這個年代部隊大院裡長大的孩子心裡都有個英雄夢。

王中軍也不外如是。當時他們實現夢想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幹仗。

1976年冬天,6歲的王中磊掛著鼻涕泡跟在16歲的王中軍後面跑,沒跟上,委屈極了。王中軍這時候忙著跟人在冰場決一勝負,沒空搭理他。

部隊大院的孩子們,在北京這個地方,有一個永恆的敵對勢力——北京土生土長的孩子們。你笑話我是「衚衕串子」,長大後還是下等人;我笑話你是「野孩子」,爹媽都在部隊沒人看管。看上去或許可笑又無趣——但對於當時那些孩子們而言,在「家庭」與「出身」上爭個高下,是天大的事。

三不五時,就要幹仗,王中軍久經戰陣,是個中翹楚。在王中磊眼裡,那就是「特別厲害」。初中一個班只有王中軍是共青團員,所以他擔任班長,「統領」全班四十來人。多年後他回想起這段「領軍歲月」,仍舊格外自豪。

快畢業的時候,一個院子玩鬧的小夥伴們不少都去當兵,王中軍沒什麼定性,也和父親說要當兵。

在總政任職的父親正準備出門散步,他聽到後,不慌不忙地說:「想當兵?我跟你問問去。」他在院子裡轉了兩圈,回來就跟王中軍說:「你要想當兵明早就走,10號樓的史叔叔明天早上回部隊,你就去他們隊裡。」

王中軍下巴都快掉下來了,這初中都還沒畢業,他就是說說而已,怎麼就真把他給扔到部隊裡。不過略一想想,決定要去,反正學習不行,跟父親一樣在部隊裡找個出路也好。

第二天一早,王中軍跟著史叔叔坐上吉普車,王中磊吃著手指看著二哥離家遠去,目的地是距離保定五十里地的滿城縣軍炮團。抵達後,一位姓黨的副政委來接他們。一見王中軍,他就問:「你想當什麼兵呀?」史叔叔笑呵呵地說:「小軍,想當什麼兵,跟你黨叔叔說。」一看王中軍還不太懂的樣子,黨副政委開口了。

·「你想學技術呀,還是未來想在部隊發展呀」

·「我當然想在部隊發展啦」

·「要學技術那就開車」

·「我不想開車」

·「那就當偵察兵」

王中軍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軍隊的幹部大都是偵察兵出身。

因為有一定美術功底,在軍事訓練中壟斷第一名後,他開始給首長們做軍事標圖,再後來,他被調到軍中,給當時的軍首長做標圖。軍首長是許多人都見不到的大人物,王中軍卻可以天天坐在吉普車裡,隨領導一起工作。

對於某些農村子弟而言,當上兵就改變了人生的一切軌跡,是需要拼盡所有努力爭取的事;而對於王中軍,在表達當兵願望的12個小時候後,他就成了一名光榮的偵察兵。

一切都無須爭取,我只要等待。

——《動物兇猛》王朔

身在軍營的王中軍和班長幹仗,拿吃飯的叉子給人脖子上紮了四個眼。王中軍害怕被班長放到炊事班去,就和戰友張亞光想法子,竟然先去團長家裡告狀。這可不止越了一級,連長趕忙找來,教訓這兩個部隊子弟:「太膽兒大了,告狀都告到團長那去了,誰說讓你下炊事班了。」

後來……也沒什麼後來,此事理所當然地翻篇了。

「半夜值班、四十八小時不睡覺」的軍旅生涯,在王中軍的記憶裡留下清晰的烙印,在後來的人生中反覆提及、多次回憶。

後來,華誼兄弟拍《集結號》、《士兵突擊》等戰爭題材影片,都是在藉由此懷念那段過去的時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軍營,王中軍會突然一改疲憊,興致勃勃地細數軍事題材影片,還不忘總結:「我太喜歡軍人了。」


I will organize a company

當兵的時候,王中軍的夢想是當將軍。部隊幹了六年復員以後,他在父親的幫助下,調到國家物資總局保衛處上班,主要工作內容是——看大門。

父親安排人的方式從他小學開始就沒變過,都是把人先扔過去。

一次,王中軍去初中同學會,同學們胸前都帶著「清華」、「北大」的校牌,一個班就三個人沒有牌子,沒上過大學,他覺得丟人。以前王中軍是班長,現在連個牌也沒有,他尋思半天,就去上了夜大。

畢業後,有了牌,王中軍調到物資出版社,身兼多職,編輯、攝像,偶爾還畫插畫。這個時候,在朋友聚會上,他認識了劉小梅。劉小梅個子高挑、面容秀氣,王中軍對她很有好感,經常約她出來玩。久而久之,兩人自然在一起了。

但是,王中軍在機關單位待不住,總想折騰點東西。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份叫《購物指南》的刊物,其他幾個朋友都是兼職。事情多,需要一個人專職來做,身為主編,王中軍決定辭職專門來做雜誌。

劉小梅的父親當時是北京大興縣的縣長,他很看好王中軍,全力支持女婿。可是王中軍辭職後,正要大幹一場,雜誌卻因為沒有刊號,被有關部門以「非法出版物」為由勒令停刊,只出了一期。他頓成無業遊民,每天坐在家裡,看著岳父、岳母、妻子挨個出門上班。期間,還和鄰居打了一架。

妻子此時的表現只能用「賢內助」來形容——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逗他開心,還幫他找了設計封面、畫小人書的零活。那時王中軍一個月畫一本連環畫,可以掙 1000 多元錢,而妻子的工資只有200元。到了 1987 年,王中軍靠著打零工,不但買了人生中第一輛汽車,竟還有了 10 多萬元的積蓄。

生活慢慢安定下來,王中軍又要折騰。他尋思去美國,先弄個外國文憑,再掙個10萬美金。王中軍晚上跟妻子商量,說要一邊打工一邊留學時,一直在觀察她的反應,沒看出來什麼表情。第二天,上班去的妻子很快就回了家,她對王中軍說:「我把工作辭了,我們一塊去美國,你讀書,我打工養你。」

王中軍熱淚盈眶。

臨近去美國讀書時,王中軍已近不惑。在那個年代出國的人,一類是人中龍鳳成績極佳,另一類則是非富即貴——不知夫妻兩人屬於哪種。

王中軍一邊攻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大眾傳媒專業的碩士學位,一邊送外賣。

幾年的偵察兵,終於有了實際生活用途,他認地圖特別快,竟然能比當地人還熟路。「我有的時候送了3單了,老外還沒回來」。但是,他送外賣的這點工資無法支撐兩個人的生活和他自己的學費,妻子劉小梅在餐館洗盤子賺的錢,才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王中軍去上學的時候,一個班,沒有跟他一樣大的。初中就輟學,他跟別人語言也不通,坐在一個教室,總得聊些什麼,王中軍就老說:「I will organize a company」。當時只是在吹牛,但是經常說,此事慢慢竟真成了他的「理想」,他還漸漸把這個牛吹得更完善,例如「大家一畢業就是五萬美元的年薪,我就說我的目標是賺一百萬美元」。

王中軍跟老外侃大山的時候,遠在北京,老老實實讀書的王中磊這時也在上大學,與他同年的、一個院的,也有很多人去當兵,但他不想去,家裡就他沒去軍營「進修」。他說不去,那就不去,上頭有三個哥哥,么兒王中磊很受疼愛,就連擺在家裡的合照,也是他坐在中間。

王中磊上的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業餘愛好是看電影。一次到同學家裡玩,一個又一個高挑靚麗的女孩走進來,他有些懵圈,因為進來的人都太好看了。王中磊這才知道,離他家不遠就是中央戲劇學院。這麼多表演系的漂亮姑娘,他也喜歡上一個,雖然連手也沒牽成,但仍然「覺得浪漫」。

不知道有沒有這次墜入愛河的原因,王中磊一畢業就給遠在美國的二哥王中軍打電話。

·「我想開個影視公司。」

·「錢從哪裡來」

這句話堵得扎心,王中磊立刻掛了電話。

兩兄弟都說要開公司,但到底實際情況不允許。王中軍繼續送著外賣上學,王中磊期間小小折騰了一下開了間公司,迅速倒閉。大部分時光還是在物資部下屬的機電總公司,老老實實當個文員。

在這期間,王中磊也步入婚姻的殿堂,妻子王曉蓉在他公司倒閉破產之際下嫁,最困難的時候也去餐館打過工維持家裡生計。不說別的,兩妯娌以後在洗盤子這件事上,應該很有共同話題。


我們就是一個金主

1994年,王中軍左手學位右手鈔票,帶著老婆回國。用兩人做藍領賺的10萬美元,開了家廣告公司,名曰「華誼廣告」。

一開始,還是做小雜誌,刊登一些廣告,然後直郵給使館和三星級以上的高級公寓。

而後不久,中國銀行全國15000多家網點的標準化規範工程,使華誼廣告立刻崛起。雖然不知道王中軍是怎麼拿到中國銀行這筆大單,但是在此之後,這家小小的廣告公司迅速在中國廣告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接下來,王中軍的服務對象都是中國石化、國家電力、華夏銀行……

這部分是華誼崛起的第一塊磚,只可惜市面上沒有具體情報,不可知其詳。

王中軍開辦公司不久,就給弟弟王中磊拋去了橄欖枝。王中磊沒有片刻猶豫,立馬辭職。兩人共同經營這家廣告公司,王中軍主外,王中磊主內,此時23歲的弟弟打的還是輔助,年長十歲的哥哥才是主力。

有天王中軍在路上碰到出國前的同事劉曉玲。兩人閒聊起來,還沒等他得瑟又是出國留學,又是當老闆做廣告這些「輝煌經歷」,劉曉玲聊起自己正在做的電視劇。她講了兩句影視圈的五光十色,聽到又有意思,賺的還多,王中軍有些心動,又想折騰。

正巧這邊搭地鐵上班的王中磊,看到地鐵上張貼的《甲方乙方》的海報,尋思這廣告還能這麼做。被吸引,他就去看了這場電影,看完就對馮小剛產生了一點小崇拜。第二天,他上班的時候就跟王中軍說,想做電影。王中軍說,成呀,看看咱要不要投資,咋個去做。

1998年,兩人在公司內部組了個華誼兄弟電影辦公室,一共四個人。

他們第一次試水,是英達的電視劇《心理診所》,盈利百分之百。兩兄弟自覺這個行業真好。以前做廣告,兩頭不是人,做影視腰立馬就直起來了,最重要的是——還挺賺錢。然後,他們一頭扎進影視圈,再也沒出來過。

後來王中磊得到一個去見馮小剛的機會。《不見不散》的首映禮上,王中磊剛下車。車門一拉開,兩個警察把他給扣了,說王大老闆坐的車是走私車,而他本就是個盜車賊。耗時30分鐘,王中磊應付完這兩個警察,才得以進去一覽馮小剛真容。在後臺,也就握了一下馮導的小手,表白一下想合作的激動心情後,會面草草結束。

馮小剛壓根不太記得和王中磊的這個第一次,他有印象的是和王中軍的初遇。

1999年,馮小剛離婚又結婚,和徐帆扯了證。在他的工作室裡,一夥人正在翻撲克牌算命拍哪部電影,王中軍被朋友領著進來了。不幹別的,他是來聊投資的。很快,兩人就簽訂了合同,事後王中軍回憶起來是這麼說的。

跟馮小剛一聊就把合同簽了,馮小剛當時一年的費用也就是60萬。

那年,華誼投拍了三部電影,陳凱歌《荊軻刺秦王》、姜文《鬼子來了》以及馮小剛《沒完沒了》。皆是大導,皆是部隊子弟。現在人們總是談論「京圈」,說這些導演、作家、演員,但他們沒有說到,其實這些給錢拍電影的人,也是「京圈」。

投資不菲,王中磊說:「(當時)在電影人看來我們就是一個金主。」

三部戲別的雖也沒虧,但只有馮小剛的電影有盈利,後來也就他和華誼的緣分越來越密不可分,這個我們容後再說。

至此,華誼的影視之路正式開啟。


當時我不知道那麼值錢

中國企業家在2000年左右比較「樸實」,他們喜愛寶馬車。

王中軍因這個愛好,結識了從事房地產和投資行業的太合控股董事長王偉。太合出資2500萬元對華誼兄弟廣告公司進行增資擴容,將公司更名為「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王中軍回憶說:「這個合作就是兄弟之間喝喝酒、拍腦門子決定的,我後來才知道這叫私募。」

2007年,王偉退出。這時,王中軍遇到了他的貴人——馬雲。

兩人相識於中企俱樂部,一次理事們聚會,提出「華誼想引入外部投資人,大家有沒有興趣」。一個其貌不揚的人第一個表示出有興趣。王中軍一看,這可是馬雲。從此時開始,每週他都會給馬雲打電話、請吃飯。

現在看起來,大佬們攀關係的方式和追女孩差不多。而王中軍,尤善此道——在王偉退出後,馬雲成為華誼的新任投資人。不止如此,馬雲每次到北京,王中軍都會與他「密會」;而王中軍到杭州,則是直接住在馬雲家的。

這有點像以前在大院裡,玩得好的哥們晚上就睡在一起。一幫人幹啥都要拉三扯五,所謂「抱團」。

與這位阿里巴巴董事交流多了,兩兄弟受益不止一點。在一次日常性質的普通閒聊中,馬雲說:「你們現在這麼有名,但你們的行業這麼薄弱,為什麼不利用資本的優勢?」

王中磊後來形容這一下恍若「醍醐灌頂」。2009年,「華誼兄弟」作為第一支影視股上市,當天,市值即達100億。馬雲的功勞無需贅述。

王中軍沒想到,就這麼一下,錢就像流水一樣地進來。

2009年華誼上市,造就了一群千萬富翁和九個億萬富豪,我非常驕傲,我拿出公司股權的20%送給公司的團隊,媒體給了我很高的評價,說我很大方。當時我不知道那麼值錢,說點真心話。

師父領進門後,王中軍漸漸在影視上就沒了什麼追求,他將擔子慢慢轉移給王中磊。1998年經濟富裕後,他就開始投資藝術作品,而後,手筆越來越大。

藝術品這個東西說來很玄妙,一張畫,有的十幾塊,有的十幾億。

2002年,魏小明在中央美院作雕塑展,與每次辦展後一樣,生活並沒有太大不同。直到有一天,王中軍來到他的工作室,直接就對他說:「我看過你的作品,很喜歡」。魏小明突然收到王老闆告白,還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王中軍又說:「小明,我們能不能做個朋友,你按朋友價賣給我」。魏小明挺實誠的回答:「王先生,雕塑現在不值錢。」

然後,他報了個低價,以為王中軍只會拿個一兩件,當做奇貨可居。但是,王老闆基本拿光了他十年創作的所有作品。

之後,魏小明的雕塑價格直線上漲,5萬、10萬、70萬,王中軍還將他的雕塑送給馮小剛、張靚穎等明星。2005年中國電影100週年,成立電影導演協會,舉行頒獎禮,獎盃由魏小明設計。後來,每一屆也都是由他製作,甚至還有新聞稿說「獎盃市值100萬」。

他說,好,最初我們不是說要做個朋友嗎,那朋友我來照顧你的生活,你就什麼都不用想了。從此,我就真沒有考慮過任何生計上的問題。

魏小明遇到王中軍,藝術品產生化學反應。

王中軍的此種愛好為圈外人所知還是最近的事兒。一向有直言名聲的袁立,突然有一天在微博上表示:

十年前,王中軍賣我兩件藏品,一幅畫30萬元和一個雕塑15萬元,都是從拍賣行回來的。一兩年前拿回拍賣行重新拍賣,行(拍賣行)裡說經過鑑定,這個藝術家沒做過這件藝術品。15萬,就拿來掛帽子吧,所以都是騙子。

這個鍋當然王中軍不能背,要說起來以他的身份,去騙袁立45萬的可能性確實也比較小。但是從此王中軍在藝術收藏方面的名聲就廣為人知。

這隻能算是王中軍藝術收藏生涯中的一件小插曲。前幾年,他擲金8億,4.15億買梵高的《雛菊與罌粟花》,2.01億買畢卡索的《盤髮髻女子坐像》,2.07億買曾鞏的《局事帖》,樁樁大手筆。


不願再放下馮小剛的手

1998年,華誼兄弟正式轉型做影視後,投資馮小剛的第三部電影《沒完沒了》,從中獲利近5000萬元。

正是馮小剛這部片子,讓我看到了希望。原來電影並不是都賠錢,也有的是可以賺錢的。

王中軍在採訪中感慨萬千,至此「不願再放下馮小剛的手」。偵察兵和文藝兵進行「歷史性的結合」,二十年,雙方利益捆綁唇齒相依。

期間,「小鋼炮」離開過華誼一段時間,又迅速回歸。外界推測,他是「離了華誼不好賺錢」才又回去的。

「京圈」的一眾大佬裡,華誼雖然只選了馮小剛長期合作,但是其他部隊的兄弟也沒忘過。還是姜文、陳凱歌那些人,影片都陸陸續續在投資。只是玩的好的哥們還是要重點照顧。

有本書叫《大片時代:馮小剛與華誼兄弟》。書裡基本概述了兩者相互成就的所有正面內容,馮氏電影與華誼兄弟之間,電影上絲絲縷縷的緊密關聯在書中可見一斑。

但是,電影只是兩者合作的一部分。

馮小剛持股99%的東陽美拉,成立還不到2個月,並無任何影視作品,資產總額只有1.36萬元時,華誼就給了10億買股權。

以馮氏賀歲片奠定影圈大佬地位的華誼,對功臣決不吝嗇。用北京話來說,那叫「仗義」。

但是「主要依靠馮小剛的電影提升業績」這一主流輿論,王中磊無可辯駁,他只能說:「對馮小剛的依賴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業績上的依賴會越來越弱。」

結果2018年,還是馮小剛的《芳華》扛起業績和口碑大旗。曾經,在酒桌上,馮小剛喝得盡興後,搖晃著腦袋,呲著標誌性的大煙牙,衝著王氏兄弟嚷道:

華誼兄弟也有我,我也是華誼兄弟之一啊。

參考文獻:

【1】孫雅男.《王中軍 比電影更精彩的歲月》.中國新時代.2006.04

【2】鄭以然.《從王朔小說看“大院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 石一楓.《我眼中的“大院文化”》.當代

【4】阮哲.《部隊大院裡的文藝生活》 .文史博覽

【5】崔軍峰 陳文旭.《“文革”的民間記憶》.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6】 劉國新.《“ 文化大革命” 史研究現狀與評述》.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6期

【7】 劉心武《“大院”裡的孩子們》.讀書

華誼兄弟:一個大院子弟的奮鬥樣本

[email protected]

蓋飯特寫工作室長期徵集人物特寫稿件。一經採用,依照稿件質量不同,將提供500—2000元/千字人民幣的稿酬。

稿件請投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