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闻就能赚钱?小心被套路!

201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文《花样推广诱导分享暗藏隐患 资讯平台监管亟待加强》,指出大量新闻资讯类App打着“刷新闻赚现金”的噱头,用户使用行为被明码标价,诱导用户分享低俗“新闻”。

“真金白银”能否留得住用户真心?流量与利益当前,滥竽充数的内容是否成为了附庸品?”

刷新闻就能赚钱?小心被套路!

APP及用户野蛮增长

说起“头条”二字,未必就是大家熟悉的“今日头条”,若是在三四线城市,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趣头条。

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的趣头条,于2016年6月8日上线,由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创立,旨在“让用户的阅读更有价值”。

在把握聚合内容趋势的基础上,通过PGC强力扶持计划和独特算法,趣头条可以满足用户获取资讯个性化、社交化、本地化的需求

趣头条的董事长谭思亮,同时身为泰蕴资本业务顾问,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曾在雅虎、51.com、若邻网等公司任职。此后在盛大管理广告业务,是当时国内最大的DSP。

2013年,谭思亮创立互众广告有限公司,2014年以13.5亿元被上市公司并购。

2017年10月1日,趣头条完成了成为资本领投,红点投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跟投的A轮融资,金额4200万美元。

2018年3月15日,由腾讯领投,尚珹资本、顺为资本、小米、华新致远、创伴投资、光源资本以及上轮资方共同跟投的逾2亿美元的B轮融资完成,本轮融资后,趣头条估值超16亿美元,并有计划今年在美国IPO。

上线时间仅两年不到的趣头条,截止2017年底,用户规模已达7000万人,同比增长高达687%,日活跃用户超1000万人,趣头条可怕的用户增长速度甩掉了其他App一大截。

据2017年度中国App排行榜显示,在新闻资讯类App中,趣头条的排名仅次于今日头条。

与趣头条类似的App不在少数,悦头条、惠头条、东方头条、快头条、红包头条、淘新闻、中青看点、蚂蚁头条、阅多多等,都是以刷新闻返利为基础的App。

刷新闻就能赚钱?小心被套路!

这些新闻软件都是用现金疯狂补贴用户,吸引流量,从而获得企业价值的提升。

就好比趣头条,为何发展之势极为迅猛,其基础原因,是选准了用户群:目标直指三四线城市。这一点倒是和拼多多有几分相似。

趣头条CEO谭思亮称,这个行业里的老大在三线城市及以下市场的渗透率一直不超过20%,例如今日头条,而剩下的80%,则是留给趣头条的空白市场,三四线城市的多数用户,手机里可能还未安装过任何新闻资讯类应用。

这个罅隙,趣头条挤了进来,采用下沉市场的方式,大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快速开垦市场荒土,并拥有了显著性进展。

明码标价的花式诱导

在趣头条的收入排行榜界面,记者观察到周排行第一位的用户好友数有3150位,总收入达13133元,总排行榜首位ID为A100899的用户,好友多达43762位,总收入达10万多元。

明明是阅读新闻,竟然也能赚钱?

以趣头条为代表的类似新闻资讯应用,对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明码标价。

打开趣头条可见,注册即送新人红包18元,但记者打开后只有1元;

“在两天内邀请3名好友,立赚3元可提现”,其中邀请到第一位奖励10元,第二位11元,第三位12元,但这还不是结束,必须要每位好友每天阅读三篇文章,才可获得奖励;

在日常任务版块,每邀请一位好友奖励8元现金,好友阅读文章还会赠送大量金币;每隔4小时可开启宝箱一次,开启后分享至朋友圈,用户可获得600金币;

每天首次晒收入,分享给朋友奖励30金币;

每唤醒一个长时间不在线好友奖励1000金币;

发表优质评论奖励200金币,若是评论“一针见血”或是“神补刀”时,可能会有额外金币奖励;

用户参与问卷调查可获得10金币,如果认真作答,有机会获得10000金币。

刷新闻就能赚钱?小心被套路!

一个金币到底值多少钱?

趣头条平台所给的答案是:“一个金币等于多少钱并不固定,通常情况趣头条的运营收益越高,金币价值越高,具体以次日转换为准。”

趣头条App用户的一举一动都被标上了价签,无论是分享、阅读、邀请、晒单、签到

,甚至连用户“徒弟”的行为,都与邀请者本身存在着利益上的关联。

从这一点来看,与传销发展下线并存在关联利润的模式倒是相差无几。

网友透露,其实趣头条金币兑换现金的比例非常低,1万金币才约等于1元人民币,这样根据平台行为价格推算下来,相当于用户需要累计阅读8个多小时的新闻资讯或者观看近17小时视频,才能赚1元钱。

所以排在趣头条收入排行榜首位的,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拉人头、收徒弟”的方式赚取现金,所以他的好友数高达43762人。

甚至某宝中还出现了趣头条、淘新闻收徒服务的店铺,店家称,所有徒弟均为有效徒弟,非虚拟手机号注册,纯人工操作;淘宝还提供此类App上没有发过文章的自媒体账号修改密码后挪为己用的服务,“如果使用违规被处罚自己承担后果”,店主对记者说道。

趣头条虽然宣称用户可随时提现,但当记者获得新手奖励现金后,多次输入正确无误的支付宝账号都是无用功,只提示“请输入正确的支付宝账号”。

在趣头条的虚假宣传之下,隐藏的真实提现标准又是什么呢?

另一款名为“瞎转”的低调App,号称“躺着也能赚钱”,连资讯都懒得做,进入软件直接是任务界面:转发赚钱、邀请赚大钱、每天抢红包、签到领钱和1元提现,完全是专用刷新闻赚现金的App,进入“转发赚钱”后才可以看到“资讯”,或者说是标题露骨的“小说”。

在“瞎转”邀请好友的奖金模式有两种:

基础奖励,每成功邀请1个好友安装瞎转App,好友拆出多少红包,奖励邀请者同等红包;

分成奖励,两级内好友下线享受10%的转发分成(A邀请B,B邀请C),B和C任何一个好友转发都奖励A提成10%。排行榜顶端用户“月亮神”已累计收入35万元,然而转发一篇文章只赚约8分钱至1角钱。

像“瞎转”这种专门赚钱的微型“资讯平台”,补贴的钱又是从何而来,模式算不算传销呢?

假新闻内容低俗不堪

愈来愈多与趣头条相似的新闻资讯App浮出水面,除了阅读返利之外,其大部分新闻内容也毫无营养根据,标题露骨污秽,配图也充满了暗示性的诱导:“老丈人不听劝,拿猪肉坐在臭水沟旁,4小时后,我们全家人惊呆”、“腿的三种摆放姿势,代表了3中心理状态”、“女子脚滑掉进泥洞,男友把她拉出来看见她手里的东西表示很无奈”等假新闻比比皆是,其内容真实性无从可查,甚至连平台上原创新闻是否存在都令人存疑。

一位趣头条王姓用户透露,“不是为了看新闻,新闻内容的好坏关系不大,只是通过这个平台赚点小钱。”

有王姓用户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了蝇头小利而在朋友圈扩散不良信息,利用微信的人际关系链产生裂变反应,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从而带动此类App的运营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为此说道,“内容涉黄违法,转发者就应担责。”

此类App日常推送内容的首要位置,都明确标注了“阅读+10金币”、“阅读+30金币”等价格,这种行为致使新闻的“价值”高于新闻内容,用户不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而是选择价格更高的信息进行阅读。

从而演变成本该是核心的新闻内容成为了金钱的附庸品,“新闻”也失去了意义。

如此下来,揣在兜里的“价值”有了,滋养心灵的价值在哪?

“趣头条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一定量级,当前需要继续加大投入的地方是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花很大精力建设内容体系”,谭思亮称,目前对作者和内容方面投入程度还不够,与其他平台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会加快弥补缺口。

逃离灰色地带

刷新闻赚现金App目前处于灰色地带之中,“收徒”获利模式疑与传销相似,裹挟着上下线之间的利益线,用户的转发、评论等举动被明码标价,新闻内容低俗且无营养。

广告起家的谭思亮无疑对趣头条的推广助力颇多,短期来看,用现金补贴用户的模式确实促进了用户规模的大幅度激增,为平台吸引了流量和数据,从而提升企业估值,进一步获取更多资本运作。

但抛开内容做新闻终归不是平台发展长久之计,砸钱招揽的顾客能否留得住也成为后续问题。怎样更好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从三点出发讨论。

首先,相关部门的监管是重头戏。

为了更好地保证行业发展,应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严厉打击违法内容肆意传播背后的产业链,需要监管部门的统筹协作,对涉黄违法内容加以界定,为现金补贴用户、收徒获利是否合规作出判断,消除监管盲区,对平台、内容生产者以及普通用户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其次,企业和平台应更加注重内容本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曾这样说,“平台不能假借花式推广成为低质甚至低俗内容传播的源头。”

相比于细究推广“收徒”、贴金引流,倒不如把重心放在自身内容建设上,为用户及时传递重要且喜闻乐见的优质原创内容,而不是转发无意义的劣质谣言。

不难发现,此类App大部分的用户行为都是通过微信渠道传播裂变,所以作为信息传播渠道的微信平台发布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对于以外部链接形式分享传播低级趣味、庸俗、有伤风化内容和推介淫秽色情网站等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处理。

据微信团队介绍,未来将持续加大对涉黄等违法违规内容的整治和打击力度。

最后,平台用户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算是涉黄违法边缘信息也不去扩散转发,为了金钱而去阅读不可取,更何况阅读8小时才赚1元钱,浪费大量时间去分享、邀请、收徒的无用功不去参与,疑似传销模式的局不去涉及,提升个人素养,逃离灰色地带,勿一叶障目做“帮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