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忠于大清一辈子”的康有为,逊帝溥仪为何拒绝给他谥号?

康有为是120年前戊戌变法的大主角,其一生一事无成,却一向以“圣人”自居。那么,当时的人又是怎样评价康有为的呢?

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他在致友人书中曾用五个“太”形容其兄的改革纲领: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流亡日本后,充当康有为等人保护者的伊藤博文和大隈重信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据日本外务省的秘密报告:

“伊藤侯已看穿康有为乃是年少气盛,轻率短虑而不足以托大事之人,因而开始对其采取敷衍的态度。”

号称“忠于大清一辈子”的康有为,逊帝溥仪为何拒绝给他谥号?

据说,梁鼎芬曾与章太炎评当世之维新人物,梁曰:“康有为霸气纵横,不失为一佳士,惟深沉不可测,传其颇有做皇帝之野心,君识其人,亦谓可信否?”

章太炎对曰:“君误矣,皇帝人人可做,康有为如仅图为皇帝,尚不足为异,最荒谬者,则其人竟妄想欲为教主也!”

对康有为“孔子改制”的把戏,湖湘名士叶德辉则一针见血地指出: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德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如此,孔教中人认定康有为的所谓孔子改制、尊崇儒学,不过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假儒家、真叛徒也。

号称“忠于大清一辈子”的康有为,逊帝溥仪为何拒绝给他谥号?

民国年后,同属保皇派的严复批评康有为:

“于道途见其一偏,而出言甚易。……卤莽灭裂,轻易猖狂,驯至于幽其君而杀其友,己则逍遥海外,立名目以敛人财,恬然不以为耻。

夫曰‘保皇’,试问其所保今安在耶?必谓其有意误君,固为太过;而狂谬妄发,自许太过,祸人家国,而不自知其非,则虽百仪秦,不能为南海作辩护也。”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评判康有为:“(康)氏以元统天之说大有泛神之臭味,其崇拜孔子也,颇摹仿基督教;其以预言家自居,又居然抱穆罕默得之野心者也。

其震人耳目之处在脱数千年思想之束缚,而易之以西洋已失势力之迷信,此其学问上之事业,不得不与其政治上之企图同归于失败者也。”

号称“忠于大清一辈子”的康有为,逊帝溥仪为何拒绝给他谥号?

研习晚清史多年的台湾学者高阳对康有为的抨击可谓不遗余力,其称:

近世高级知识分子,欺世盗名,奸险无耻,莫过于康有为!

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也在《晚清七十年》中说:

“康有为不自量力,引学术入政治,也就从‘迂儒’逐渐蜕变成‘学阀官僚’,这把支持他变法改制最热心、最有力的张之洞、翁同龢等都摈之门外。

以他这个小官,来独力抵抗那红顶如云的顽固派,那就是螳臂当车了……康有为当年犯了他那教条主义的绝大错误。”

号称“忠于大清一辈子”的康有为,逊帝溥仪为何拒绝给他谥号?

据说,当年“革命和尚”苏曼殊激于义愤,曾携短枪赴香港拟刺康有为,若非康氏平日防范甚严(并请来印度阿三昼夜护院),恐难逃一劫耳。

康有为晚年镌印,总结半生业绩:“维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四十万里。”

1927年初,康有为去天津为溥仪祝寿,其自作聪明地建议将清室国号改为“中华”,由此碰了一鼻子灰而回。

不久,康有为即将归山,其门人徐良请求清室赐谥,竟未获许可。

不过,逊清小朝廷这次算是做对了,因为康有为一辈子,实一乱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