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上個嶺來下個坡,

擱落扁擔就唱歌。

人家說我窮快活,

哪知做活累不過,

唱支歌崽好得多。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激越高昂的歌聲,在山間迴盪,如同天籟穿越山頭嶺尾、田野村落,令人神馳心往,蕩氣迴腸。那是一種自然的聲音在山野傳播,讓人想象著山裡人的自由豪放而又心悅誠服。

這就是通山,這就是山裡人近年來再現的一股前所未有的“山鼓熱”與“山歌熱”中隨處可聞的悠揚旋律。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通山人的山歌就象沉默的泥土,深埋著山裡人的情感,肥碩著山裡人的日子,溫暖著山裡人的生活。山裡人隨便唱出一支山歌,都是那樣的純美,感情充沛,擲地有聲,回味無窮。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通山的山歌是靈動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如山間的小草,只要給它一點空間,它就會毫不講理地蹦出來,因此,到處都能聞到山歌的氣息。

在我眼中,通山再興的山歌熱己超越了山歌本身的含義,它是山裡人精神的寄託,是山裡人幸福的源泉,更是我記憶中一抹永不褪色的丹青,一個古老而傳奇的神話。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為了適時推動通山人這種既通俗粗獷,又博大精深的民間群眾文化活動,讓廣大山民既能在自娛自樂中陶冶情操,又能提高推陳出新的創作水平,縣文化館在縣文化局的支持下,於2002年10月16日隆重推出“通山縣山歌大賽暨民間文藝展演”活動。現埸演出實況經湖北電視臺和新華社轉播後,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反響極大。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本次展演活動,著重突出自編自演兩大主題:必須是本地民間表演形式,如通山山鼓、山歌、採蓮船、打蓮湘、戲龍燈等。演出的唱詞只能是創作的,也就是所謂的“老壇裝新酒”;二是各鄉鎮參演節目必須是當地人當演員。這就是所謂的“雙炮齊鳴”。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為了打造這場近年來難得的文化盛宴,我與館員們傾注了極大心血。年初我就拿出策劃方案呈縣文化局審批,求得支持。然後到各鄉鎮調研,與各鄉鎮文化站長徹夜長談,力求各站出精品。同時我們還將縣內的文學、音樂創作、表導演等主創人員集中研討,結合各鄉鎮的特色,派出專人專班,適時指導編排。

本土音樂人的音樂合成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為了大張旗鼓地向通山人民奉獻這臺文化大餐,我們特邀原縣劇團團長,通山舞美專家毛才奇先生出任舞美總監。從場外的廣告宣傳製作,彩門、賽歌堂的精美設計裝璜到場內外賽歌臺和舞臺背景的設計佈局,都顯現出這臺文化盛事的大氣、精美、與眾不同。

縣影劇院門前裝飾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演出以比賽方式進行,專設了評委席:邀請了省音樂家協會主席餘遠榮,市群藝館老館長遊柏樵、劉愛國,市文聯主席萬立煌等專家擔任評委。對參賽節目現場評分、亮分,現場頒獎,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演出比賽在由蔡建軍導演的廈鋪鎮代表隊的《山歌聯唱》“金秋十月歌如潮”中拉開序幕。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四個衣著時髦亮麗的民歌手在一大群舞蹈演員的擁戴下亮開歌喉唱道“金秋十月歌如潮,心中山歌湧出喉,唱出盛世農家樂,國泰民安看今朝。金秋十月歌如潮,黨寫旋律歌領頭,萬民百姓齊聲唱,打起喲吙奔富饒……”。用方言唱出的廈鋪山歌的演員登臺一亮相便令人為之一震。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而一群小兒郎用那嗲聲嗲氣的方言童音唱道“大月亮、細月亮,阿公起來做木匠,阿婆起來打鞋底,媳婦起來舂糯米。端午節、鬧渾了水、家家樂、合不找嘴,打坨米粑款老弟……。”那銀鈴似的歌聲,那天真浪漫的笑臉,那幼稚的誇張動作讓人讚不絕口,直呼過癮、有味。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燕廈鄉代表隊參賽的節目是頻臨滅絕的《打蓮湘》。解放前,《打蓮湘》在通山甚為流行,老鄉們用古銅錢穿在挖空的竹竿上,邊舞蹈,邊有節奏地敲打蓮湘,邊演唱。而來自老蘇區的老鄉們的參演節目“蘇區人民贊英雄”,歌頌的是頭次革命中“紅三師”攻打通山縣城的故事。演員們用蓮湘表演方式娓娓道來,讓觀眾深受教育。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大路鄉代表隊的《打山鼓》“山鼓情結”是由楊華美填詞,舒俊耀譜曲,許大農導演的純鄉土節目。“打山鼓來山鼓響,山鼓咚咚響四方。從古到今伴農家,綠了田野醉山鄉……”多麼優美的歌詞啊!這麼好的創作節目,不但醉了山鄉,同時也醉了劇場。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橫石潭鎮文化站推薦參演的有兩個節目:一個是頻臨滅絕的《民俗舞》“戲鳳凰”;另一個是由我作詞,陳世華、塗傳福、許先古三人表演的《打山鼓》“橫石潭鎮好地方”。

按橫石的傳統山鼓詞演唱方法,在“歌頭”中寫道“橫石潭鎮好地方,風光綺麗似蘇杭。四海通衢車馬鬧,經濟繁榮魚米鄉,口子集鎮美名揚”。三個農民歌手登臺演唱“歌頭”時,是分四聲部吼出來的,那高昂激越的聲音一出喉嚨立即震住了全場,就連省音協餘遠榮主席都驚奇地對我說,他從事音樂工作三十多年還從來沒聽到這麼高的四聲部演唱,真是湖北一絕啊!令他讚歎不己!事後他還專訪了這三個農民歌手。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戲鳳凰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闖王鎮《民俗舞蹈》“哪吒燈”是由王能嶺改編導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講的是唐朝玄武門兵變,真龍天子李世民害死了李元吉,李元吉的陶姚二妃當年避難來到九宮山。陶妃產下一遺腹子,交給山下界牌李家一位老太婆撫養……。 十八年後,阿寶長大成人,老太婆臨終前告知他的身世,阿寶悲痛欲絕。因為哪吒有降龍的本領,所以他的後人便玩起了“哪吒燈”。

現在的界牌李家人將“哪吒燈”重現舞臺,是通山本土文化的一大幸事。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大畈鎮代表隊參演的《表演唱》“隱水洞的故事”,由袁望來作詞,陳友生譜曲,王素娟編導。整個作品表達的是一個關於隱水洞是龍的故鄉,而且源遠流長的故事。動人的故事撩人心絃,演員對故事的演繹和舞臺燈光音響的配置婉如通山文藝舞臺上的一棵豔麗的映山紅,堪稱完美。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跑竹馬》是黃沙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黃沙文化站請阮緒煥填詞的“六唱黃沙苦蕎酒”,道出了本地特產“黃沙苦蕎酒”的多重好處。正如歌中所表達的:“六唱黃沙苦蕎酒,我勸朋友頻舉杯,痛痛快醉一回,生活從此不覺累”。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同志哥,門前過,拉住同志屋裡坐。今日客來不奉茶,桔子當茶來解渴……”。這首《慈口民歌》“桔子當茶來解渴”是慈口鄉代表隊參演的節目,由阮銓卿作詞,付文正譜曲,是一首老歌謠,令人回味無窮。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一群採茶妹子表演的《歌舞》“茶山戀歌”,由通羊鎮文化站黃華桂站長作詞,陳友生老師譜曲,王能嶺編導。這個節目的唱詞、音樂、舞蹈的創作十分大氣,演員表演很到位。表達的是茶妹子勤勞致富、愛茶園,敢把家鄉藍圖來描繪的深遠意境。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洪港代表隊參演的節目是《鄂南採茶調》“看龍燈”。節目的詞曲都十分優美,我將他們表演的唱詞呈現岀來,讀者定會喜歡: “正月十五鬧花燈,鑼鼓敲上了九天雲。哥捧紅貼報喜訊,龍燈戲到我家門。飯菜吃不進,梳妝掉了魂,為什麼下襬差三寸,摸錯了釦子門。一節龍燈八塊鱗,八塊鱗下八朵雲,八朵雲分八樣色,彩雲罩著一個人。龍燈十八節,節節是年輕人。實在難分又難認,都是一付筋。肚裡有顆定盤星,迎著龍頭搖手巾。偷眼回頭仔細看,眼花繚亂認錯人。一直看到尾,才見我的人,心想龍頭變龍尾,軟了腳肚筋。兩雙眼晴打電話,一線連著兩顆心,你我二人情份深,龍頭龍尾何必分。龍頭擺一尺,龍尾跑煞人,不是龍尾來回擺,哪有龍翻身。”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壓軸節目是楊芳林鄉代表隊呈現給廣大觀眾的《楊芳山鼓》“竹山情”。該節目由阮銓卿填詞,陳友生譜曲,王能嶺編舞。十六個男女演員隨著優美的音樂“鼓點一陣緊一陣,山歌越唱越精神。開財門,挖竹園,竹鄉日子美如春”。該節目雖然是《楊芳山鼓》,但創作了大量舞蹈動作。從其亮麗的歌伴舞中充分體現出聰明的楊芳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真情實意,它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是積極向上的。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整臺演出活動,我們與各代表隊都十分講究精品打造。不管是從當初的唱詞配樂的創作,還是各參演單位的表演都是通山多年來所沒有過的事。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無法估量,極大地推動了通山全境的“山歌熱”和“山鼓熱”。

可以說全縣民間群眾文化活動的紅紅火火是與這次展演分不開的。現在回想起來,仍津津樂道。因此,說它是當年我們打造的一大文化盛事不為過。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2002年在通山影劇院辦的這場晚會居然得到新華社轉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