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爲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我就是為了這口醋,才包了這頓餃子。”

2018年,姜文的第六部電影作品,“民國三部曲”也迎來最終章——《邪不壓正》。該片改編自張北海的小說《俠隱》,依舊充滿“姜文味兒”,節奏快、黑色幽默、浪漫得無法無天。

從《讓子彈飛》里民國年間的鵝城風景、《一步之遙》裡充滿暗黑色調的二十年代上海,到這次《邪不壓正》純正的老北平味兒,姜文電影裡獨特的美學風格一向令人無法忽視。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這一次,銀裝素裹的老北平、有所破損的老鐘樓、在屋頂上跑酷的彭于晏,以及建造中的金門大橋……《邪不壓正》中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其實都離不開一雙看不見的手——數字王國大中華區團隊。如果說《邪不壓正》是姜文再次包的“餃子”,數字王國在做的就是為它“擀麵皮”。

包餃子與擀麵皮

“當時接《邪不壓正》這個片子,最興奮的點在於以往的電影中並沒有出現過1937年的北平,這個影片是第一次嘗試。”彼時,為了復原心中的老北平,姜文和團隊找了整個中國多家特效公司,讓每家都做了一兩個鏡頭來測試。數字王國副總裁、大中華區影視劇視效業務負責人周逸夫介紹,數字王國做的第一個鏡頭是彭于晏從鐘樓跑出來上車的那一幕。

“這是我拍的2000年現代的鐘樓,還有電線杆,你們想辦法變成1937年的鐘樓,特別古老、有一些破損,但不破敗,剩下的你們自己發揮的。”在測試導演和攝影指導發佈完任務後,數字王國團隊開始投身於這個測試。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第一版鐘樓的測試鏡頭,團隊專門加了很多的植被,姜文看後回覆:“你是南方人?北方很乾,沒有這麼多植被。”改良後的第二版依舊感覺不對,後來發現是因為北京只有北坡有植物,沒有水分的南坡大多是禿的。“根據這個反饋,我們又把鏡頭改了,包括屋頂上的草到底長在什麼位置。”對於姜文導演所提及的植物生長位置,數字王國團隊開始半信半疑,但在查閱找了許多照片後發現,正如導演所說,屋簷中部靠下的地方相對容易長草,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北坡。最終,正是這個改版了三次的鏡頭,讓數字王國大中華區拿下了《邪不壓正》最多的視效鏡頭。

不過,與其說片方在考慮特效團隊的製作能力,倒不如說是雙方的互相考察。“我們接片時也會觀察,比如一個影片採集到的數據是否齊全,如果前期跟組做的漏洞百出的話也會給我們後期製作帶來特別多的漏洞。”《邪不壓正》最後的評估結果很好。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操刀過《泰坦尼克號》、《速度與激情7、8》、《頭號玩家》以及《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等多部的數字王國功力自不必贅述。此次與姜文導演的合作,周逸夫肯定道,“包括前期採集到的數據,以及和攝影指導的溝通等方面,基本上是和好萊塢完全接軌了,整個攝影團隊都相當地專業。”例如李天然在屋頂騎自行車的那一幕,演員騎的其實是山地車,需要特效團隊替換成老北京1937年的老式自行車。當時片方和攝製組統籌相當迅速和專業地拿出了一個老式自行車360度的所有的圖片以供參考,諸如此類細節的準備充沛可以幫助後期很效率地完成工作,這也是好萊塢很專業的地方。

《邪不壓正》全片包含1200、1300個特效鏡頭,共有5到6家特效公司參與其中,數字王國承製了整個影片中的476個特效鏡頭,這個承接的鏡頭數量放在影片中是最多的,放在任何現實題材的影片裡也不算少。而這一切,皆為復原1937年的老北平。

回到1937

1937年的老北平究竟長什麼樣?數字王國的探索始於一張地圖。

“導演想還原北平,我們就盡全力做出寫實的北平。” 據周逸夫介紹,為了還原老北平,團隊中近百位藝術家將日本繪製的1937年北京市街道地圖和NASA的衛星圖相結合,先還原出一張信息完備、比例精準的老北平城地圖,隨後將數據資料導入三維軟件,通過計算機建造北平城的電子沙盤。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在導演提出的大框架下去發揮自己的一些創意,這是特效團隊的必修課。例如在復原老北京胡同時,事實上在乾麵衚衕裡往故宮的方向看是看不到白塔的,為了讓構圖更好看,特效團隊會把白塔和景山進行些許錯位,讓觀眾都可以看到。又如演員在屋頂奔跑的鏡頭,剛開始每一顆樹都在地圖上所顯示的位置,但在鏡頭中的呈現效果並不好看,為此,製作團隊進行了自由發揮,或調整植物位置或額外栽種,以平衡畫面的構圖。“如果說是在一個特別靜止的畫面,背景一定要風吹得特別大整個畫面才生動,那麼動多大、晃到什麼程度,這是我們要做的。”

為了最大程度的做到還原,數字王國特效團隊還成立了專門的歷史考據小組,以研究地標性建築物的形態細節,以及那些未知的建築物信息。上至四合院屋頂中遠景的牆體延伸、屋頂上的綠色植、城牆上的雜草,下至雪景、火焰與血液等微乎其微的細節,數字王國特效團隊蒐集並整理了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城照片多達一萬張,為老北平“搭建”了6.000棟房屋,“栽種”了超12.000棵樹。

當然,特效團隊也有犯錯的時候。在做老北平遠景的時候,特效團隊最初是將鐘樓和鼓樓做得一樣高,但是姜文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鐘樓40多米,鼓樓30多米,為什麼在鏡頭裡一樣高?應該修改。”類似這種問題的反饋,在數字王國所承製的476個鏡頭當中其實有很多,“導演相當地嚴格,他會在畫面裡挑出各式各樣的毛病,但是他發現的毛病和給出的反饋又讓我們啞口無言,因為他說的是對的。”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周逸夫回憶,在接到全片後特效團隊每週五或週六都會去一趟姜文導演的工作室,把這一週所完成的鏡頭或文件全部整理出來,交給導演去審片。導演在看過之後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反饋,特效團隊就是在這一次二次的磨合中,慢慢地揣摩導演想要的美術的效果。在特效團隊和片方長達5個月的相互磨合中,《邪不壓正》的鏡頭每一幀都承載著歷史考究科學性和鏡頭美學藝術性的融合,這一融合,恰是整部影片最為難得之處。

“講究才是根本,根本還真講究。”這是姜文在拍攝《邪不壓正》期間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影片的最終呈現也確實應了“講究”二字。

藝術與技術的碰撞:“講究才是根本”

上映10天的《邪不壓正》口碑呈兩極化分佈,但對於影片畫面的呈現卻得到一致認可,其特效也被稱作是一件“看不見的衣服”。而在這件衣服背後,客人和裁縫間觀點及要求的碰撞在所難免。

“難點不是在於火的特效本身,而是我們得一版一版做出導演想要的火。”讓周逸夫印象深刻的製作難點不少,其一便是影片最初的那場火。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李天然師傅一家被殺,朱潛龍和根本二人砸火罐毀屍滅跡,火罐落火焰起,此處火的大小、顏色、明暗、以及噴濺狀態,特效團隊前後做了近50版。相對於完全寫實所需要的技術上的體力而言,將其美化到導演所喜歡的藝術感,這一主觀上的表達才是特效團隊面臨的最大困難。

火的問題解決了,鐘鼓樓的問題又出現。面對黑白照片裡的建築,還原它真實的顏色成為一個新的挑戰。在實際參考了鐘鼓樓現在的材質和肌理,並結合導演對其“美麗、乾淨、精美”的藝術要求後,特效團隊反覆做了很多版本,每一個鏡頭都做了二三十個版本。此外還有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彭于晏在屋頂上裸奔的鏡頭,特效團隊也做了很多版本,“那個鏡頭是我們從接到電影的第一天一直做到了交片的前一天。”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除了1937北平的各式建築外,出於對劇情的需求《邪不壓正》全片還涉及了大量的雪景鏡頭,但因姜文深知雪景特效不易做出效果,所以一度刪掉了大量相關鏡頭。幸運的是,因為數字王國對雪景的真實打造,這些鏡頭得以被重新“召回”以呈現在觀眾面前。

“雪屋頂的這一場雖然鏡頭不多,但是它的難度對於我們來說卻是相當大的。”周逸夫解釋,雪屋頂比其他雪景難的地方在於雪的交互,如何讓雪的質感更真實,如何讓每一個腳印和奔跑時濺起來的雪花都達到真實質感,特效團隊為此專門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測試。“在磨合一段時間之後導演覺得我們可以勝任做雪屋頂這樣難度較高的場次,所以讓我們做了測試,最後順利通過的。”李天然在雪屋頂奔跑的鏡頭由此而來。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我們為了這個鏡頭專門做了一片雪,每一個雪印都是實打實做出來的。每一片在月光下發光的雪它的每一個亮片都是方塊的感覺,這是結合了另外一個材質才達到的效果。”為了呈現出最真實地雪景,特效團隊做了大量有關北平雪景調研,例如雪下了兩三天之後會氧化,會有一些灰塵在上面,這個細節也在鏡頭中被還原。如果仔細看畫面的話,雪屋頂上的雪會有一些氧化的小空洞,空洞的邊緣是呈髒黑色。

與《頭號玩家》、《復仇者聯盟》等影片極富視覺衝擊力的特效不同,《邪不壓正》這類真實題材影片所要的效果是不著痕跡的、是要“看不見”的。所以最終呈現在電影裡面的雪是即使放大10倍仔細觀察也仍然能保持表面顆粒分明的效果,對於一場鏡頭不多的場景,特效團隊的這種工匠精神毫無疑問的應了姜文的“講究”。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傻瓜,那子彈是假的。”關巧紅在說完這句話後縱身一躍消失在李天然對老北京城一望無際的視線中,無聲的浪漫落下帷幕,而周遭一磚一瓦、一樹一花,卻滿是特效團隊為這片刻離別所打造的年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