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爲什麼被評爲千古麗句?

謝小樓


這首詩確實寫的好,每每讀來,彷彿一幅畫面就在眼前!

至於為什麼好?

從文學角度,角風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但是如果從這首詩的背景和意境上講一講,還是可以說一說的。

首先這是一首送別詩,給我們一種感覺,就是孟浩然和李白關係相當好,且是摯友。

其實,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在李白成名之前孟浩然就非常有名了。

而這首詩寫的時候,那是李白跟孟浩然第一次見面,總共也就見過兩次面,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非常熟悉。

不過過去那種見面跟我們現在的見面不一樣,現在的見面就是吃頓飯就分開了,孟浩然跟李白見面,那是足足見了一個月時間,兩個人相約遊覽江夏。

最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遠去……

然後我們想象這個畫面,一個人站在黃鶴樓上遠望,一艘小船帶著友人,慢慢的遠去,直到看不見為止……

他這首詩就是寫的好,從此以後,送別的最後一頓飯就得在樓上吃,只要去黃鶴樓遊玩,必然是老友結伴。

什麼?你離開黃鶴樓往東走?

離開黃鶴樓,只能往西走,不然沒有意蘊!

啥時候去揚州玩?你選擇夏天?

必須得選擇三月啊,不然你都不好意思去揚州。

什麼?

楊角風你竟然用了“去”揚州?

到揚州去怎麼能用去呢?必須用“下”啊,“下揚州”!

這就是為什麼頭兩句話有名的原因!


楊角風發作


眾所周知,這是詩仙李白的名句,這句話字面意思淺顯易懂,一眼就明白什麼意思。打眼望上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花繁錦盛、柳絮朦朧的韶光三月裡,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將遠行,於是,我們揮手告別。

你看,時間是春暖花開的三月,這個季節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花兒鳥兒爭相綻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數送別詩,李白寫的這首送別詩並沒有像其他詩人詞人那樣,鋪陳的全部都是幽婉傷感的字句,字句之間皆是傷感,並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纏綿、幽幽婉婉的送別詩,這首詩相對而言更加充滿了意境,把離別的情緒剪成有下次再見的場景,以繁華三月的景象告訴老朋友,我們的離別不要那麼傷感。

這一點,也體現出詩仙李白個人豁達開朗樂觀的精神態度,在李白的世界觀裡,他浪蕩不羈,他瀟灑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並不會把離別鋪陳的那麼傷感,他認為這是男人之間的一個小插曲,應該果斷一些。

所以,結合李白的個性而言,這一句詩其實值得推敲,既有平淡灑脫的意味,也有揚州迷離的風光意境,所以成為眾口相傳的名句。


沈善書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並評前兩句是千古麗句。

為什麼呢?下面小說樓跟大家一起精讀一下李白的這首千古句篇。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題一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後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寫下此詩。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之:往,到。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辭:黃鶴樓在揚州之西,故曰「西辭」。煙花:繁花盛開,花氣如煙,泛指繁花濃麗的春天。

好友向西辭別黃鶴樓,在繁花濃麗的陽春三月下往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見,只見。碧空:碧藍的天空。盡:孤帆的蹤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蹤影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下,只見長江流水,在天際奔流。

這首詩,從寫法上來講,第一句寫出了送別的對象——「故人」孟浩然,送別的地點——「黃鶴樓」;第二句寫出了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送別朋友的去向——「揚州」;三四句則寫送別的場景,並將詩人的情感寓於其中。

這些都是詩歌鑑賞題裡的答案,這首詩是寫的層次分明,感情含蓄,但這並不是這首詩成為經典的原因。

講真,送別詩中技法高超者恆河沙數,這首詩能成為經典,是因為詩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種風流氣度。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從「西辭」二字可以看出,這兩句是孟浩然的視角。

看,孟浩然辭的是黃鶴樓,這裡曾有仙人乘鶴而去,下的是揚州,那裡的繁華豔麗之鄉,風流薈萃之地,而他下揚州的時節,又是陽春三月,此時繁花似錦,春光明媚。

這兩句裡,意象明麗,所以被編選《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評為「千古麗句」。

李白用這樣的千古麗句,將孟浩然的揚州之行渲染得風流豔麗,在這風流豔麗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風流氣度也就突顯了出來。這樣的千古麗句,配「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真是貼切。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三四句轉到了李白自己的視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離開,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邊,只剩下不斷奔流的長江流水。

這兩句寫景,景中無疑寓含著李白的情感,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別之情,但你很難說這情感是悲傷的,是惆悵的,因為這兩句詩的意境非常開闊。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著遠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情深而不傷,意厚而不悲,別得深情而瀟灑,這就是李白的風流氣度。

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分別從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視角,展現出兩位偉大詩人的風流氣度,表達出了兩位偉大詩人非同一般的友情,從而也讓這首詩展現了與別的送別詩不同的氣格,使得這首詩從寫法、用語到意境再到氣質,都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明代朱諫在《李詩選注》中評道:「此詩詞氣清順而有音節,情思流動而絕塵埃,如輕風晴雲,淡蕩悠揚於太虛之間,不可形跡而模擬者也。白於浩然,可謂知己,率爾而發,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後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若是喜歡詩詞的朋友,遇到自己喜愛的驚豔的句子,往往讀一遍就可以背誦上來。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有這個魔力。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除了寫的好以外,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詩一爭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黃鶴樓,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詩卻不是李白寫的,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崔顥的《登黃鶴樓》,這詩更是被後人推崇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據傳說,李白見了這詩都歎服,還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李白確實寫過一首十分類似的詩:《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看看,無論是行文結構還是讀起來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雖說感嘆崔顥寫的黃鶴樓詩好,他自己卻經常寫關於黃鶴樓的詩,未嘗沒有一較高下的意思。可以舉一些例子,李白絕對是對黃鶴樓念念不忘。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在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槌碎黃鶴樓》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送儲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江上吟》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這裡只是舉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對黃鶴樓的偏愛可見一斑。可是在這麼多描寫黃鶴樓的詩句裡,最妙的還是《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前兩句是一個動作描寫,卻帶出來了出行之美,令後人對揚州心馳神往。後面兩句的意境可以說跟崔顥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達,在寫黃鶴樓詩裡,崔顥那個是七律第一,李白這詩就是七絕第一。


李白寫了這麼多關於黃鶴樓的詩,終於有一首無論行文還是立意,跟崔顥那首可以說不分伯仲,各擅勝場。同樣是千古名篇,有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覽眾河小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評為千古麗句。

這個句子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景物明麗。

故人,指詩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詩人。老朋友要到揚州去,詩人李白前來送行。一送一辭,畫面感覺是明麗的。老朋友孟浩然於黃鶴樓與詩人李白辭別,經長江,順流直下,前往揚州。黃鶴樓,濱臨長江,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而得名。詩人崔顥題詩在上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李白曾路過黃鶴樓,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景物怎樣?是否也稱得上明麗?沿途長江,浩浩蕩蕩,值此煙花三月,不無明麗。到了揚州,有道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這景色明麗吧?更值得稱道的,煙花三月,山明水秀,鳥語花香,魚躍鳶飛,鶯啼柳巷。這景色是不是堪稱明麗呢?


二、人物明麗。

此句中,涉及幾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詩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輝。他們二人身後,還有個題詩於黃鶴樓上的大詩人崔顥,他還是李白欽佩的大詩人。此刻,他在黃鶴樓上注視著兩位,吟詠著那千古不朽的題詩。其聲朗朗,其音遠播。這人物的畫面是否也夠明麗呢?

三、音韻明麗。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讀一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再品一下該句的韻律。我想,你不難發現,該句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讀來有如行雲流水,誦之如同高山飛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謂明麗?

四、意蘊明麗。

通常的送別詩詞,多纏綿悱惻。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你看這個句子,可有這些意味?沒有吧?意蘊極其明麗。

以上幾個原因,第一個較重,後三個雖輕,但缺了哪一個恐難成其千古麗句。


尋芳11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之所以流傳千古。是由於這首詩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人在景中,景在人心,形成了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畫面。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包含了景與情以及事與心的多種視角。

故人:自然是朋友之意。那麼這一對朋友之間在哪裡,在幹什麼。

黃鶴樓:這就是地點。那麼他們去黃鶴樓總有原因的吧。

西辭:這就說明了他們在黃鶴樓做什麼事了。原來是好朋友有要走了,自然就有了離別之意。

然而,故人西辭黃鶴樓的這句妙處就在於,到底是誰在同誰道別。

而這裡就形成了一個超強的天地視角畫面,就好比你處於雲端,俯瞰這一對人如何告別的,影視之中的多重視角。

你可以看做李白站在黃鶴樓向登船而去的告別,也可以用孟浩然的視角是在船頭向李白作揖告別。精彩的是,此句之中沒有一句寫離別之意,卻從視角里瀰漫了朋友惜惜離別之情。

更絕的是,當時在這場情景之中的群眾演員又以不同的視角感受到這對朋友的離別之情。比如說船伕,他會以船伕的視角注意到孟浩然的動作,從而發現遠處的李白。而站在李白附近的行人,由於他的動作而注意到孟浩然。

這就是,藝術視角的高明轉換。好比如子弟兵救災,無論從遠從近都能讓人感觸。


再來看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裡,點明瞭故人要去哪裡,沒有說景色,去又說了景色。又隱約的表述了李白的心思。

下揚州:故人孟浩然要去揚州了。

三月:是說時間,而三月按季節來說,就是在春天。

三月與下揚州,點名了時間季節,以及朋友要去的地方。

而最有趣的莫過於煙花二字了。

煙花,既可以拆開來看,也可以組合來說。

煙,形容於霧朦膿之意,還可以用於人物。究竟是清晨的煙霧,還是黃昏時的波光迷離,亦或是李白被什麼給燻到了或感觸到了,眼中起了煙霧。

花,三月花開春時,本事萬物復甦,生機盎然,令人開心的季節。然而此時有故人要下揚州而去了,怎麼能開心得起來呢?

煙花,究竟是春風拂落的紛舞百花,還是人物心中所起的淚眼霧裡煙花。未說離別之心情,卻隱含了因離別而傷懷的心意。而這個心意又隱含了一種羨慕之感想。

煙花三月,三月的春色之景,偏偏因煙花而生出了秋日落葉的離別傷感。


而這前兩句,又形成了相互對應之感。

黃鶴樓,下揚州。一個離別起點,一個離別終點。恰恰的隱含了一種“我住長江頭,君居長江尾。”相見想見又不得見之意境。

西辭,三月。又說明了辭別之時,辭別之景。

最有趣的,莫過於故人與煙花。

故人、煙花,從我與你兩種不同視角訴說了離別之意韻,又隱含了旁觀的那個他。

故人、煙花,又隱含了我對你的羨慕,究竟是煙花三月春色,還是煙花三月巷柳。對於這種快意而又寧靜的生活的嚮往。

結合,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完全得形成了一幅如清明上河圖般的空間畫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若是吹過頭了,莫笑哈。


漢墨山河


實話說真討厭這種問好在哪裡、為什麼好的問題。你讀來錦心繡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記誦,還不能說明它好嗎?非要解釋解釋,真真無趣。

何謂麗句?

麗句便是說很漂亮的句子。

你見了漂亮姑娘,非要問人家為什麼漂亮,你叫我怎麼回答?

你非要我誇一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來證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蠻腰不如呢?

李大爺要是見了你這問題,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聲: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我覺得重點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上。從讀了這首詩之後,三月要叫煙花三月,到揚州去必須要在三月煙花時節,還一定要用下這個字,不能說到揚州,不能說去揚州,就要下揚州。

黃鶴樓在揚州上游,乘船順江而下,當然是下揚州。

陽春三月,柳絮堆煙,花開爛漫,勝過雲霞,所以有煙花三月之稱。

在暖風裡,在煙雲裡,乘船順江而下,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賞心悅目。

再想想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閒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揚州啊,那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

你說美不美?

你說這不叫麗句,還有什麼可以叫做麗句?

古龍筆下的三月江南是這樣的:

現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時候。一陣帶著桃花芳香的春風,正吹過大地,溫柔得彷彿象情人的呼吸。

綠水在春風中蕩起了一圈圈漣猗,一雙燕子剛剛從桃花林中飛出來,落在小橋的硃紅欄杆上,呢喃私語,也不知在說些甚麼。

······

剛從千里冰封的北國,來到風光明媚的江南欄杆上的燕子被馬蹄驚起,又呢喃飛入桃花深處。

煙花三月下揚州,可不就是古龍說的這種感覺?

詩是發自肺腑的,讀來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觸動你的心絃,讓人眼前有了一副場景一幅畫,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拱手作別疑在眼前,揮袖而去已在心頭,那是個暮春的傍晚,夕陽的光讓那天的風也溫暖了。

渡頭的喧囂,風裡的花香,還有浩浩蕩蕩的大江。

船已經走了,你還要問什麼呢?

--------丸---------

文:祁門小謝


祁門小謝


《送君孟嘗浩氣,然居之後廣大陵園》

故事人物西泠辭別,黃階鶴首樓臺位置。

煙升花費三資月氏,下放揚善州邑二格。

孤獨帆船遠大影響,碧波空闊儘量瀾庭。

唯其見證長久江治,天干際遇流淚辛未。

註釋:

孟氏~孟氏子殷後繼人才的嘗試君儲。

廣陵~追求當上君王,並且死後的待遇,廣發大墓之圓夢。

故人~這裡單指自黃帝一脈相承的歷代“故事人物”,他們要麼“已故”,要麼“故居”,要麼“故鄉”,要麼“故宮”等等,都是圍繞著治理天下的責任心之“故舊的人物”也。

西泠~古式科舉制度,有熊氏後人考核治水門檻之一。

黃階~有熊氏後人,指黃帝一脈血緣“玉佩”之裔。

鶴首~朱雀比如南方的代表,且最老級別鳥類之一。

煙升~原始意識的遊戲由1升至13級止,指人物勝任升遷的意思,如某某一步步實現古制“縉雲官”的比如。

三資月氏~人的資質,資歷和資格,王儲人才有資治天下的能力~寓意未來月亮神農,也就是所謂古代原始方式“造人”之來歷。

辛未~天干之一,未來之羊牧(這裡僅限公羊血緣),寓意預想坐王位之裔,需要天道幹練之“辛苦未來”。

~任何詩詞歌賦等等文化知識面,都是模仿“古老文化知識點”的掩蓋手法,已經兩千多年過去了,詩詞意境別被迷惑不解下去了,實際通通都是詩人“運用”了~春秋筆法“講出來”的故事情節而已。。。


藍本動畫


首先題主你放個一臉憂國憂民的杜甫是什麼意思?


對於藝術的感受,絕大程度上不在於別人的評定,而是個人的感受,然而多數人往往引據別人的判斷,來營造自己的美感。對於詩歌來說這句所謂的“千古麗句”就是典型,同樣還有”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如果放到歷史人物評價就是這樣的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朱元璋是“千萬古一帝”,這些都是李贄說的。然而不同的是歷史人物的評價這些做評價的人會用歷史事實作為依據,詩歌就感性了。


詩歌的評價大體都是讀詩人的觀後感,比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已。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

讀了這樣的話,你能否感覺到什麼叫隔什麼叫不隔呢?所以我們如果先看這種評價在讀詩,然後想什麼叫作“隔”,那就只能憑著感覺走,摸著卵子過河。


這“千古麗句”是一樣的,沒有讀過太多詩怎麼也感覺不到了。這句子怎麼美重要麼?要我說不重要,蘅塘退士稱它是“千古麗句”意思是要把其他麗句詩歌比下去的。


所以這麼來說,我們大多數人是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是“千古麗句”的,我們只能感覺到“麗句”而已了。僅僅一個“麗句”我們怎麼說呢?這就好像我們看見了大海然後感嘆“好海”,看到了高山“好山”,看到了長江“好水”。


所以具體到這首詩來,個人的感覺就是一個詞“明快”。

“明”在於乾淨,江天一色無纖塵的乾淨。

“快”在於利落,一氣呵成不託泥的利落。


然而這兩點並不能說明詩歌的好處,關鍵還是在於說的人。


如果是兩位飢寒交迫的老農一樣的人物說出了這樣的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好吧我們可以給予兩個判斷,第一有病,第二丐幫幫主啊


如果是兩位高官厚祿一樣的人物說出了這樣的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要做何感想,只能痛哭碩鼠碩鼠!


所以說來說去還是一句老話,寫東西就是“我手寫我口”,沒有風流的李白+風流的孟浩然,這句話一點都不麗。


以上

目西


目西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好詩自有他好的地方,妙的來由,且聽我慢慢道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要遺棄現實關係限制之處,也就是說詩要跟人有距離感,不能完全是生活的,要突破現實中的限制。

但突破限制要把度把握的非常好,太遠了則讓人完全沒有共鳴感,這樣也是非常不利的。故人西辭黃鶴樓,說了人物和地點,煙花三月說了時間,似乎是很完整,但實際上又什麼都沒說。讓人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煙花三月下揚州,為什麼說下揚州呢,這裡面也是有典故的,三個人一起討論理想,一個人說要將來要發大財,一個人說將來要做大官享福,最後一個人總結了他們兩人的願望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於是下揚州也就成了一個典故。如果改成下杭州,下蘇州,似乎就少了很多意境和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