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羣里不退羣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

Congratulationxp18


首先,對於我來說,我在同學群就從不說話, 一是沒時間 ,二是沒啥正事, 三是關係好的就那幾個 ,想說啥直接電話或者單獨微信 ,四是不好意思退群;

其次,看看網友們有什麼好答案:

1 同學群一般不說話,說話的都是些炫富,裝逼的,我就靜靜的看他們裝B。

2 在同學群大多是勢力眼,都捧著有勢力的說,所以我一般不大發言。

3 我也是,在群裡從不發聲,能人太多。

4 剛建群的時候還說說話,現在連紅包也不搶了,靜靜的看著他們炫耀,裝B;

5 同學群裡都是閒聊的,我從不說話,也不聽,不退群是對同學的尊重;

6 不做聲的兩種人,成功混的比較好的,混的不盡人意的,好的聽吹捧,差的也只有看一看,聽一聽的份了。

最後,同學群本身沒錯,既然進了這個群就認同了這個群體,自已原本是啥性格就自自然然然的做原來的自已,這樣就輕鬆了,想那麼多幹什麼呢?


遊戲大咖王


職場火鍋有十幾個同學群,據我觀察:同學群裡長期“潛水”從不說話的人,大約佔30%左右;若有若無、偶爾冒泡的人佔30%左右;保持階段性活躍的人佔10%;長期活躍的人只佔10%左右;賭氣退群的也佔10%左右。

現在社會發展分化很快,同學走向社會後,五年一次分化,十年一次大分化,十五年到二十年基本天上地下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蘿蔔青菜大魚大肉混在一個鍋裡。鍋(群)還是那個鍋(群),但菜(人)已經不是那個菜(人)了。長期潛水的“鍋底人”,大約有以下幾種心態:

一是心態理智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有些同學已經混到較高層次,他們的眼光向上,忙於更加高層次的大事。他們也不是瞧不起同學,也念同學情誼,只是精力不在這個群裡了。再說,他們說什麼呢?他們深知大家口味不同了,說什麼都會刺激別人,不如不說,省得浪費精力。他們不會把同學群置頂,也不經常打開看,同學群只是一個存在。

二是心裡比較自卑,混得不太好的人。同學群也是一個秀場,同學之間的攀比、炫耀無可避免。有的是真炫耀,有的是無意之舉。比如,成功人士無意說寶馬提速快,有些同學自然而然認為他在炫耀。對那些混得比較差的同學,任何有意無意的語言和圖片,都是一種刺激。這種同學比較敏感,缺乏自信,害怕自己說話,被別人看出自己的窘境,不如永不說話,自我保護。但這種人,恰恰還喜歡刷同學群。

三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乾脆不說。有些同學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就是不知道說什麼好。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懶得說話。沉默時間長了,突然想說話,又覺得突然冒泡,是不是顯得很突兀,與其引起大家關注,還不如靜靜地潛在水底呢。

四是對同學情誼不在乎的人,原來就長期疏離的人。有些同學對同學群的認識極其冷靜,對同學情況很冷漠,別人混得好壞,與我何干?我關心,對我有什麼好處?這類人比較孤僻,同學時代朋友也不多,感覺大家對他都挺冷漠的。為了自保,為了保護自己那點自尊,我真的不在乎這個同學群,或者我假裝不在乎這個群,所以,從來不說話。

五是真忙的人。有些同學全身心投入奮鬥之中,除了工作,其餘都不放在眼裡。這類人,目標堅定,在奮鬥期內不被任何與工作無關的事打擾。他們也不是不想炫耀,不想說話,他們只是想等我混出來了再說話。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一個長期潛水的人開始活躍,說明他已經階段性成功了,他開始有表達的慾望了。

六是位高權重和極其謹慎的人。這類人有規則,有紀律,自保性強,不想留下網絡痕跡,不想暴露自己的任何信息。沒有別的意思,就是不留任何痕跡在網上。


職場火鍋


不僅僅是同學群,諸如公司群、同事群,裡面也總會有始終沉默不語,甚至連紅包都不搶的人。他們從不聊天,只有在極其必要的場合,才偶爾冒一下頭,旋即又消失不見,彷彿從來不存在一般。

我十分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心態,簡單說來,就是一句話。

道不同,不相與謀。

在《社交的本質》中,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將社交分為兩種: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顧名思義,共情社交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情感聯結和情感體驗。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社交大多屬於共情社交。當我們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抑或遇到挫折、困惑時,我們需要從這種社交當中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正因如此,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對共情社交的需求就會越少——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從他處獲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而隨著一個人心智的逐步完善,他會更加註重社交的效益性,即功利社交。

一般而言,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傳遞,二是相對平等的價值水平。

功利社交的基本目的,就是從對方處獲得利益或者幫助。如果一個人與你差距極大,既不能與你有效溝通,又不能給你帶來幫助,那麼你就會清楚地感覺到,這個社交關係對你來說毫無價值,進而出於本能想要捨棄。

而同學、發小這樣的舊社交關係,也只有在兩個人尚可有效交流的情況下,才能夠得以維持。

所以實際上,是那些比你強的朋友悄悄捨棄了你,而你也在悄悄捨棄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才女張愛玲年少時有個最好的朋友,喚作炎櫻。

炎櫻是個混血兒,她的父親是一位阿拉伯裔斯里蘭卡人,在上海開了一家珠寶店。據說《色戒》中描寫的那家珠寶店,就是按照炎櫻家店面寫成的。

十八九歲正是挖心掏肺的年紀,兩個人在港大同窗時,好得形影不離,宛如一對雙生子。

然而時過境遷,隨著境遇的不同,兩個人也開始漸行漸遠。

張愛玲赴美不久後,炎櫻也去了美國。可是炎櫻給張愛玲寫過不少信,張卻一直沒有回覆。在一封信中,炎櫻寫到“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使得你不再理我”。

據說張愛玲是這樣回覆的,“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人在一生當中始終在成長,每個階段的想法都可能迥然不同。

如果說少時我們能成為朋友,也不過是因為恰好進了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又恰巧都需要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

可是他們之中有的人,靈魂已經跟不上你的腳步了。

所以,與其將精力和時間放在沉湎於所謂舊日友情和閒聊扯淡上,真不如多看幾本書用心充實一下自己。

畢竟,他們已經不是從前的他們了,你也不再是從前的你。


高太爺


我是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微信實在是個很了不起的社交平臺,它把分散在地球各個角落的人們,通過不同的關係屬性套進了各式各樣的群裡,連我退休多年的老爸老媽,也通過微信群找到失聯半個世紀的中學同學、甚至是小學同學。

同學群的演變歷程,總有那麼些人默默圍觀

剛進入同學群時,既新奇又興奮,再次遇到了幾十年素未謀面的老同學,那些曾經一起走過的歲月,久違了的熟悉感,很快就拉進了彼此的距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熱情地聊過往、談現在,沸沸揚揚、好不熱鬧。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群的人數漸漸的穩定下來,群裡的熱鬧也漸漸的減退了。每個群裡總有那麼一些人繼續暢聊著、分享著、組織張羅著,也總有那麼一些人安靜的“潛水”了。這與當年的班級何等的相似啊,總有活躍的班級幹事,也總有默默無聞的“沉默的大多數”。只不過,時過境遷,各自不同的生命故事,造就了新一批的活躍分子與圍觀潛水者。

這些圍觀潛水者,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並非少言寡語,甚至可能在某些群裡相當的侃侃而談。這並不奇怪。社交吸引,是由空間距離、交往次數、特徵匹配度、需要性互補、以及彼此的熟悉度、共同的好惡等等多種因素所影響的。所以,曾經的同學朋友,在回憶完崢嶸歲月之後,這麼多年各自生活環境和觀念的改變,大家的共同點和交集越來越少,自然共同的話題也越來越少,潛水的人也越來越多。

至於這些在同學群裡“不退群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

我們先來看看同學群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吧。

心理學關於動機理論的研究很早就指出,動機是驅使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內部原因。前面也說過,微信群林林總總千奇百怪,加入一個群,退出一個群,這些行為的背後也有著各自的心理需要。

馬斯洛在他的《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內部動機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

同學群,正是滿足了人們對於共同擁有的一段青蔥歲月所帶來的歸屬感。願意留在這個群裡靜靜的圍觀,至少是對“老同學”這個角色的認可,是對這個虛擬的班集體所承載的懷舊情懷的接納。

為了寫這篇問答,我特意重新找到了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章《我終於毫不留戀地退出同學群了》(作者:楓葉君),作者在文中最後一段寫道:“至於同學群,就那麼回事。如果有交情,我們可以私下聊;沒有交情,群裡在裝逼得熱鬧,我們也無話可說。如果見了面,那就真的只剩下尷尬:對對,你不是那個老誰嗎?”

請注意此文的標題——《我終於毫不留戀地退出同學群了》:其實很多人,若無留戀,早已退群!

如果清理掉這些不退群也不說話的人,同學群還能叫同學群嗎?只能叫某某班活躍小組群了吧。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這個要分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可能一邊看一邊笑著罵“傻逼”;有些人可能覺得你們聊得到一起但他插不上嘴;還有些人可能忙得根本顧不過來。

同學畢業多年後,各自的境遇都大不一樣。有人當老闆發大財了;有人在搞高科技,寫專業論文;有人天天工作十多小時根本抬不起頭;也有人在撿破爛混口飯吃。

這下好,你們一幫人建了個群,還聊得不亦樂乎。最能聊的那十來個人,都是不上不下,有點小錢,有的是時間,其中又以女生居多。聊的最多的是小孩子教育,養老,旅遊。聊工作的恐怕不多。偶爾有幾個不識趣,天天要求去投票,或者發廣告要求買他的產品,但久而久之也就沒人理了。

這幫人聊得很開心。其他人有些人在看,有些人根本沒時間看。

看的人有兩種。第一種人認為你們聊的話題,不是他所關心的。因此就偶爾看看,但是不說話。這種人可能比你們更有學識,也可能比你們更有錢。第二種人認為你們聊的,都是要花錢的,比如買個大房子,給孩子報個什麼班,到哪個島去旅遊一下,但是他並沒有錢,於是搭不上話。

不看的人也分兩種。第一種是根本沒時間看。有些人的工作真的很忙,在車間流水線上的,哪有時間看手機?在專心做科研的,也沒時間看手機;忙著處理事務談生意,當然更沒時間閒聊。第二種是覺得看了也沒勁兒,索性不看,這包括生活處境遠遠不如你們的人。

只要他沒退群,無論他發不發言,都說明他對老同學是重視的。只要他時間或者經濟實力允許,他有一天可能也會插進來說幾句話。

總之,對於不同處境、不同性格的同學,我們不僅要尊重他說話的權力,也要尊重他不說話的權力。要抱著充分的同情之理解。


王可期


這個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大家隨身不離手機,幹什麼都通過微信、QQ等聊天軟件聯繫、學習。每個人都加了很多的群,同學群、工作群、學習群、減肥群等等。

剛加入的時候,大家嘰嘰喳喳,會說很多話,你只要一會不看就會顯示消息99+。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說話的人越來越少,說的話也越來越少。最後,群裡徹底安靜了。也就偶爾有人發個問候的消息或者需要投票或者只是單純的分享的消息。

很多人基本都是觀望或者幾乎不會打開的狀態,我就是其中一個人。

群真的太多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根本沒有時間打開來看。每天工作完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就只想默默地看會視頻啥的。

再有就是群的粘性是和自己的興趣、群的主題、群成員距離的遠近和成員之間關係的程度等很多複雜的因素決定的

比如說前段時間我在減肥,於是我就加入了一個減肥的群,我每天在群裡曬自己做的減肥餐,和大家交流心得,聊得不亦樂乎。但是一個月後,我的體重達到了我可以接受的體重,我也能控制自己不去那些油膩的零食。於是我就再也不想看那個群了。

沒有退群的原因是我懶得退,還有就是萬一哪天我又想看看這個群裡的消息了呢?我想如果等到我哪天真的很閒,我又覺得這個群真的對我沒什麼用了,我肯定會毅然決然退群的。就像刪除那些永遠也不會聯繫的好友一樣。

綜上所述,在群裡不說話的人,一是沒時間看;二是群與自己的相關度不高,故而黏性不強。不退群可能是因為沒有時間懶得退,還有一個原因是還有用。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微信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交流模式,不同的群,是社交最亮的景點。對於在同學群裡不退群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我稱為“在場的缺席”,有幾個差不多的意思:說你在也等於不在;說你不在又在那;有你不多無你不少;潛伏的存在。


在場的缺席者,他/她對於同學群的立場,是一種保留群籍保持緘默的心態。至於這心態說明啥,反映什麼?我從個人的經驗感受,結合對身邊“在場的缺席”者的瞭解談兩點。1)個性被動,喜歡做觀眾、聽眾。一般而言,性格好靜、好思索的人,在人際關係或人際交流中,多處於那個傾聽、沉默或回應的被動角色,但這並表示 他怯弱、畏懼交流,而只是內傾、穩重的個性本身。


2)求簡單嫌麻煩。我被拉進在幾個同學群,其中有兩個我從不說話,也沒退群,為何?認真反思後認為,我之所不發言,一是感覺對轉發信息,尤其是對投票之類極沒興趣,二是對參與對話,哪怕是有意思的對話,也感覺很麻煩,乾脆就不吭聲。這倒不是我不想發言,但就是有一種感覺作怪 ,群聊既費時又費勁。我想躲避這種感覺。


同學群裡的另外兩類:有節制的健談者、話癆。他們是怎樣的心態,又如何看“在場的缺席者”呢?個人的經驗之談:a 有節制的健談者,我眼裡的他們是比較外向、有思想、喜歡錶露感情、意見,喜歡分享見聞的同學,我比較欣賞,很願做他們的傾聽者;而他們對“在場的缺席”視為常態、給予尊重。


b 話嘮著,我眼裡的他們是閒得無事的大忙人,忙著曬他們的幸福照,或各種好(不好的,一般都留在肚子裡),忙著與同學抒衷腸....好似有堆積如山的話沒道過,就算化多少時間傾盆而瀉也道不完。對他們的話嘮,包括刷屏,我既不喜聽閱,也不願參和。而他們對“在場的缺席者”的看法,有很憤懣的,覺得你在群裡就應該說話呀;也有心態平和的,無所謂你說不說話,只要自己地方說,就心滿意足。


我還這樣看:同學群,像是一座古城堡,有人在裡頭狂歡,有人在裡面深入潛水,有人在裡面互惠互利的各種“交涉”;同學群,更像一座風景城,有人在裡面活躍地建設,有人在裡面無聊的睡覺,有人在裡面好奇的觀賞美景、做遊樂者。總之,同學群,各取所好的場域。


熊玲心理諮詢


我來告訴你是什麼心態。

我的微信群裡有——初中同學群,高中同學群,大學同學群。

這3個人生階段的同學群,不管是哪個群,我可以準確的告訴你,我一句話都沒有說過。

那是為什麼呢?

1.初中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初中算是我讀書生涯里美好的一段回憶。

那時的我還沒發福,還很帥,班裡的同學關係氛圍都挺好的。

我記得,當時與我玩得好的有上十個人,這裡面,有成績好的,也有混混;有坐在旁邊的美女,也有隔著幾組的籃球玩伴;有放學一起回家的好基友,也有牽過手親過嘴的初戀。

這些人,目前都躺在我的初中同學群裡。

但是,在群裡,我們彷彿並沒有什麼交集。

看到了曾經的初戀,曾經的好基友,我沒有聊他們,也沒有看到他們聊我。

我們很有默契似的連加好友都沒有。

彷彿沒有發生過交集一樣。

夫妻兩地分居都很有可能產生隔閡和距離感,更何況初中同學呢?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2.高中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如果說初中同學班裡氛圍還比較合拍比較融洽的話。

那麼。

高中班裡氛圍顯然要遜色多了。一個班60多人,其實是劃成了好多個小圈子。

圈子之外,互不打擾。

很多人,在當時來說都不能算熟,甚至可能一學期下來都沒有講過幾句話。

同學,同學,真的只是湊巧在同一間教室上過課而已。

僅此而已。

高中同學群,裡面有幾十人,基本上幾個月不見一聲響。

大家都挺忙的,誰還記得誰是誰?



3.大學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大學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

很多,其實都是互相看不慣的。

雖然一個班才30幾人,但每次聚會人都到不齊。

我宿舍的其他2人,畢業就沒有再聯繫,不知道他們在幹嘛,也不想知道。

還有1個,偶爾聊下天,也是沒啥聯繫。

當時來說,其實也是表面的玩一下而已,想交心,其實很難。

你不想與他深層次接觸,他也不想跟你深層次接觸。

大學群,也是好幾個月都不會有一聲響的死群。

每個人可能都忘了有這麼一個群存在。

這很正常,因為本來就沒有交過心,而且還各奔東西了,誰還認識誰?

不過群裡沒人說話,可是大學裡還是有幾個好玩伴的,平常也經常聯繫聊天。

至於為什麼跟他們有話說。

是因為當時就跟他們真心對待,可以說是臭味相投吧😁


相信,和我有一樣感受的人也不少。


你又是因為什麼沒有在同學群裡說話呢?


進擊的新媒體人


我是不將就的張小果,我正在創業中,善於不將就的看問題,歐耶!

現在微信已經成為大家代替手機的通訊工具,因為使用頻率,其實現在大部分人的手機微信裡面太多太多太多太多群。

群的種類

  1. 一類是屬於特定群體和目的的群,比如工作群(過去的同事群、現在的單位群、項目群......)、同學群(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下一代群(幼兒園家長群、小學家長群、興趣班家長群......)、家族群(父親家族群、母親家族群、兄弟姐妹群......)。這類群,必須保持關注,瞭解信息,因為這些群裡的信息跟你目前的生活息息相關。

  2. 一類是屬於社交群比如各種興趣群、活動群、社團群、老鄉群、小區群、朋友群;這類裡面存在大量沒事閒聊的人,除非你是群的運營者,否則實在是浪費時間,但這種群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涉及到一些社會資源和人脈的鏈接,直接退出好像又不好,所以就當做一個通訊錄留著好了。

  3. 一類是屬於無緣無故群,這種群,就是不知道哪一天不注意就被人拉入了群,入了群第一件事就是問這個群是做什麼的,

    這種群一定要問清楚,沒有用沒有意義的直接刪除退出了

列舉了各種各樣的群,就是要說明這個問題的一個前提,就是大家微信號上基本上都有太多的群,有一些是不好退出的,比如我手機上就留著將近50個群,但如果每個群的信息都要看,一天都不要做事情了。

我總結在同學群裡不退群不說話的原因

  • 一種是群實在太多,應付不過來。如果只是閒聊的一些信息,其實也沒有必要回應和參與,是很浪費時間的。所以在我看來,不回應不參與,不是沒有同學情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壓力,也許你很輕鬆,但別人並不一定是這樣,所以,給他們多一些寬容之心吧。對於這種情況,有關於他的事情,就@他直接說,這樣對於大家都好,他也能很好的看到他必須要知道的信息。

  • 一種是性格使然,你會發現,很多在群裡不發言的同學,在原來學生生涯中,其實也是性格比較內向,也沒有太多要好的朋友,這種性格我們要尊重不能鄙視,不要強求不活躍的同學變的活躍起來,這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尊重並接受他們

  • 一種是自尊心受損,就是可能在近期家庭的變故、職場的失意、身體受損甚至遭受了什麼比較大的事情,人突然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這種情況,一般通過同學渠道可以瞭解清楚。如何合適就通過線下或線上單獨的聯繫去開導安慰他,給他更多的勇氣和快樂,同學一場情誼深重。

所以,在同學群裡,同學一場,其實沒有太多繁雜的原因,因為同學關係是最單純的,這個小果深有體會,當我困難的時候,也只有同學會伸出援助之手,我很感激也很珍惜,所以,對你的同學好一點,不定什麼時候他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不將就的張小果


我就是那種不退群,不說話,不發紅包也不搶紅包的那種人。

我從我自身的原因來分析一下吧:

不退群是因為不好意思退,怕同學說你這人還挺牛的,等等。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心裡還關心著老同學們的現況,隔那麼些天,會翻開看看群裡的老同學的聊天信息,都在說些什麼,所有是不會退群的。

不說話的原因就很多了,畢竟大家分開這麼多年,突然在一個群裡了,不知如何說起,只能是回憶以前,要是談到現在總感覺自己插不上話,偶爾說一句,還沒人理你,就感覺很尷尬了,索性就不說了,因為自己本身就混的不行,怕同學瞧不起。

你說我們這種不退群,還不說話的人該怎麼辦呢?很糾結的,只能維持現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