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幾百萬人擺開大戰,蔣、日雙方卻爲何都「不宣戰,不絕交」

日軍侵華戰爭,當然同時也是中國的抗日戰爭,絕對是一場神奇的戰爭。

雙方從1937年開始全面交戰,但是交戰的雙方均不向對方宣戰。悶著聲全面拉開戰線,數百萬人由南至北排開大戰。悶了四年之後,國民政府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對日宣戰。這種奇怪的局勢怎麼會出現呢?

想當初,慈禧老佛爺還曾向全世界宣戰,老蔣尚不如一個老媼?

抗戰幾百萬人擺開大戰,蔣、日雙方卻為何都“不宣戰,不絕交”

事實上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雙方在是否正式向對方宣戰的問題上都進行過充分的醞釀和討論,也沒有正式宣佈絕交,雙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駐對方大使召回。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本準備讓外交部針對日本的侵略發表一個聲明。當時的外交部在討論蔣介石的指示時認為,地方政府已與日軍簽訂和平協定,而中央政府卻在調兵遣將宣佈對日作戰,顯得中央與地方之間互不聯繫、互不協調,因此這時中央不應宣佈對日作戰。外交部將這一意見轉報給了蔣介石,發表聲明之事,也便就此作罷。

1937年7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專門為是否向日軍宣戰召開會議,進行討論。何應欽在當晚召開的軍政部會議上和與會人員討論了此事,當什麼也沒有談成。17日上午,外交部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繼續討論,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得出了這樣的一個決定:不宣戰,不絕交。

這樣的決定,當然不是貿然提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宣戰或者絕交之後,中、日量過之間就是交戰國。中國軍需品很難自給自足,因此需要大量的從外國輸送。一旦宣戰,日本將會以交戰國的身份通知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中國的海軍實力,當時候和日軍有著天壤之別,完全沒有能力保護物資順利進入中國。

另一個因素就是,中日一旦開戰,中國在日本的僑民必將被大規模驅逐或拘捕,中國極缺運僑民回國的船隻。而與中國僑民不同的是,大量日本在華僑民及日本租界的日本人,將會很快遷入英、法等國的租界,中國政府將毫無辦法。

總而言之,在戰場上打可以,但是絕對不可宣戰絕交,其對中國的影響弊要大於利。

奇怪的是,日軍居然也不向國民政府宣戰。

日軍不願意宣戰的原因有哪些呢?實際上,日本政府對於這個問題,也討論得非常激烈。

抗戰幾百萬人擺開大戰,蔣、日雙方卻為何都“不宣戰,不絕交”

1937年8月14日,日本內閣會議上就有人提出向中國宣戰。到了8月25日的時候,日軍首、陸、海、外四相會議就宣戰問題進行討論。談了很長時間也沒能得出一個最後結論,只好將這個問題擱置在一邊。

淞滬會戰展開始之後,日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的不少人要求日本政府對中國宣戰,但他們的建議一直都沒有被採納。同年9月中旬的時候,日本近衛總理大臣認為,為了早日結束戰爭,因該主動宣戰。隨後,他讓官房長官風見章同陸、海軍方面一同協商此事。但是最後的討論結果,又是不宣戰為宜。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宣戰雖然可以阻止中國與第三國之間的經濟往來,但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大部分原料主要靠進口。一旦正式宣戰,日本軍需原料將會變得非常緊張。

抗戰幾百萬人擺開大戰,蔣、日雙方卻為何都“不宣戰,不絕交”

仗打到十月的時候,在中國作戰的日本軍隊又向國內提出了公開宣戰的要求,因為不宣戰使得日軍很難順利的接受佔領地的海關、郵政、金融等,使作戰受到很大制約。而且同時,南京的汪偽政權,也對日軍不向老蔣宣戰而很不高興。

針對這一現象,日本政府於11月1日在內閣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有關宣戰問題的委員會,成員由企劃院總裁、次長及各省次官組成,同時在陸、海、外三省也進行同樣性質的研究。大約經過半個月的商討之後,得出了一個宣戰對日本方面不利的結果。

日軍攻佔南京後,發表了“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公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能夠代表中國。當時在坊間已經有了日軍已宣戰的消息,對此日方還專門闢謠說:“雖有發佈宣戰佈告的流傳,但帝國對無辜的中國民眾並不敵視。又因為採取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所以更不需要發佈宣戰佈告。”既然老蔣的政府,在日軍眼裡根本就代表不了中國,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對中國宣戰了。如果日軍認為汪精衛可以代表中國,那麼日軍若是對中國宣戰之後,就明顯在自己打自己臉了。

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軍對日宣戰。中日之間這層蒙了四年的紗,才被揭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