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本斯的宗教作品有哪些含義?

楊曉東藏王


西方藝術家絕大多數信仰宗教,可以說,宗教思想和神學思想始終貫穿在西方文化藝術中,直到當代,依然如此。

從文學,雕塑,繪畫,音樂中,西方都誕生了許多偉大的跟宗教相關的作品。宗教和神學思想是西方的文化之根,就如同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一樣。

《上十字架》局部

生活在文藝復興末期(1577年——1640年)的魯本斯,同樣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教徒,因此,宗教題材的繪畫成為他藝術生涯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題。魯本斯最為著名的宗教題材的作品,無疑是《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

《上十字架》創作於1610年左右,是為他的家鄉荷蘭安特衛普聖母主教堂定製的作品。

此作品長4.6米,寬3.4米,是一幅組畫,取材於《聖經·新約·福音書》。描述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

《上十字架》

耶穌一生都有一顆博愛之心,他宣稱自己是上帝,是人類的救世主,在出生地以色列地區到處宣揚教義,大致意思為:生命苦短,世人要彼此相親相愛,多做善事,多助人為樂,到最後才不至於下地獄。

耶穌的說辭觸犯了當地猶太宗教領袖,以及各階層權貴的利益,因此,這些人逮捕了耶穌,把耶穌交給了主子羅馬人。耶穌最終被身強力壯的行刑士兵用繩索五花大綁,釘在了十字架上。

《下十字架》局部

十字架歷來是統治者懲罰惡人的刑具,他們認為耶穌欺君犯上,罪不可赦,才施以極刑。

耶穌服刑時,並沒有因為承受皮肉之苦和精神折磨而感到痛苦不堪,相反,他表現得是那樣氣定神閒,如同一個視死如歸的英雄人物。

魯本斯在這幅作品裡,採用對角線構圖,突出了悲劇色彩。尤其在眾人表情和神態的處理上非常獨到,如,耶穌的平和安詳,行刑手的猙獰殘酷,觀眾的驚愕和麻木,都在畫面中有突出體現,非常有戲劇效果,勾畫了活靈活現的眾生相。

《下十字架》

《下十字架》是魯本斯用3年時間完成的鉅作,大約畫於1611年——1614年。長4.2米,寬3.1米,同樣珍藏在魯本斯家鄉安特衛普聖母主教堂。

此畫故事出處於《聖經·新約·瑪竇福音》,描述了耶穌遺體從十字架上卸下來,被運走的情形。

《聖母在聖嬰旁祈禱》

雖然耶穌死了,但他高尚的人格品質,以及可貴精神還在,依然激勵著身後的人尋求光明和真理。耶穌一個叫若瑟的學生,在一個黃昏來到耶穌死去的十字架下,請求帶走耶穌的遺體。經過一番交涉,耶穌遺體被從十字架上取下來。

這時,耶穌母親聖母瑪利亞帶領一幫人趕到,她看到兒子的屍體後,痛不欲生,捧著兒子的腳久久不願放手,其他人在一旁心情沉重,默默哀傷。

《戰爭的影響》

此畫運用了大量冷色調,人物表情凝重悲苦,給觀者沉痛壓抑的氣氛,可以說是魯本斯眾多作品中,哀傷氣氛最濃重的一幅。

從側面,這幅作品藉助宗教人物,表達了人生在世,始終要面對那種無法承受的悲歡離合與生離死別,這是每個人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