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 浙江瑞安玉海樓風水考察記

曾祥裕 曾海亮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玉海樓佈局盡顯中國古建築天人合一精神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玉海樓承載著瑞安歷史文化的印記

浙江瑞安有“東南小鄒魯”的美稱,自宋以來,學人蔚起,書聲比戶,人才輩出。我在浙江瑞安為東家看風水之餘,東家熱情地為我作導遊,遊覽了當地名勝古蹟。其中玉海樓的風水格局和主人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倆倡導讀書的義舉,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

玉海樓位於瑞安市區東北隅道院前街,為浙江四大藏書樓之一。它曾經是孫詒讓故居和百晉匋齋,總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孫衣言、孫詒讓父子所建。孫衣言(1814—1894)字劭聞,號琴西,清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曾任江寧市布政使、太僕寺卿等,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稱。

生於書香門庭的孫詒讓(1848—1908)字仲容,號籀廎,同治六年(1867)年舉人,是我國清代著名樸學大師和教育家。他自小在父親孫衣言的言傳身教下,立志做一個報效中華民族的有用之材。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生於書香門庭的孫詒讓家學深厚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民國學者專注於學問,所以術有所精

他一生嗜好讀書,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有晚清經學殿後、樸學大師之譽稱,同時又是一位教育家、改革家。他目睹清廷腐敗、外族入侵、國勢衰危、民智晦盲,毅然放棄舊學,投身教育改革,興辦學堂,創立實業,培育人才,以應時需,是近代浙南乃至整個浙江近代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他強調辦學要以“墨子強本節用,勞心苦志,該綜道藝,應變持危,其學足以裨今之時局。”(摘自孫詒讓《墨子間詁》)

孫氏父子敬慕南宋學者王應麟之通博,故取其鉅著《玉海》作為樓名,以示藏書“若玉之珍貴,若海之浩瀚”。玉海樓臺門石額“玉海樓書藏”為清禮部侍郎順德李文田書。石聯“玉成桃李,海湧波瀾”為郭沫若題。

玉海樓為學者的藏書樓,當年藏書達八九萬卷,現在藏書三萬多冊,其中珍善本四千冊,以富名家批校本、鄉邦文獻和珍善本聞名於世。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玉海樓左臨湖濱公園,與綠廕庇天的古榕遙相輝映;三面環以池塘,前後凡兩進,面闊各五間,

樓有廊,前後相通。大門有清李文田書“玉海書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書的“玉成桃李”、“海湧波瀾”青石聯;前後廳堂分別懸以郭沫若和潘祖蔭書的“玉海樓”匾額。樓西首有“園廳”名“恰受航”,取杜甫“小航恰受兩三人”詩意;又稱“百晉陶齋”,廳前有園曰“頤園“,相傳毀,園有荷花池,年年盛開。

我留心觀察名人故居,發現無一例外地選在曲水有情之處。玉海樓同樣曲水環抱,前後兩進,左右迴廊。樓西為百晉匋齋,原名“恰受航”,俗名“船廳”。齋前有園,名“頤園”,中鑿荷池種植白蓮,後為丁字廊。其西為孫詒讓故居。故居前後三進,門屋五開間、花廳五開間、正樓七開間,左右軒樓各三間,後為花園。

玉海樓建築具有濃厚的浙南地方特色,集藏書樓、優秀民居和私家園林於一體,規模宏大、保存完整。

陽光和通風是一個良好風水環境必備的條件。玉海樓坐癸山丁向兼醜未,充分注意了採陽和通透。其宅佈局不擁堵,通道不狹窄,因陽光充足,通風,正廳前有寬敞明堂,室內不陰暗,地面也保持乾燥。宅內有園林風景,後花院有珍貴花卉鬱鬱蔥蔥。在設計門時,注意路衝,院內多處有影壁和造壁。

一般來說,好藏書的人,必愛讀書。在雅緻玉海樓的流水淙淙的伴奏下,孫詒讓陶醉在藏書中,以博覽群書聞名天下。 民間傳說孫詒讓三年不下樓,飯菜用吊籃鉤上來,把藏書啃了個精光,甚至練成能在黑暗中準確摸到任何一本書的功夫。

孫詒讓博學多才,與俞樾、章太炎並稱清末三學者

正是憑著這種精進治學的精神,孫詒讓著作等身,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溫州經籍志》、《名原》、《古籀餘論》等,著書涉及經學、史學、諸子學、古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目錄學、金石學、文獻學諸多方面,且都具優異成就,邁越前賢。

孫詒讓這種為鑽學問肯坐冷板凳的吃苦精神,讓當今的無心讀書的所謂知識分子們羞愧不已。

當我步入玉海樓時,建築曲徑通幽,黛瓦灰牆,古樸淡雅,庭院深深,構築出江南建築的風格,體現了主人的超俗的品味。但遺憾的是難見遊人蹤影,可見在商品化社會中人們早已談忘這塊土地曾瀰漫的書香味。

當今中國正邁向強國之路,我想,我們應弘揚孫詒讓“愛國愛鄉,好學興教,重商務實,應時革新”的精神,腳踏實地為強國貢獻力量,來紀念這位中國近代新式教育之父、中國實業救國先驅和大學問家。

書香拓寬人的精神世界 。讓我對孫詒讓情操敬佩不已的還有他通達的生死觀。生前不求生活闊氣,傾囊購書, 死後不鋪張浪費,只求安息在一個好的風水環境中有一杯黃土掩體。孫詒讓墓位於溫州甌海梧田街道南村,也許有心人難免會疑問,孫詒讓是瑞安潘岱人,墓地為何在甌海? 孫詒讓頗通風水,他認定,南村當地風水好,走近墓地,一看旁有座狀元山。文人重視筆架峰,視為這是天地靈氣所致,古人不求後人世代為官,只求後人知書達理。我想,這正是孫詒讓死後不葬家鄉,葬他鄉之故。

按理說,作為一代大儒,孫詒讓的墓可大而豪華,但是出乎人們意料,墓地坐南朝北,建造的簡樸,這正好體現了孫詒讓為人的謙和、不事張揚,墓碑僅僅簡單行書著“清儒孫詒讓之墓”,墓室造得像個四方箱子,前面立面雕刻成書櫃式,左右排開共六個大櫃,每櫃四扇門,建造者意在為孫詒讓先生營造一個天堂書國,那裡面該滿滿收藏著先生的皇皇鉅著或所喜之書吧。

陽光下,清風悠悠拂面。我回望這座靠山臨田的墓地,“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詩句在腦海中浮起,瞧睢當今之溫州多少青山橫七豎八地陳列一座座豪華陵墓,不由為大煞風景的墳墓山而悲嘆,人死後何必如此大擺闊氣,擠佔有限的青山良田。後人貴在生前盡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