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漫談潮州城駙馬府的營建特色

潮州城有座駙馬府:婚姻如果打上政治權勢的絡印,就給人生之路鋪了一條金光大道

——漫談潮州城駙馬府的營建特色

曾祥裕 曾海亮

婚姻如果打上政治權勢的絡印,就給人生之路鋪了一條金光大道。潮州古城駙馬府的榮耀就是一個讀書郎被選中為駙馬,成為皇室女婿,身價倍增。炎夏,我慕名考察了這座潮州名居的營建特色。

曾祥裕漫談潮州城駙馬府的營建特色


駙馬府位於潮州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該府建築形式古樸大方,渾厚堅實,保留宋代住宅建築的傳統特點。1981年列入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駙馬府主人公許珏是宋代潮州名賢許申的曾孫子,北宋英宗時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駙馬銜,他的宅第,也就被喚作許駙馬府。

公元1056年,仁宗駕崩,英宗承繼大統。許珏回鄉建造駙馬府。府第建成之後,繪成圖相,送上京城呈請御覽,英宗皇帝還在相上題上“枕郡城之中,府阺可定,籍韓山之壯,甚慰朕恭……”等數句話。

由此看來,許珏擁有如此規模的豪宅,一是靠其出身於世家望族,讀書入仕;二在於與皇族女兒聯姻。 許駙馬府建築裝飾簡樸。門簪為木製圓形,門檻較高。柱子多為圓木柱,門牆柱礎均置於石基上(坐穴為子山午向兼壬丙,古城水口為乙辰),第二進廳前的拱鬥有簡單的捲雲雕刻裝飾。與明清時期潮州大型民居的裝飾風格,區別也很明顯。

曾祥裕漫談潮州城駙馬府的營建特色


黃昏時,當我走進這座保存尚好的潮州古建築時,如同穿行在宋代深邃迷濛的建築歷史博物館長廊中。整座府第的牆壁四周均用圓杉木柱支撐著,顯得很堅固、大氣,高高的門坎,似在向人們展示著主人的身份。這使我想起了民間的一句話:“潮州厝,皇宮起。”

在欣賞它獨特的皇宮建築特色同時,對其建築地域性和風水內涵也深深吸引。

眼前這座歷經風雨滄桑巍然屹立的許駙馬府,可謂是潮州民居的佼佼者。整座建築面闊42米,進深47米,面積約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進,左右有火巷排屋,後包是樓房,稱“御書樓”。主體建築採用五柱穿鬥式樑架,夯土牆。屋頂為硬山頂,傾角小於20度,出簷平緩。

這與明清時期潮汕民居屋頂的形式有較大的區別,據說是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如果從營造方式方面去考慮,這種小傾角屋頂,大概是原來採用蝴蝶瓦砌蓋方式。在鋪蓋瓦頂時,不使用膠結材料,第一層底瓦直接鋪架在兩桷之間,凹面朝上,第二層瓦將凹面朝下,覆蓋住兩行底瓦間的接縫。這種屋頂,就叫做蝴蝶瓦屋頂。蝴蝶瓦屋頂的透氣性強,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圍屋的瓦頂還採用這種形式。採用這種營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則瓦頂受大風雨或其他外力影響,容易發生溜瀉危險。

曾祥裕漫談潮州城駙馬府的營建特色

除了上述屋頂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外,許府其中“三寶”更是讓人歎為觀止,所謂許府三寶,指的是:竹編灰壁,石地栿、S形排水系統。

首先說說竹編灰壁,這是昔時南方特有的建築特色,按南方的氣候特點設計,用料與工藝均有講究,主要是用竹片和竹篾編制,再和上泥土、貝灰做成。這種超輕質牆厚度只有兩三釐米,既省工、省料,又能起到隔熱、隔音、抗震的作用。

再說,第二寶石地栿,石地栿之設據說是當年“國師”根據潮州地理氣候特點為駙馬府量身定製的,在營建施工中起到抄平的作用,使地基受力均勻,發生地震時又有互相牽拉的作用。這也是南方昔時建築的主要構件,也是許府建築的特色之一。

第三寶就是S形排水系統,位於天井,與簷廊緊密連接,簷廊四邊的坡屋頂成“四水歸一”之勢,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片,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它的排水系統非常特殊,結合古代風水學的要求,採用S形走向,從正廳繞過後往前排水,其寓意在防財外洩,依照潮州風俗,水生財,所以走水不能直接外排。

由上述可見,從建築工藝上來說,許駙馬府集中體現了潮州民居的特色。

曾祥裕漫談潮州城駙馬府的營建特色


從風水角度來解讀,許駙馬府是潮汕人重視住宅風水的代表作品。 在古老的風水文化的影響下,在潮汕城鎮,人們對建造住宅十分講究,從選擇風水、動土建築、上樑落成到進宅居住,都有一系列的習俗活動。 民居在朝向上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大多是坐北向南或偏西,或偏東;後座比前座高,前庭比後庭闊。

潮州有句俗諺:“在生勿住向北厝(房屋),死後勿葬向北墳。”這是潮州民居建築選擇座向的基本原則。處理屋外側頂部山牆塑脊飾甚為講究,五行山牆在潮汕地區也叫“厝角頭”,是當地民居中比較講究的部位。它結合五行之說,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五行山牆,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形式。

這五式的形狀是根據堪輿學的山形之說而設。這 說明,陰陽五行學說深深滲透到潮州建築的細節處理上。真可謂,風水無處不在,細節體現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