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的编纂者们,到底是怎么了解上古历史的?

飞翔的熊猫86632852


孔子的困境

其实传统社会对上古史的疑惑,从孔子那里就提出来过。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就对比他还早时代的礼制问题做出过如下表述: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就是,夏代的礼制,我能表述出来,杞国(虽然是夏代的后裔,但是他们)的礼制已经不能用来证明夏代的礼制了;殷代的礼制,我能表述出来,宋国(虽然是商代的后裔,但是他们)的礼制已经不能用来证明夏代的礼制了。(为什么不能证明呢?因为)记载夏代和商代礼制的文献失传没法证明了。如果文献足够,那么我就能够证明。

可见,三代的文献,加入存在的话,到春秋战国之际也就轶失了。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研究上古史编写过程的时候也发现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取孔子所传《五帝德》及《帝系姓》,而斥不雅训之百家言;于《三代世表》,取《世本》而斥黄帝以来皆有年数之《谍记》。其术至为谨慎。然好事之徒,世多有之,故《尚书》于今古文外,在汉有张霸之百两篇,在魏晋有伪孔安国之书百两。虽斥于汉,而伪孔书则六朝以降行用迄于今日。又汲冢所出《竹书纪年》,自夏以来皆有年数,亦《谍记》之流亚。皇甫谧作《帝王世纪》,亦为五帝三王尽加年数,后人乃复取以补《太史公书》,此信古之过也。至于近世乃知孔安国本《尚书》之伪……

简而言之,发现古人用不同版本的文献来订正史书,但是后来发现采用的文献未必都是真实的。

综上,先秦史的编纂者,主要还是通过存世的描述记录上古史的文献来编纂上古史,可惜不一定所有的材料都可靠。

文本并非唯一

不过信息记录的体系,不一定非得依靠文字不可。口头的传承是另外一种形式,这就是孔子当年所说的,“夏礼”“殷礼”他能说出来,只是无法证实。可见孔子在文献之外,还有对于上古史的获取来源,可能来自于家学,或者来自于孔子向其他学者学习、请教、交流时搜集来的口头资料。

现代史家的幸福

在文本、口头之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器物。器物制造出来,必然要满足实际的用途,所以可以根据器物来推测上古的历史,特别是和器物有关的社会生活史。然而传统社会没有发展出考古学,所以不但不能系统发现这些藏于地下的考古材料,发现的零星材料也不能正确的解读。所以现代的上古史学家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来丰富历史的编写。

结论

综上,传统社会的历史学者对于上古史,要么要参考当时已有的描述上古社会的文献材料,要么广泛搜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上古的口头传承。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局限,就是真伪难辨、真假参半,所以引发了近代“古史辩”派对上古史的怀疑、思考与重建。


螺旋真理


一问二找三蒙四猜

司马迁写《史记》时遍访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先人遗迹,并询问一些年老的人,谈当地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主要是翻阅前人写的历史,然后加以编撰。

写史书的这些人都是如此,剩下不知道的,就会以自己的理解,或蒙或猜,对于前后矛盾的历史事件,以自己的想法或删或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