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

杨莎莉


我们读小说会发现,很多小说都是直奔主题,直接交代故事主线,随后男女主角出场,故事展开,但红楼梦显然没有按照这样的小说套路来写,所以脂砚斋不止一次批红楼梦是不落古今小说俗套。

单是红楼梦的开篇就与众不同,它并没有直接写到四大家族,而是以江南一个隐居的乡宦甄士隐开了头,曹公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背后隐藏了哪些深意?通过反复阅读这一回,我们大致可以得知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将真事隐去,掩人耳目。我们知道,甄士隐,即真事隐之意,作者一开篇就说了: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曹公之所以这么安排,看似是将真事隐去了,但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他十年心血凝结而成的,自然不可能都是“贾雨村”云云,他这么做也许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躲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是托言将真事隐去,通过“假语存”,来写自己的真实经历。

正如太虚幻境那幅对联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即是假,假即是真,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就像《金刚经》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曹公开篇设置的“甄士隐”“贾雨村”贯通全文,紧扣“梦”“幻”二字,正是如此章法。

第二,一段小荣枯,以小见大。前面说了,很多小说的正常写法,是直奔主题,而曹公偏不这么写,独创了以小见大,曲径通幽的写作手法,跟大观园的开门却是一处假山遮挡有异曲同工之妙。

脂批说:不出荣府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不仅开篇的甄士隐是这样章法,后面曹公写贾府日常时,也并没有按照正常的写作手法来,而是从刘姥姥这个跟贾府有些瓜葛的村老妪入手,是一样章法。

曹公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要通过甄士隐这么一个小乡宦之家的荣枯,来映射和伏线贾府之荣枯。我们知道,甄家最后败了,甄士隐出家,封氏守寡,这似乎正暗示贾府贾府最终结局,宝玉出家,宝钗守寡。从家族兴衰来看,甄家的败落,暗示的也正是后文贾府的败落,

第三,先出主旨,为世人下一棒喝。红楼梦另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最后表达全书主旨,而是一开始就把主旨交代了出来,这一点即是通过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体现的。

甄士隐为什么会如此解读好了歌呢?这其实正是他出家顿悟的一个过程,也正是因为甄士隐从当地望族跌落到人生低谷的这一系列的转变和打击,让他开始了悟,而他的一番对好了歌的注解,几乎就是红楼一书的主旨所在。

曹公如此写来,正是先为世人吓一棒喝,令看官着眼,着眼的关键在于:富贵荣华,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此后再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眼光自是不同,这是曹公在点醒世人。

第四,贯穿全文,有始有终。按照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红楼梦里出现的每个人物,发生的每段情节,都会有始有终,前后照应,所以甄士隐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他被曹公安排作为红楼梦开篇人物,在第一回出场,绝非曹公随意写来,如果有八十回后情节,在宝玉和诸芳尘缘了却,回到警幻处销号之时,甄士隐应该还会出现,引渡众人回到太虚幻境。

脂砚斋曾批“真不去,贾焉来”,是为甄士隐出家,引出贾府,后文贾府败落,也许正是“贾不去,真焉来”,诸芳流散之时,正是甄士隐奉警幻之命,度众人复归太虚幻境之时。


少读红楼


《红楼梦》刚一开篇,就写了一个乡绅老爷甄士隐起伏的一生。与别个小说不同,红楼梦并没有一开始就直奔主人公而去,而是从一个几乎和主人公毫无关系的小人物写起。然而,看完整部书之后,才恍然发现,这个毫无干系的小人物,却原来早早就预言了主人公的一生命运和最终归宿。

开篇写到: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这甄士隐所在已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又在当地被推为望族。他的夫人更是性情贤淑、深明礼义,他本人又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喜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作者对他的定评更是“神仙一流人品”。若是世事平坦,能一直这样下去,这甄老爷也才算真的是神仙一样了。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甄家一夜之间几乎家破人亡。神仙一样的甄老爷,也只能寄居在老丈人家里艰难度日。最终还是看破红尘,随了一僧一道撒手而去。

大家都说作者写甄士隐就是为了隐含“真事隐”,意思是整部书其实是将真事隐去。其实,甄士隐应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预言了主人公贾宝玉的一生。“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喜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这些不正是贾宝玉的性情吗?“神仙一流人品”,这个定评不就是那个日日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吗?

甄士隐后来几乎家破人亡,甚至要寄人篱下去艰难度日,最终看破红尘,随着僧道遁入空门。根据曹雪芹和脂砚斋在前面透露的结局,宝玉后来的结果也正是如此。难道这只是巧合吗?想必是曹公一开始就有意透露给读者的吧!用一个不相干的小乡绅甄士隐,提前预演了贾宝玉的一生。用一个东南姑苏小城里的一户乡绅家的起伏兴衰,提前预演了天下望族贾府的兴衰。

甄士隐解的好了歌可谓是人世间兴衰枯荣最经典的诠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看破红尘,随着一僧一道而去,开启了这煌煌巨著的红楼一梦,也引出了这满纸的“荒唐言”来。作者说将真事隐去,且留假语寸言。而《红楼梦》这满纸荒唐言到底是假语还是真语,恐怕就得我们自己细细品味分辩了。


云语红楼


您好,谢邀。红楼梦开篇独树一帜,从一个并没有什么关系的小乡绅开始写起,也是突出了本书的不平凡。伟大的著作必定不是千篇一律。

小编觉得,本书开篇由甄士隐引起,主要用意如下:

1.开篇点题,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说明的是把真事隐匿,只附着在我们觉得的假语村言的书本中。也是为了从甄士隐的一家悲剧点明主旨,这是一出悲剧。

2.由小及大,由远及近。叙事手法细腻,从甄士隐开始,一个小乡绅,有些家资财产,生活优越,可是在豪门望族中确是那么不堪一击,也是突出文本的渐进式写法。

3.主旨悲剧。由一个有点势力的封建乡绅,都有可能在这个社会无法立足,这个已经不是个体事件了,这个就是一个社会制度导致。另外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接下来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家境富裕的冯源在豪门望族的薛家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被殴打致死都无法获得天理正义。再到豪门贾府,在皇亲国戚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也是为何真事隐去只以假语存世了。

4.整部书的框架结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基调就是悲剧,从小到大,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无一幸免。人生起伏不定,世事无常,好了歌注解的最好。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也是反映世事无常,不要过多追求,要以平常心看待。

以上,小编觉得红楼梦以小及大,层层递进,从个体突出整体,从毫无相关性的到整个社会的。可以说把主题突出的很明显。

感谢大家阅读,喜欢可以关注小编探讨更多红楼艺术。


晚来风生活百态


《红楼梦》开头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真事”对“假语”:甄士隐-贾雨村

真事隐藏,假语存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和“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极为相像。



和大荒山、无稽崖是一个性质。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很重要的引子。甄士隐的故事本身就是个悲剧,让人感慨世事无常。通过甄士隐间接道出了石头的来历,另外那篇《好了歌》可以说引出了全文主旨。


悦言红楼


《红楼梦》里的人物名字,或有谐音,或暗含隐喻。比如开篇出场的甄士隐,谐音为“真事隐”,意思就是将真的事情隐去,旨在告诉读者,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不要对号入座;而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谐音为“真应怜”,预示着这姑娘一生的悲惨命运;而牵出来四大家族的贾雨村,谐音为“假语存”,意思就是说这人假话多,靠不住,善于阳奉阴违。
《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有以下几个好处:
1、抽丝剥茧、以小见大。开篇先写姑苏城内的乡宦甄士隐,引出落魄的穷儒贾雨村;再由贾雨村给林黛玉当老师这条线,引出“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贾雨村在贾府得势的时候风光无限,在贾府有难的时候落井下石,也正合了他“假语存”的谐音;
2、埋线索、留伏笔。贾雨村凭着自己是林黛玉老师的关系攀上了贾府,这是一条明线;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在看灯的时候被人贩子拐走,几经周折被薛蟠买下,牵扯出薛家,这是一条暗线。一明一暗两条线导出了葫芦僧手中的“护官符”,直接点出来四大家族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3、用甄士隐引出“好了歌”,说明这个故事到头来就是一场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在甄英莲丢了之后不久,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失火,甄家也被带累着烧了。甄士隐丢了女儿,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内忧外患之下遇到一位唱“好了歌”的疯道人,就随他去了。这首“好了歌”里面也暗含着宝黛的爱情悲剧,以及四大家族的不肖子孙们坐吃山空的必然下场。


白马晋一




《红楼梦》里的甄士隐在小说第一回中的出场如下:

原文:【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这个地处繁华世界的富贵人家甄士隐这个幸福人家,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这年的元宵佳节,甄士隐让家人霍启抱着自已的小女儿去看社火花灯,因不小心把这个小女孩子丢了。女儿的丢失,使这个幸福富贵的家庭从此灾难不断。

紧随着又是一场大火,把这个昔日充满欢笑不断的家及驻住在这一条街的所有人家的住房全部焚烧,士隐无家可归,只好携病妻投奔老丈人家寄住。


这天,从远方走来一个跛足道人,边走边唱着一首《好了歌》,士隐听了这首歌,头脑马上被点悟,紧跟着这个道士出家去了。

小说在末尾写甄士隐在急流津觉迷渡口的草庵里坐化。

曹雪芹在小说里安排的这个人物,让读者看到了甄士隐家的破落,从中勾勒出封建社会的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及封建末世的社会轮廓。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一片红与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学讲究的是含蓄,中国文人也以含蓄为美。所以他们说荷花:相到熏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这样的意境和美感是古人的追求。甄士隐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追求。



一,甄士隐就是读者的存在。

甄士隐的存在,是作者开宗明义,告诉读者《红楼梦》的故事真相。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甄士隐只在开头出现,反倒让读者很容易糊涂《红楼梦》到底讲了什么。

《红楼梦》有好几双眼睛,冷子兴,刘姥姥,薛宝琴,兴儿,都是替读者观察贾家的眼睛。甄士隐确实所有眼睛中的最亮的那一双,他观察到的是兴衰荣辱。《好了歌》通过跛足道人神仙之口,传到甄士隐这个凡人的口中,让甄士隐明白人生繁盛落寞的真滴,就是为了警醒世人,所以甄士隐明白了,世人是不是也明白了?


二,甄士隐表明《红楼梦》是真事。

虽然曹雪芹表明《红楼梦》记录的是如南柯一梦般的故事,但故事本就是过去的事。甄士隐通“真事隐”,可见故事的内核是真实的。《红楼梦》两百多年间,大家所争辩和探轶的就是故事背后的真相。像现在拉拉杂杂在网络上兴起的各种关于《红楼梦》的声音,由头都在甄士隐这里,因为他,让所有的事难辨真伪,而这真是曹雪芹聪明狡黠的地方。



三,甄士隐是抽丝剥茧的线头。

和甄士隐有关的两个人物拖拽出《红楼梦》整个故事。正是甄士隐资助了贾雨村,贾雨村才有机会考取功名,才可能后来交接到林如海,又被举荐给贾政,拉开贾家兴衰大幕。也正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化身香菱被薛蟠霸占,我们才知道原来贾家这样四大家族是如何一手遮天,徇私枉法!

所有的线索最后都抓在甄士隐手里,最后归于甄士隐注释的《好了歌》之《满堂芴》!

正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八十回后,甄士隐一定会有登场机会言说真事。那时的真事读者一定全都了解。甄士隐一牵一扯,不过是一双巨目,洞烛的是世态炎凉罢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为什么以甄士隐开篇,引发了各方的猜测,各类红学家对此有多种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即将真事隐藏起来,暗示读者作者写的很隐晦,需要读者慧眼才能看出书中深意。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


二、甄士隐家族故事实际上隐射了贾府的家族兴衰。例如:甄士隐家遭火灾家败落族,而红楼梦中借刘姥姥之口讲述了马房失火的故事;甄士隐家族败落之后,不得以栖身农庄,但不幸遭遇天灾人祸,在农庄也无法生活下去,相应的,贾府败落时也遭遇水旱灾害而地租难收入不敷出;甄士隐被迫寄居其丈人家,而相应的林黛玉也含泪寄居贾府;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相应的贾宝玉也出家当和尚;甄士隐家小女英莲丢失,辗转被卖到贾府;封氏守寡,而宝钗也守寡。作者似乎在暗示贾府的命运和甄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通过甄士隐自然写道贾雨村,而贾雨村作为主人公林黛玉的老师,自然可以引出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弃家投奔贾府的情节,为整本书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作者以写甄士隐开篇,主要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很多小说开篇即揭示主题,直接可以看出故事主线,但红楼梦显然是技高一筹的,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因此,脂砚斋说红楼梦不落古今小说俗套。

四、甄士隐的故事贯穿全书,有始有终,曹公的写作手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此甄士隐的故事直至全书结束。他被曹公作为红楼梦开篇人物来写,绝非作者随意写来,现在公认后40回是续作,如果有八十回后曹公亲自书写的情节,在宝玉回到警幻处销号之时,甄士隐在此时应当出现,引导众人回到太虚幻境。脂砚斋曾批语:“真不去,贾焉来”,是为甄士隐出家,引出贾府;后文贾宝玉出家,就是“贾不去,真焉来”,当贾府败落诸芳流散之时,正是甄士隐奉警幻之命,渡众人复归太虚幻境的。


作者:梦归秦淮(多平台签约作者,历史硕士,知识管理达人 公众号:恒言读书)

干货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长。


梦归秦淮


说说我个人目前的认识:

甄士隐,在《红楼梦》小说中,只出现在第一回和最后一回(一百二十回版本),是这部小说真正的开篇和结局人物。而且,如果只看表层文字,甄士隐仅仅是开篇和结局人物,因为从第二回一直到第一百一十九回,他都没有出现过。

这使得《红楼梦》这部小说在总体布局上与其它传统章回体小说迥异,也是很多红学家和红迷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那么,在第一回和最后一回,作者对于甄士隐是如何描述的、甄士隐又都有哪些言论和行为表现呢?限于篇幅,有兴趣者请自行翻阅小说,这里就不重复叙述了。

在这两回的故事里,甄士隐所打交道的人都只有一个,贾雨村。而这两位的名字也很有意思,

甄士隐——真事隐、真士隐,贾雨村——假语存、假玉存。用大白话说,就是这两句话:一、“真事隐去、假话留存”;二、“真人不得不隐居,因为假皇帝夺了位”

作者从这石破天惊、力压千钧的两句话阐发开来,敷衍出一大部小说故事,并以这两句话作为这整部书的开局和结局,等同于告诉我们,不管这部书中所有的其它部分怎么写,不管其中的内容如何丰富繁杂、人物如何众多、情节如何重叠、时空跨度如何深广,都脱不开对这两句大纲目的演绎和阐释。

那么,为什么作者要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二人之间的交往来说明这两句话呢?因为,之所以世上有这两句话且说得通,皆因甄士隐和贾雨村两者之间的交往所导致。也就是说,没有甄、贾二人相识并交往,就没有《红楼梦》里的故事。

所以,回答问题,《红楼梦》以甄士隐(和贾雨村)开篇。


TeaC


我有一个推想,供一哂。

甄士隐,贾雨村,大家都明白是暗示:真事隐,假语村言。那么《红楼梦》为什么要用假言隐真事,而想说的到底又是什么真事呢?

第一问,自然与政治有关。因为“莫谈国事,只谈风月“的背景存在,所以小说表面上说生活情爱,其实讽刺的是政治事态。因清朝文字狱盛行,所以只能用曲笔。

第二问,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真事?显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是比较隐秘的。当然也不可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而是有一定警示意义的。

因此可以推断,作者绝对不是一般的小文人,而是有过显赫政治地位的,又遭遇惨凄的,文化修养极高的(尤其精于医药),最后又能悟道通透之人。

这样的人其实不多!我想也只有他最可能了一一傅山!

此人文化实力顶极,书画医学,哲学佛学无所不通。

此人号浊翁,朱衣道人,石道人。这几个号跟贾宝玉是不是很有渊源呢?!

此人曾反抗魏忠贤,师从道士反抗清廷,拒绝清廷内阁中书的高官厚禄,尚志高风,介然如石!

《红楼梦》梦断红楼!女娲补天唯余一石,此顽石,宝玉!都是比喻!红楼岂非朱明王朝?顽石岂非“补天“不成,拼死顽抗之志士?

那所隐真事究竟是什么?那就要问是什么导致“食鸟尽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后句指明亡,前句当指国难当前士人的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政治丑态了。

讽刺谁?阉人与东林党人!尤其是后者,内中虽有仁人义士,却也不乏附会风流,投机取巧之辈一一按现在的话讲,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以文章道德高雅自居,其实多能玩弄心机权术,为一已私利而置国家不顾。两面三刀的凤辣子就是这一种人的代表。

只是一个大体上的思路。大家自己斟酌一下,看有无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