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

黄久真


在小说《红楼梦》开篇不久,作者就描写了甄士隐和甄英莲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是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的。

先说甄士隐,作者之所以要先描写这个人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 用名字的谐音,来提示读者,该如何来理解整部小说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这就意味着整部小说是把真实的故事隐藏起来,用虚幻来演绎的,比如小说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可其实还有一个虚写的甄宝玉,二者之间是相互映照的,所以脂砚斋就提醒我们,看这部小说,要像看风月宝鉴一样,从反面来看。

二 用小荣枯,来引出大荣枯

甄家是姑苏当地的望族,然而最后败落了,贾家要算是天下的望族了,最后也是免不了败落的结局的,作者正是用甄家的小荣枯,来引出贾家的大荣枯。

三 用甄士隐的梦境,先来介绍一下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

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块“无才补天”的灵石,僧人把它变成了一块美玉,又镌上了几个字,什么字呢?作者是借甄士隐的梦境来展示给读者的。

太虚幻境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后来贾宝玉去过,有着悲惨命运的女孩子们的最终归宿,也是在那里,所以小说就借着甄士隐的梦境,先为读者大体介绍了一下太虚幻境的样子。

四 用甄士隐这个人物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作者由甄士隐,引出了贾雨村,又由贾雨村,引出了林黛玉,继而就是贾府,所以说,甄士隐就仿佛是一根引线,牵出了一系列的人物,使故事得以发展下去。

甄英莲在小说中的作用,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主要是揭示了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

甄英莲的名字的谐音是“真应怜”,这在一开始,就定下了她以后悲惨命运的基调。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描写了一个丫鬟娇杏来和甄英莲做对照。娇杏是“命运两济”,从一个丫鬟,最后成了贾雨村的夫人,而甄英莲却是“有命无运”,由一个大家小姐,变成了薛蟠的妾,最终还被折磨致死,这也是通篇中的美丽的女孩子们的共同命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以上便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这个问题,推荐读一读《脂砚斋评石头记》一书,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在这本书的第1回开篇,脂砚斋评写了一大段文字,就是怕读者看不懂,不能理会其中的意境,做了详细的交代。现将原文引下来:


此开卷第1回也,作者自云: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己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禾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时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还有,要读懂红楼梦,曹雪芹的一生,也必须了解一点。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经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制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演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幸。雍正6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

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急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生活更加穷苦。乾隆27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卧床不起。乾隆28年(1763年)除夕。因贫困疾病无医而逝。(也有说死于乾隆29年(1764年)2月1日)。

了解了曹雪芹的生平背景,和脂砚斋开篇所做的评述,再来揣度,作者为什么开篇引出“甄士隐”(真事隐),“甄英莲”(真应怜),心中就较明白了。

一方面是作者把真事隐去,避免文字狱。

二是借喻甄士隐突然变故,幼女丢失,家道迅速败落,尝遍世态炎凉的滋味,感叹人生无常,而看破红尘归隐的结局,把作者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暗写贾宝玉最终归宿。作为开篇的引子,也是作者奇妙构思的一种行文结构。


三是甄英莲(真应怜)一生的悲惨遭遇这条线索,贯穿前文八十回之中。

一方面作者安排这个人物,作为引子,才能在后文中一步一步巧妙地与其它人物衔接起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二是通过英莲悲惨的遭遇告诉读者,败落之前的甄家其实在当时也是上等人家,虽不及豪门权贵之富有,相较于普通人家,也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殷实,可以想象普通人的命运会是什么结果,更加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老陈杂说


甄士隐和甄英莲在整部小说的,首尾呼应,起承转合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甄士隐和甄英莲,也就是后来的香菱,在书中也占了作者不少的笔墨。

作者最初就写了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以示文中真事隐去以假语开篇最初的甄士隐捐赠贾雨村纹银冬衣,以助其进京赶考,而贾雨村当晚招呼没打一声就带着钱银走了,可见其性情薄凉。后来英莲被拐,又被葫芦庙火灾殃及,本就有慧根的甄士隐,就出家成为一个尘世旁观者了。

后来薛蟠强买香菱,也是薛蟠宝钗一家出场的导线,而此案恰巧又是刚到应天府上任的贾雨村审的,而贾雨村在明知香菱是恩人甄士隐之女的情况下,丝毫未做考虑,就选择了一条对自己好的路子判案,其忘恩负义却又沽名钓誉的形象跃然纸上。

香菱到了薛家,虽然跟的薛蟠不成器,但是宝钗和薛姨妈都待它不错,和园子里诸位小姐丫环相处的也非常融洽,还有一节专门写香菱学诗的篇幅,颇为欢乐。后来薛蟠娶了个不大贤良的妻子,香菱受了不少的罪,在薛蟠妻死,薛蟠入死狱终于被救回,薛家败落后,被薛姨妈做主扶正,后死于难产。可以说是这部贾薛王史四大家族兴衰史中,薛家非常重要的角色了。

在终章,贾雨村再次遇到了甄士隐,透露了贾府子孙未来之事,还说了是要度脱自己难产而死的女儿,即香菱,这是给薛家香火也结了个尾声。


大圣的紧箍儿


《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如要弄懂它,谈何易!只有慢品其中之味,只有慢慢的去体会罢了。

巜红楼梦》开篇写甄家败落,甄士隐出家,英莲(香菱)被拐卖的悲惨命运,告诉人们,封建制度的黑暗,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以小见大,曹雪芹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登台搭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贾雨村乱判葫芦案,揭示了四大家族的护官符,这就是《红楼梦》全书的核心所在。它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血腥罪恶。他们官官相护,草菅人命,强取豪夺,最终走向灭亡,为作者所要的结局“千红一笑,万艳同悲”是一脉相承。

《红楼梦》中的两条主线:一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二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因此,开篇用甄士隐和英莲的命运做铺垫,作者明确的告诉我们,这就是四大家族命运的缩写。


棠城流沙


个人认为:《红楼梦》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绝对应了那样一句成语"怜香惜玉",曹公用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社会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可以说在当时社会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就是"拐卖人口",尤其是拐卖小女孩,这是一个当时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讲最悲惨的命运,也是众人有目共赌的,能引起社会的共鸣,所以这书能否渐入佳境,一个好的引子是很重要的,而"英莲被拐"这件事正是一种女孩子悲惨人生的开始,而林黛玉尽管人生也有不如意,却也有家人陪伴,也算是主子,衣食无忧,而贵族们小姐的隐忧不容易被发现,其实也不容易被理解,所以才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所以,"英莲被拐"之事写得极好,老百姓是显而易见的,而"香菱学诗"这一节也能看出她出身不俗,天赋异禀。



于叶洲


一、以甄家的小荣枯来引出并预演贾家的大荣枯

甄家原是当地望族,但是经历失女、失火变故后,却迅速萎顿下去,并且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甄士隐出家,其妻守寡。

作者写甄家由荣到枯的演变,正是为了引出贾家由盛到衰的大戏:

甲戌侧批: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甲戌侧批:甄士隐家一段小枯荣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

此所谓“以小引大”之法,以甄英莲的被拐,埋下后文断案的伏笔,更是以此牵上薛蟠,带出贾府。

甄家的小荣枯,预演出贾家的大荣枯,最后贾家破败,贾宝玉出家,薛宝钗守寡的结局,不正是甄家的结局么?

而甄英莲就像丝线般,串起甄家与贾家一小一大两颗珠子,小珠是大珠的浓缩,大珠是小珠的演绎。


二、以甄家人的命运引出并预演贾府人的命运

既然甄家小荣枯是贾家大荣枯的预演,那么甄家人的命运也必然是贾府人命运的预演。

甄士隐与贾宝玉原本都拥有富贵,却又都失去了至亲至爱之人,失去了家产,本身都不惯生计,遍尝世态炎凉。最终都选择遁入空门,远离红尘。

甄士隐的故事,浓缩了贾宝玉的一生。也暗示着经历了和甄士隐相似的困境与挣扎,出家是贾宝玉的必然选择。


甄英莲本是甄家大小姐,却自小就被拐卖。给薛蟠做妾,却要遭受其妻夏金桂和薛蟠的打骂。最后患上干血之症,魂返故乡。

贾府大观园里的女儿们,无不像甄英莲一样悲剧。黛玉泪尽而亡、宝钗守寡、迎春被虐、探春远嫁等等,种种结局无不令人心生悲戚。

甄英莲的命运悲剧,正是红楼所有女子命运悲剧的预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贾府大厦的倾倒,也使众女儿们难逃劫难。

以上是我对问题“《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的回答。

欢迎大家在我回答下方点评!也可以关注“维尼小怪”,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书香!


维尼小怪


不能算看懂吧,感觉这辈子也看不懂,总之有点玄乎的感觉,可能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不说透的艺术。感觉甄士隐跟贾宝玉,香菱跟黛玉,香菱跟秦可卿都有点联系。有说,甄士隐一家遭遇跟贾宝玉是一致的。我也不太明白,都云作者痴,我看现在是读者痴了。只要有所感悟就好,未必都是真人真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升华了。对万事万物都有慈悲的感情,估计曹公就含笑了。


小虾米001


没有真事隐,就没人资助贾雨村赶考,贾雨村不赶考,就不能高中,不能高中就不能被贬,不能被贬就不能当黛玉老师,不当老师就不能认识林如海,不能认识林如海就不能被推荐给贾政,就不能复起,不能复起就不能断薛蟠抢甄英莲杀冯渊的案子,多嘴的门子应该还在当他的差,不会被寻错贬走,贾雨村不至于进一步和贾家增进感情,黛玉也不能教香菱写诗了,薛蟠娶了金桂,香菱也许跟这个就没关系了,薄命司副册又少了一钗,石呆子也不会为了几把扇子家破人亡,如果曹公写完,估计还有别的事儿。


束发


至少要看五遍,还要配合相关资料看,才能读懂红楼梦。为什么要写甄士隐?用甄士隐引出太虚幻境和通灵玉,通过甄士隐引出贾雨村,再通过贾雨村引出林黛玉进京。用甄士隐一家的由盛到衰,暗示贾家的兴衰。用英莲的遭遇暗示家族兴衰对女孩子的影响。


月笼南窗


我刚开始读第三遍,这次读脂砚斋全批石头记,只有前80回。这个问题正好是我要写到的阅读体会。

曹雪芹在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前先写了甄士隐和英莲。这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一是借甄士隐隐写贾宝玉。贾家败落后,贾宝玉的生活状态就像落魄后的甄士隐。二引出贾雨村,是由贾雨村把林黛玉送到贾府。

英莲最后也到了贾府,和黛玉同是姑苏人士。两人命运结局同样悲惨,英莲也是一定程度隐射林黛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