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遷都洛陽改唐爲周,爲什麼最後還埋在長安?

陝西曆史被洛陽鏟


洛陽本是隋朝東京,619年隋皇泰主禪位於王世充,洛陽成為王鄭政權的都城,621年,唐滅鄭後不久,廢除東都。洛陽成為李世民的秦王府所在地。唐太宗時,改名洛陽宮,太宗政府曾三次搬遷到洛陽辦公,歷時兩年有餘。

657年唐高宗把洛陽定為永久性的東都。朝廷事實上已於太宗時期分三次遷到洛陽。但在657 年,它被正式定為第二個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宮。每個部和每個衙門都在洛陽設分支機構,662 年甚至還在那裡辦起東都國子監。從此,整個朝廷經常遷往新都去處理公務,長期成為定製。雖然在空蕩蕩的京師始終保留著一個小小的留守政府,但實際上不但整個皇室及其隨從,而且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機構在這幾次遷移中也轉移一空。

幾次遷都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亂,而且耗資巨大。眾多的扈從人員給所經之地帶來了貧困,他們經過的地區通常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免繳賦稅,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所造成的破壞。高宗時期,朝廷遷往洛陽不少於七次;高宗統治在建立新都後的26 年中,主要在洛陽居住。682 年,朝廷最後一次遷往洛陽,683 年後期高宗死後,武后永久性地把朝廷遷往洛陽,一直到701 年。

朝廷在東、西兩個京都之間來回遷移,使帝國財政極度緊張。洛陽需要建造許多新的宮室和官署,以提供一個京都的必要設施。耗資巨大的工程在高宗時期不斷進行。因此,進行這一新的和花費極大的工程,一定是事出有因。

對遷都有各種各樣的解釋。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釋。長安是西北地區的自然中心——當西北貴族集團已處於統治地位時,它是文職官僚機構的自然政治中心。指定在公元前1000 年前已成為帝國政治勢力所在的東部平原附近的另一箇中心為新都,這本身是一個象徵性的表示,即西北政治勢力的全盛期已經過去了。遷都又是一個旨在取悅於許多東北出身的官員的行動,他們在高宗時期當上了高官,並且算得上是武后最熱心的支持者。

第二種解釋純粹是經濟方面的。長安位於比較貧窮和生產不發達的地 區,易遭受長期的嚴重乾旱。從外地供應長安穀物既困難,費用又極大。供應洛陽的朝廷便容易得多,因為它直通隋朝修建的複雜的河渠網系。

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沒提供完整的答案。在朝廷遷往洛陽時期,長安地區有時是繁榮的,而新的東都有時卻遭受饑荒災害。很可能有第三種因素常常決定了遷都,這一因素就是被傳統歷史學家所強調的武后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據說在駭人聽聞地除掉王皇后和蕭淑妃以後,迷信的武后常看到她們的鬼魂作祟,因此她感到繼續住在長安是不能忍受的。

701年10月,武后政府遷長安,可能是要減輕在洛陽積聚的反對她所寵幸的人的壓力。703年朝廷又遷回洛陽。706年11月,唐中宗政府再次把政府遷往長安。709年,關中大旱,唐中宗本欲遷都洛陽,但遭到了韋后的反對,因韋后的政治根據地在關中。

同時,中宗時期的特徵是饑荒連年不斷。705 年的一次大洪水使河北的17 個州受災,同時淹沒了渭水流域。706 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旱災,它從冬季持續至707 年夏初,結果造成了關中、河北和河南的饑荒。708 -709年又發生嚴重的饑荒,當時糧食必須通過陸路用大車從大平原和從江淮地區運往長安。

早在中宗初期,李嶠和宋之問已力促他永遠遷都洛陽,現在大臣們又重提此議,但韋后利用他對皇帝的影響,加以阻撓。崔湜企圖另闢一條跨山區經商州的通往南方的路線,這個嘗試是一次災難性的和勞民傷財的失敗。中宗之死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睿宗和玄宗的新政權仍很不穩固,所以不可能離開長安,而自然災害循環反覆,不斷髮生。711 年,河東汾水流域發生一次大地震,很多人喪生。712 年春長期乾旱,另一次在夏初。712 至713年渭水流域和長安京畿區發生嚴重饑荒。714 年又有一次嚴重乾旱。713 年玄宗決定遷都洛陽,但他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政治危機使此行不可能實現。

717 年初,勢在必行的事情終於發生,玄宗被迫將朝廷遷往洛陽。與往常一樣,此行路途艱難,代價高昂,時間又長;玄宗一行用了24 天才抵達洛陽,朝廷留在那裡直到718 年冬。在以後的20 年中玄宗共在洛陽度過10年,朝廷的遷移不下10 次,搬動花了很大的代價,並把政務嚴重打亂。

當朝廷在736 年11月遷回長安時,因出現了富足的新形勢,它就長期留在長安。洛陽仍是東都。但只到904年唐政府才又搬到洛陽,直到907年唐亡。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761年間,安祿山父子、史思明父子先後在洛陽建燕政權。


葉少456


因為武則天老了,她要葉落歸根。一個女人家奪了李唐天下,在過了一把帝王癮之後才發現,她如果把皇位傳於武家,相當於背叛了李唐,自己死後,祭祀她的人把她叫姑媽,永遠都是一個外人,如傳於李唐,祭祀她的是自己的親兒子,她還是皇帝的親媽,孰親熟遠?那一個重要不言自明。所以在洛陽過了皇帝癮的武則天為了一世英明,在自己年老時選擇了回家,長安才是她的家,那裡有她的青春,她的夫婿,而洛陽一直是自己的漂泊地!


長安老調


武則天作為李家媳婦,謀取了李家政權,而隋唐以來,關隴集團文武群臣位高權重,也是隋唐的忠實支持者,武則天當然不願意困難重重地在李家李家基地行使政權,毫無疑問會有極為殘酷的政治鬥爭,隨時威脅者自己的政權甚至姓名,政治人物對於政治派系是非常敏感的,長安根本就不是武則天的地盤,不得不僻重就輕轉移陣地,重新提拔自己的親信組建新的政治團體,後來廢了長孫無忌等重要政治人物。她篡取了李家政權後,想要穩定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扶正自己,就得行的端坐的正,所以改國號為周,施政於洛陽,利用先祖皇帝在洛陽培養的已經事實存在的政治勢力維繫統治,而洛陽的分支機構的政治力量,也絕對不想一直遊走在邊緣,自然而然有上位的野心,而武則天剛好也需要支持,雙方有了共同的政治目的,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以便於重新全面光明正大的廢黜關隴集團的政治勢力,並扶植自己的人馬。


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一位的長孫無忌。


李世民之長孫皇后


但是在封建社會的中國,她始終逃不脫李家媳婦的真實身份和思想束縛,那就更別說文武權臣和天下百姓對她的看法了。再次,還有重要一點,她作為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第一位女皇,王位傳承也是天下關注的焦點,也是王朝延續和天下穩定的極其重要因素,她作為孃家出嫁的女人,古代一直有句話,嫁出去的女人如潑出去的水,她作為李家人,要是把政權傳承給孃家人,肯定名不正言不順,後來還是得還政於李家,不可能有其他途徑,否則又天下大亂,戰火紛紜,別說丟了王權,斷送江山,還會讓武則天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最終,她作為生是李家的人,死也是李家的鬼,歸葬於丈夫高宗李治乾陵,並在陵前樹立無字碑。她在三百年左右的唐王朝歷史上,算是李家女人掌權的一段歷史,所以史稱唐朝女皇武則天。


JustinBao






李淵,授三秦豪傑等官教序

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

唐六典,“高祖、太宗,肇造區夏,據秦百二之勢,襲漢累世之基,定都長安,以隆上京。

\n

“關中帝業所興,當百代不易;太宗、高宗之盛,中宗、玄宗之明,多在秦川,鮮居東洛”




可見在隋唐時期人們的心裡,長安才是根基所在地。

大唐神都,長安青龍寺碑文鎮樓。


京兆才子





首先,大唐帝都長安!李唐皇室宗廟社稷皆在長安!武則天只是為了逃避支持李唐皇室的舊貴族(關隴集團)故而去洛,最終李唐才是華夏正統!帝都始終是長安城!故人講 落葉歸根,更何況皇家?自然要歸葬長安 乾州 乾陵!


歷史乾貨君




因為隋唐是長安建立的,洛陽是一部分時期的二奶,沒資格擁有帝王陵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原因只有一個,她要和高宗合葬。夫妻同穴而葬,是傳統。不管死在哪裡,都會拉到長安合葬的。再說唐朝是兩京制,雖然經常待在神都,長安依然還有都城的地位。


石破天紫砂壺講談社


中宗復位,李唐復國,武后依然是武后,葬入乾陵與高宗合葬符合規制。再說身後事自己也做不了主了。


南北鎮撫司


武則天失權後三年亡,亡後洽中宗留有遺詔,取帝號,稱則天皇后,合葬乾陵。這份遺詔是武則天死前最周全的安排,她建立的大周在繼承人問題上遇到無法逾越的障礙,孃家人用不成,兒子們要復國,只有以上安排最放心,但又最不甘心,武則天帶著不甘心離開人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