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成活,最后为什么是他周鸿祎?

最近,360的周鸿祎出了一本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周鸿祎在互联网圈内被称为“红衣大炮”,互联网要是缺少了他的声音,会显得格外冷清,

以至于这两年在他低调的日子,一篇想念周鸿祎的热文传遍网络,毕竟,这两年,互联网的格局越来越固化,缺少了不同声音,缺少了颠覆者。

不疯魔不成活,最后为什么是他周鸿祎?

恰逢此刻360回归A股重组上市,德林社创业也三年了。我很关心从360颠覆互联网安全行业到赴美上市,再到回归A股,这位红衣教主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我想他算是中国创业史上为数不多的完整见证中国互联网发展和资本浪潮的人。

一开卷,这是今年为数不多让我读起来欲罢不能的书,创业很忙,白天没有时间阅读,就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啃完了,读到深夜内心澎拜不已。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的沸腾岁月随着书页一幕幕浮现眼前,再联想到自己创业的这三年,阅读这本自传时,常感觉在和周鸿祎对话,他所踩过的雷、掉进的坑,有的就好像说给德林社的,也是说给所有创业者的。

一般功成名就的人物所写的自传都有点励志鸡汤的味道,但在这本自传里,鸡汤味少了,反而创业九死一生的紧迫感随处可见。有时候你会替周鸿祎扼腕叹息,有时候你会为周鸿祎鼓掌喝彩,有时候你又会觉得他怎么是这样一个偏执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周鸿祎随着文字浮现。

在读这本自传的时候,90年代的互联网浪潮、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BAT的崛起、360的颠覆……这一幕幕让人掩卷深思,这个时代,对于创业者也许是最好的时代,互联网让阶层固化不是那么不可击破,只要你敢想,也许你也能成为一个颠覆者。

摸索

周鸿祎初次创业始于90年代初的大学时期,在青葱岁月,作为学生的周鸿祎一无所有。他们想做一个反病毒卡的项目,这有点类似杀毒硬件。

冥冥之中,周鸿祎的第一次创业竟和现在的360领域相关。不过现在的安全行业与当时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

在90年代初周鸿祎创业的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元器件,啥都没有,他们几个同学就偷偷摸摸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学校机房蹭电脑。

到最后,这群蹭电脑的人竟然被公安机关带走了,认为与学校的一起盗窃案有关。在这个波澜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鸿祎在被带走后,差点因为极度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承认了并不存在的罪名。最后一刻,周鸿祎的理性让他坚持了否认罪名,提出要见一见自己的老师。

我想,这就是在极度的无助时刻,能够发光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了。

第一次创业对周鸿祎很艰难,他需要南下深圳买元器件,还要和团队一起找销路,每一步都是未知。在那个时候,也许用户需求第一这样的理念在周鸿祎的脑海里并不如现在这般牢固,反病毒卡是一个硬件,很难满足用户实时变化的需求,从现在看来,也许应该做杀毒软件。这就是后来反病毒领域专家江民办到的事情。

反病毒卡创业失败后,周鸿祎又开始一次创业,但历经磨难之后,还是失败了。这时,他意识到,也许该好好拿到一张毕业证,然后去一个大公司让自己磨砺磨砺了。

之后,周鸿祎到了方正,那个时候的方正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地方。按照大企业、国企的行事作风,少说话、少出风头,但周鸿祎显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锋芒毕露,从业务上崭露头角,再到牵头方正的邮箱飞扬系统。

方正的这段经历,让你明确感受到创业者内心的不安分与体制的碰撞。自己创业,方向你定,在公司,领导定。

在一次次与领导的沟通中,方正飞扬错失了邮箱领域的先机,要知道,网易的丁磊可是起家于邮箱。

一边是看到行业的机会,创业之心萌发,一边是体制的限制。周鸿祎做出了选择,离开了让人艳羡的铁饭碗。开始真正的创业,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裸辞”。

这让我想到我和我的合伙人黄利明,三年前分别从传统媒体出来,坐在一起说想要创业,但那时方向还不明了。这与彼时的周鸿祎也有一些相像吧,这吸引我进一步读下去,裸辞后的周鸿祎如何在创业的浪潮中横冲直撞?

峥嵘

从方正出来后的周鸿祎,和妻子胡欢带着几个兄弟就开始了创业。这个时候的条件与90年代初周鸿祎在学校相比好不了多少。

不疯魔不成活,最后为什么是他周鸿祎?

公司的花销甚至一度要靠胡欢打工赚钱来补贴。为了节省办公成本,公司搬到了偏远的海淀马连洼民居,这一度在融资时成为很多投资人的障碍,“这样的条件和草台班子能干成什么?”

因此,周鸿祎将公司搬到了中关村。

读到这里,往事涌现,德林社初创时,我和黄利明借了一个朋友的公司办公,地址也在一个民居,有一次,我们在网上招聘,北京一所名校的大学生来应聘。在大学生来之前,我们认真打扫好办公桌、倒好水候着,我们求贤若渴。明明那大学生电话中说快到了,但我们左等不来右等不来,面试者放了我们鸽子。后来得知,原来是我们办公的地方看起来太破旧,仿佛没前途。后来,我们搬离了这个地方,找了一个好点的写字楼办公。

“我告诫现在的年轻人,创业不要太早想着赚钱,要在一个行业钻进去,打了三米井,看不到水就放弃是不行的。”周鸿祎在自传中总结。

看到这里,我既敬佩周鸿祎骨子里的偏执,也为他惋惜。这些经历,对创业者来说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3年周鸿祎将自己的公司卖给了雅虎,开始担任雅虎中国区的总经理。

庞大的雅虎,遇到了跨国企业的通病,漫长的决策流程,在互联网一日千里的发展下疲态渐显,最终日暮西山。鸿祎在雅虎中国推邮箱、推搜索,但雅虎不是周鸿祎的雅虎,想力挽狂澜,得你说了算,可惜周鸿祎说了不算。

离开雅虎,周鸿祎再一次选择创业。这一段峥嵘岁月,读来屡屡印入心中。

颠覆

离开雅虎后,周鸿祎开始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创业——创建360。

不疯魔不成活,最后为什么是他周鸿祎?

360并不是一开始就做现在的安全业务,正如周鸿祎所说,成功并不是按既定路线而来。在起始阶段,360做的是社区搜索业务,想避开与彼时已经上市的百度的正面竞争。

但“社区搜索”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是泛滥的恶意软件捆绑插件给了360一个机会,开始转型做安全之后,周鸿祎迎来了一个颠覆行业的机会。

“杀毒既然是每个用户都需要的,那免费行不行?”这样颠覆的理念在周鸿祎的心里萌生。如果说去插件只是惹了众怒,那么搞免费杀毒就是革了那些杀毒厂商的命,引起的波澜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需要创业者坚定的内心和信念,虽然投资人反对做这样一件当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周鸿祎坚持做了。

颠覆的力量显现,360的装机量蹭蹭上涨。看到这里,对自己的启示真是很大,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周鸿祎,2006年的互联网,电商、门户、搜索都已经巨头林立,你从何处颠覆呢?

颠覆产生的地方,往往是巨头疏于布局的地方,找准、直击用户痛点,这是你的机会。

如今,我们知道,凭借着免费杀毒,360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有了用户,自然能产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广告等增值服务自然水到渠成。

我想,在周鸿祎创立360的时候,肯定没想到360最后走了这么一条路子。创业需要一步一步探索。

自传中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360是如何呵护用户的,比如去掉杀毒页面上的广告、不在开机时杀毒打扰用户、一键式简单易操作的杀毒设置,这些都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业哲学。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展示了创业的方方面面,有时会让你觉得身临险境,3721融资艰难之时、3Q之争、赴美上市时间窗口、私有化抉择等等。人的一生总会有几个选择是那么难以做出,而又必须要求你做出。你会体会到,伟大的抉择是给勇敢的人准备的。

如今,随着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360开始了更大安全概念的布局。读完了自传,一篇文字不能穷尽心中的感悟,更多感悟也许会在德林社创业的途中闪现。

我推荐追求内心勇敢的人和创业者读一读这本《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不疯魔不成活,最后为什么是他周鸿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