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 当你想做一个颠覆型的新锐公司,

  • 你要有这种韧性,

  • 顿感力,

  • 要有这种雄心和决心去迎接各种可能的挑战。

  • 你要坚信一点,

  • 无论你得罪了谁,

  • 无论巨头想什么方法。

  • 只要你能够敢于有这种把自己当成光脚的精神!

· 正 · 文 · 来 · 啦 ·

创新是现在最火的理念,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在这个技术迭代的世界,创客们都想把自己定义为颠覆者的角色,但真正的颠覆者其实并不多。

他是大家口中的“红衣教主”、是王思聪口中的“大撒币”、他几乎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对垒过、互联网二十年他是一个真正的“颠覆者”,他就是周鸿祎。

互联网时代免费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流量是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基石,通过免费的服务来吸引客户,然后再提供增值产品收费。

免费模式是互联网企业的普遍思维,在这个模式下有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360,为什么他可以成功呢?

360公司的安全卫士通过免费战略颠覆了杀毒软件行业,那么为什么颠覆的人会是他呢?

360作为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的翘楚,中国安全领域绝对的“一哥”,从当初的纽交所上市,再到现在的私有化回归A股,每一次都牵动着众多投资客的神经,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作为360的掌权人,周鸿祎又有什么超人之处呢?

人们常说周鸿祎只有一件衣服那就是红色T恤,在我们能看到无论是采访还是各大会议,只要他一出现就是标志性的红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名字就是周“红衣”,因为常常被人叫成周鸿wěi,所以他就特意穿着红色T恤,这样别人一看到他就会想到周“红衣”。一来二去也就成了他的独有标签,个人IP。

颠覆者童年时期

和现在很多家长吐槽自家孩子一样,周鸿祎的少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他是1970年10月4日在河南出生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国家机关干部,他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大院家属。

20世纪70年代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被放养长大的,虽然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是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有着近乎奢侈的人生自由,天性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切如同一部怀旧电影:阳光洒落在郑州市测绘局家属院里,那正是我长大的地方,一群孩子正在嬉笑打闹,我们玩的是一些当时很大众的游戏--滚铁环、弹玻璃球、摔泥巴、叠纸飞机。因为我太瘦,所以没有成为孩子王的可能,而是成了跟在别人身后的“跟屁虫”。

童年时行动不受约束,想象力不受限制,自制各种发明,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一段充满好奇的旅行悄然无息的开始了。

颠覆者少年时期

革命年代下的启蒙教育,好孩子与熊孩子的纠结体。

父亲的经历让他知道了成绩是改变命运的出路,所以父母都很重视小周的教育问题,这也使他很早就开始读书识字。

但是,在学校的他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颠覆者的思维可能在此时就已经形成了,只不过当时他颠覆的是校规校纪。

有一次,老师看他不顺眼一粉笔头扔过来把他砸了个大包,就把老师画成猪头丑化老师,还在班级传阅,结果东窗事发,老师用教鞭打他,他就把教鞭折断了再用胶水粘上,老师一打他教鞭就突然解体了。这个在所有家长老师眼里的熊孩子,在他自己看来却是藐视权威的劲头儿,与当时社会风气格格不入。

很难说清他到底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平时学习吊儿郎当,但是成绩出来却名列前茅,可能学生时期的周鸿祎就是我们平时最怕碰到的那类人,你学习的时候他不学,你不学习的时候呢他也没有学习,但是你就是考不过他,有人说这是对教育系统的适应程度不同,但是我却觉得这可能和他庞大的阅读量分不开,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步入初中的他喜欢上了郑渊洁,爱上了《皮皮鲁和鲁西西》,两个不受老师喜欢的坏孩子成了他的知音,充满理想,与正统世界格格不入。

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依旧保持着泛读的习惯,偶然一个红遍了全球的广告“苹果1984”计算机第一次走进了周鸿祎的视野,来自大洋彼岸的个人电脑也成了他一生的挚爱。

高中时候他真正开始第一次接触电脑,通过《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自学Basic语言,又去爸爸单位的电脑上写出小程序,慢慢的他沉浸在计算机世界的世界里,他说出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很明确,我这辈子就要做一个电脑软件的开发者。做一款产品,改变世界。”或许,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没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让他如愿以偿的获得了保送的机会,西安交大教改班计算机专业,冥冥之中,也许一条道路以及暗自铺成。被保送,也是少年时代一个完美的结局。

颠覆者青年时期

老鼠掉进米缸里之大学。

乔布斯说:“一个人开始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达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凭借我对计算机世界的满腔热爱,我也会达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吗?一个终于实现自己的专业梦,还很懵懂的年轻人,会带来怎样的一场演出?

事实证明,演出一开始,就高潮迭起。

刚进大学就打架,险些被开除,一时间犹如晴天霹雳,如果被开除可能就成为了交大学生日后的茶余谈资,你听说了吗:“有个教改班的学生刚来大学还没有上一天课就回老家了”,真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这次打架,说是打架倒不如说是挨揍,让他路费生活费统统被抢,也可那个是没钱花,促使了他的第一次商业行为。

一位路边大叔摆摊算命给了他启发,让他对科学算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说干就干,编写了一个小程序,在电影院门口开始了摆摊,一次一元,生意火爆,一天竟然也有100多块钱。

回到学校的他,对计算机的热爱越来越浓,他破解了学校的计算机中心,自己制作了一个程序,得到了老师的好评。第一次有创业的想法是看到当时的一本杂志《中国青年报》描写年轻人创业的文章,被他们自由自在努力奋斗的场景打动。

他的第一步是从兼职开始的,看着同学们都去国企面试,找与专业吻合的工作来做,他觉得自己不能随波逐流,坚定了信念,我要创业。他觉得要创业就不能缺少商业思维,他琢磨的最多的事就是怎么样做生意、怎么样做销售、怎么样和人打交道,都是这些在当时人们眼里不务正业的工作,他却甘之如饴。

在兼职的公司里,他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当老师给小白用户讲课,或许,这也是为什么360在今天最能让大众用户喜欢的原因,他的产品思维可能就是当时留下的,就是站着用户的角度上想问题,化繁为简。

大学毕业后,周鸿祎也是被保送了西安交大的研究生,但是这此他并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而是选择了管理专业。刚上了几天课,就让他有种强烈的感觉,没进入公司就学习管理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他开始了逃学做产品。

颠覆者创业的开始

他做出了宿命般的选择,做出一款清除计算机病毒的电脑外接卡,反病毒卡如愿以偿的做了出来,周鸿祎自己去跑销售、去特区进电路板,最后因为产品设计的缺陷,这次的创业不得不终止,匆匆忙忙的开始或许预示着这次创业的失败,甚至连公司都没有注册,也就导致了最后团队利益分配不均,黯然神伤。

虽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是周鸿祎可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这一次的经历没有磨灭掉他创业的梦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真实的产品和实验室里产品的区别、如何与渠道代理商进行沟通、怎么进行商业谈判、如何与创始团队做沟通、怎么进行团队建设和管理。

这些事情让他对创业的残酷性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他不再把失败看作一个挫折或者不祥之兆,而是把失败看作一条进入前方风景的必经之路。

第二次创业这一次他选择做一款平面广告创业系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他注册了一家公司,叫郑州信息软件公司,然而这一次的创业之旅还没有上一次顺利,很快又失败了。这次的教训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浮躁。做反病毒卡的时候,喜欢把所有的责任归到别人身上,觉得失败了只是自己的运气不好。然而第二次创业,依然犯了技术员容易犯的错误——兴趣点转移得太快,不懂得专注的力量,这和踏踏实实把一个生意做透是相违背的。这次创业,他最终收获的教训是有关产品的。看到了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山寨公司,意识到了投机取巧的弊端,做汉化软件,自以为很聪明,结果发现,你能投机取巧,别人也能,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产品一点壁垒都没有。

到这里回顾他这两次的创业经历,可能没有什么稀奇的故事,换成哪个人都可以,你根本想不到他可以在未来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用周鸿祎自己的话来说,他所获得的一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个时代赐予他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看到他一直以来对计算机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有热情。在互联网计算机领域,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年轻人不需要讲求自己的家庭背景,也不容争论自己的出身,所有人比的都是谁的创意好,谁做出来的产品受用户欢迎。

颠覆者入职方正

用创业者的心态去打工。

1995年周鸿祎进入北大方正,成了底层的一名程序员,或许是两次的创业经历,还要老板的欣赏,他犯了所有年轻人的通病狂妄自大,他忍不住开始指点江山,而不是虚心学习。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自己是那么的无知,任何伟大的想法,也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没有取得点滴的进步,又怎么能成为伟大的事儿呢。当时他差一点就做出了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飞扬”,回忆起当时领导让他调动工作导致了项目被搁置,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同样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离开方正。

颠覆者3721与情困雅虎

时间进入了1998年,中国互联网也在快速发展。1995年丁磊从宁波电信局辞职,同一年马云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提出辞职,1998年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完成学业回国创办了搜狐,同年刘强东在鱼龙混杂的中关村创业,马化腾在广东省成立了腾讯。在这一年周鸿祎也创业了。

3721公司诞生在了一个暗室里,后来被戏称为“囚室”。他要开始做中文上网搜索业务。但是与搜狐、腾讯不同的是,周鸿祎并没有掌握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3721在当时也是最大的流氓软件之一,只要你打开页面或是安装某个软件的时候,用于帮助搜索的3721插件就安进了用户的电脑。

成为软件行业的颠覆者,他同样遇到了太多的麻烦,百度同时期进行了百度搜索业务,也就成了3721绝对的死对头,竞争关系同质化严重。两家公司选择在PC端上互相卸载,最终两家公司对簿公堂,3721落败。在现在看来战争依旧没有停下,只不过变成了360和百度之间的战争。

由于在和百度的战役中失利,3721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越来越薄弱,资金链逐渐断裂,最终在2003年被雅虎收购。

初入雅虎的周鸿祎摇身一变从3721的生父变成了雅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新雅虎开始发力搜索,推出了“一搜”全力打通中国市场,不出所料又与百度杠上了,当时百度推出了竞价排名机制,由于雅虎内部的冲突层出不穷,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导致了在与百度的战斗中又一次落败了。自己与雅虎矛盾的升级也预示着最终出走雅虎。

颠覆者重新出发 奇虎诞生

从雅虎离职之后的周鸿祎做了一段时间的天使投资人,在这段期间,更多聪明的创业者都学会了周鸿祎那套不能卸载的流氓软件的做法,甚至于打起他的旗号招摇撞骗,这同样令当时的用户深恶痛绝。

2006年3月,周鸿祎重新回归了互联网的一线,回到了自己以及众多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的这家公司——奇虎。之所以起名为“奇虎”,是因为中国有“骑虎难下”这个成语,希望网民上了这个网站就再也难以下去。一些人说,奇虎翻译成英文即Strange Tiger——周鸿祎这头“奇怪的老虎”又下山了。

他在创办了360安全卫士之后,下定决心要消灭有自己创造的插件模式,全新的产品要在用户体验上做足功夫,做出了免费版的安全卫士,一经问世收到了光大用户的亲睐。然而在当时这个收费市场,不欢迎这个颠覆者的存在,他搅乱了这个收费杀毒软件的市场。在周鸿祎的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论点,一是把收费的变成免费的,二是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

在当时的互联网世界中,令创业者最担心的不是生死,而是腾讯的存在,这个像鲨鱼一般的庞然大物会吃掉他看到的一切小企业,吞并成为自己的业务。所有的创业企业不论你发展到什么规模总会遇到腾讯这个天花板般的存在,当时流行的的一句话叫:“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不可避免的360的发展引起了腾讯的注意,腾讯也要把触手伸到安全卫士这块大蛋糕上,这对于完全依靠免费杀毒软件的360来说是一场致命的危机,如果这次危机不能顺利度过,那就意味着360随时有可能被吃掉。

颠覆者“3Q大战”

一场轰轰烈烈的“3Q大战”拉开帷幕,相互狙击客户端,用户在安装QQ客户端的时候默认安装QQ安全管家,周鸿祎就用360安全卫士阻止客户安装QQ客户端并且推出了网页版QQ,几轮交锋过后360推出了360QQ保护,顿时让战局变得复杂。腾讯做出了让客户“二选一”的决定。

2010年11月3日晚上,全国QQ用户的电脑右下角突然跳出来一个弹窗,腾讯发布了著名的“艰难的决定”——腾讯QQ与360安全卫士互不兼容。这就是史无前例的“二选一”。

  • 致全国QQ用户的一封信

亲爱的QQ用户,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

这就是史无前例的、中国互联网的“二选一”事件。腾讯向上亿的QQ用户发出了最后通牒,在电脑上安装QQ软件还是360,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不出所料大量的用户开始卸载360安全卫士,因为毕竟社交软件是大家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同时网上舆论压力也开始压向腾讯,表示对腾讯的做法不能容忍。

这场闹剧在政府的介入下终于让不愿意妥协让步的双方放弃了争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互联网协会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双方不要再争执。最终360宣布QQ和360恢复兼容。

360和腾讯在政府部门的介入之下,终于鸣金收兵,对外做了道歉声明,并表达了始终和广大网民站在一起的决心。

一场生死大戏,就这样戛然而止。

战争过后的双方都做了反思,腾讯做出了业务上的改变,不再是一个庞大的怪兽,转而做平台战略,帮助中小企业发展,360也不再肆意妄为,平稳发展。

从360社区搜索到360安全卫士,再到360平台,周鸿祎的计划很完美,环环相扣,像一串排布好的多米诺骨牌,只要碰倒了头一张就会不停地连动,直到终点。他希望这个终点是把红旗插上纽交所,这一天,他期待了很多年。”

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根本不是完美的计划,从“3Q”大战到密交通过,从突发事件到上市敲钟,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华丽冒险而已。

颠覆者颠覆到底是什么

具有挑战、颠覆精神的人在中国当下的环境当中是很难生存的,有人说周鸿祎有点偏执,过于迷恋技术,不太符合中国传统的一些价值观。也有人说老周不懂人情世故,离开了互联网肯定四处碰壁,多半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老愤青,最多也就是一个性格古怪的程序员。

颠覆到底是什么,也许是对某项技术或是某各行业的毁灭,并不一定,也不是对于某个事件进行全盘的否定,颠覆应该是一种的思维创新,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方式,一种刚向前走一步的成长,面对现实依然再创新,再颠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