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实现的中医理想

天下大道,殊途同归。

西方在近代走的是循证医学的路线,其基本假设是“一定的原因对应一定的症状”,因此“对症施治”即可。

由于近代科学的研究深入,循证医学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的加持下突飞猛进,但近几十年来的医学实践已经暴露了循证医学的局限性:同样的症状可以由完全不同的原因引起,因此同样症状的两个病人用同样的方法治疗,结果可以大相径庭

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疗,更是如此。这也宣告了循证医学走到了尽头。

实际上,中医早就指出,只有对于急症,才提倡“对症下药”,先控制住病情再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处理。想真正治本,不是“对症施治”,而应“辨证施治”。也因此,高明的中医的治疗方案一定因人而异,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非常普遍。但中医太依赖经验,以至于良医极少,大量的病人难以得到良好的治疗,“辨证施治”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中医的理想。

西医在经历了循证医学的困局后,终于提出了“精准医学”(旧称“个性化医疗”)

,针对每个个体独特的基因来拟定独特的治疗方案,这回归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上,殊途同归。并且,精准医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医提出的四个层面上都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不依赖经验,因而可以大规模推广使用,造福万众。

这四个层面,最早是《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中提出的:“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

译文:对疾病最佳的治疗时机,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予以调理干预;其次,在病势尚处于初期时予以治疗;再其次,在疾病急性期已过时予以治疗;最差的治疗时机,是在症状叠发的危重时刻予以治疗。(注)

第一层次:“刺其未生者也”——疾病尚未发生时即予以调理干预(“上医治未病”)。精准医学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组信息预测一生中容易患哪些病,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进行有效预防,达到尽可能不生病的目的。

第二层次:“刺其未盛者也”——在疾病刚萌芽时就予以治疗。精准医学既然可以预测容易患什么病,那么就可以给出建议,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疾病的检查,从而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事实上,任何重大疾病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都是很容易治疗甚至治愈的。

第三层次:“刺其已衰者也”——在疾病急性期过去之后进行有效的持久抗战。很多重大疾病,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都需要持久抗战,如何用药就成为一个大问题。精准医学通过对基因序列的测定,可以预测几百种药物对这个病人的疗效和各方面副作用,从而选择最佳的用药方案,最有效地对抗疾病。

第四层次:“刺其方袭者也”——在危重时刻提供关键信息,力挽狂澜。在疾病危重时,精准医学能快速确定病因,给出关键信息,从而指导抢救,从死亡线上挽救生命。

在今后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逐一剖析精准医学在这四个层次上的理论基础及承启医学实践的真实案例,解析精准医学实现的中医理想。

注:

  • “上工”、“下工”有两种理解。比较一般的理解是“好医生”、“差医生”,“工”理解为“医工”,即医生。另一种理解是“好的治疗时机”、“差的治疗时机”,“工”在此理解为“事工”,根据上下文意,即对疾病的治疗。由于病人的病情可能存在于任何阶段,不是说好医生就不会遇到症状叠发的病人,好医生对症状叠发的危重病人也会施治,因此这里的“上工”不能理解为“好医生”。译文采用第二种理解。

  • 本句上下文是在讨论针灸,因此文中“刺”是指针刺。但这里更多讲的是疾病治疗的原则,可推广至其他治疗手段,《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等中医典籍中多有记述。因此翻译时直接推广为“治疗”。

  • “刺其已衰者也”中的“衰”常被理解为“疾病衰退”,但用在此处会有矛盾:既然疾病已衰退,为何还要去治疗?直接等病自己好不就行了吗?所以,此处“衰”是与前句“盛”相对,即急性期已过,转入慢性阶段,病还没好,也不会自己好,因此才需要积极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