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文里面有“我”这个字?

用户68847616597


在古诗里我这个字比较少见,但还是有的,古人用词谦逊含蓄,词藻较为优美,比如李白有几首诗里都有我这个字,比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古人写诗,总会反复推敲,一个适当字眼,就让人觉得惊艳,更别说那些灵感凸现,巧夺天工的比拟,让人身临其境,意犹未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带着情书流浪


也很多的。我一下能想来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仰天大笑出门外,我辈岂是蓬蒿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予”和“我”是通用的,没有区别,而“吾”、“自”、“己”,和“我”,很相近,但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很多现代人倒翻古人口气的作品里,喜欢把“我”改成“吾”,其实是不伦不类。

古人尚礼,喜用谦辞,所以做主语的“我”字用得少,(而且古文喜欢省去主语,说万金油话),但在记述性文字中,尤其讲到接物的时候,也就是跟在动词后边时,用“我”也很平常,比如:“教我”、“辱我”等。


n是名n


苏轼的《游金山寺》

出自此诗有"我"的句子:我家江水初发源;我谢江神岂得已。



谢邀。不胜枚举。《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清稗类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春秋》隐公八年:"我入枋"。张衡《鲍德诔》"业业学徒,童蒙求我。”杨子《太玄经》:"出我入我吉凶之魁。"……


师范小王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我有箫声吹不得,落花风里别江南(唐诗)

着我旧时衣1(木兰辞)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郊)

我辈岂是蓬蒿人(唐诗)


彭英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小雅 ·采薇》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观我生。——《易·观卦》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今者吾丧我。——《庄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