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文裡面有「我」這個字?

用戶68847616597


在古詩裡我這個字比較少見,但還是有的,古人用詞謙遜含蓄,詞藻較為優美,比如李白有幾首詩裡都有我這個字,比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古人寫詩,總會反覆推敲,一個適當字眼,就讓人覺得驚豔,更別說那些靈感凸現,巧奪天工的比擬,讓人身臨其境,意猶未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帶著情書流浪


也很多的。我一下能想來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仰天大笑出門外,我輩豈是蓬蒿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予”和“我”是通用的,沒有區別,而“吾”、“自”、“己”,和“我”,很相近,但還是有一點點區別的。很多現代人倒翻古人口氣的作品裡,喜歡把“我”改成“吾”,其實是不倫不類。

古人尚禮,喜用謙辭,所以做主語的“我”字用得少,(而且古文喜歡省去主語,說萬金油話),但在記述性文字中,尤其講到接物的時候,也就是跟在動詞後邊時,用“我”也很平常,比如:“教我”、“辱我”等。


n是名n


蘇軾的《遊金山寺》

出自此詩有"我"的句子:我家江水初發源;我謝江神豈得已。



謝邀。不勝枚舉。《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清稗類抄》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於我也。"《春秋》隱公八年:"我入枋"。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楊子《太玄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


師範小王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

我有簫聲吹不得,落花風裡別江南(唐詩)

著我舊時衣1(木蘭辭)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孟郊)

我輩豈是蓬蒿人(唐詩)


彭英傑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 ·小雅 ·采薇》

我,施身自謂也。——《說文》

觀我生。——《易·觀卦》

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今者吾喪我。——《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