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铜山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形成了区域性石刻文化。《徐州史志》(1986年)记载:从汉王东沿村发掘出土大量的汉画像石,经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汉王的石刻就已经很普遍,而且石刻技艺在当时己相当精湛,刀工朴拙粗豪、细腻真切,表现手法以形写神、变形取神,使人物形象、动物神灵跃然石上、呼之欲出。

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走近今天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在众多的汉画像石中,有三分之一出自汉王境内,其中工艺最精湛、艺术性最完美的几块也都出自汉王镇,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的汉画像石、汉墓和汉兵马俑及徐州历史公用、民用建筑、平民甚至王侯的墓石,再到当今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等石刻工程更多记忆着汉王的石刻艺术。

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目前,铜山石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踏入汉王的土地,就能听到叮叮铛铛的凿石声,这里的人民建石房、刻石头用具、砌石头门楼、修石桥、刻石碑、雕石头艺术品,处处离不开石刻,其用途也由家用品一跃成为受市场青睐的商品,石刻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当地人民不断地从事劳作。

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铜山石刻主要分布在铜山区汉王镇。汉王地处徐州市西南近郊,与安徽交界,东邻徐州云龙湖风景区,境内群山起伏,大小山头有136座,储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竹叶石、汉白玉等二十多种优质石材,为铜山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0年,汉王镇以突出的石刻艺术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铜山石刻艺术的主要题材,小的方面有建石头房,刻石头用具,砌石头门楼,修石桥,刻石碑,雕石头艺术品;大的方面有大型碑材,大型雕塑,大型壁刻等。铜山石刻是以洗炼古朴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作品。

铜山石刻主要分为碑文的制作过程及石刻的制作过程,碑文的制作流程为采石、楔石下料、装线、磨石、刷石、复字、刻字;石刻的制作流程为采石、楔石下料、整石、绘图、雕刻。

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铜山石刻艺术作品内容丰富, 以洗练古朴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刀法圆润、细腻,造型生动、逼真,古朴大方,粗犷、豪放、淳朴。其作品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质朴生动等艺术特点、艺术特征。铜山石刻传统工艺师的技艺相当精湛,传统的铜山石刻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

主要价值

徐州从汉代开始就己形成区域性的铜山石刻文化,而且技艺在当时已相当精湛。从徐州“汉代三绝”和各个时期的公用、民用建筑,再到今天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淮海人民英雄纪念塔等大型石刻艺术作品中,对于研究徐州及周边地区从汉朝以来各个朝代的社会发展、人文状况、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今天的铜山石刻艺术己享誉苏、鲁、豫、皖。

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从古今大量的石刻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房屋建筑结构的科学合理;人物车马、鸟兽虫鱼雕刻栩栩如生,造型之完美,技艺之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石刻艺术市场需求量大,铜山汉王人民利用当地优质石材资源,制作生活用具、砌门楼石桥、刻石碑、大型雕塑等艺术品,这些全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铜山石刻艺术具有很高的经济实用价值。

徐州传统美术形式:铜山石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铜山石刻于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