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贵族女性为什么要穿花盆底鞋呢?

吃货在出没


清代女性旗鞋,根据身份和场合的不同,使用情况也不同。其实一般人家日常只用平底鞋,方便行动和干活,遇到正式场合需要盛装时,则改用厚底鞋,以示庄重。而官宦贵族人家,遇到正式场合盛装时,妇女则一律用高底鞋。普通宫女丫鬟,虽然是旗人,也是没有资格穿的。


据说满族的祖先有一个叫做多罗甘珠女罕的公主,其父王被另一个部落首领害死,他们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夺走了。多罗甘珠决心夺回城池为父王报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围着红锈水,有三尺多深,人马无法过去。多罗甘珠受到了长腿白鹤的启发,她带领众人制作了“人造木鹤腿”,顺利地走过了护城河,为父亲报了仇。从此满族的妇女们开始在脚上套上这种“木鹤腿”,后来慢慢演变成高底木鞋。

很明显,“木鹤腿”就是高跷,特殊情况下使用,平时劳作的时候穿着肯定十分不方便。女真人未入关之前,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也低连妇女都要参加比较重的劳动,即使是部落首领的家眷也不能脱离生产,当时的高底鞋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在清军入关以前,满洲妇女是不穿高底鞋的。

所以花盆底鞋是清军入关之后,受到汉文化影响演变出来的。汉族女人裹小脚,以三寸金莲为美,这种审美观影响了满清贵族。但是旗人女子不过脚,为了达到小脚走路的效果,就开始穿厚底鞋,穿在这种鞋上,一方面在裙子垂下来时可以遮挡住一双大脚,另一方面女性显得婷立修长,走起路来小心谨慎,更显摇曳多姿、轻盈端庄。因为都是旗人妇女穿,所以又叫“旗鞋”。大致到雍正朝,厚鞋底已经非常流行。到了晚清,厚鞋底进一步发展,成为高底鞋,在旗人女性中开始流行起来。

花盆底鞋的高跟称为“寸子”,镶嵌在脚心部位,为木头材质,外裱一层白色棉布,并涂白色涂料,底面缝百纳布鞋底。有的很像马蹄,起名叫“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还有龙鱼底、四闪底等,都是根据形状而命名的。旗鞋最初为半寸至1寸,后逐渐增高至5寸左右。贵族妇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轻者鞋底高度可达六七寸也就是25厘米左右。


毛剑杰


在清宫剧中后宫女性都踩着高底鞋,因形似花盆,所以也被称为花盆鞋。


清廷贵族穿花盆鞋有两种解释:

一、满族先祖为了渡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子上绑树枝,最后以此渡过了泥塘并夺回了城池。人们为了纪念高脚鞋的功劳,便让女性便穿上这种鞋,后来生活越来越好,鞋子越做越精美,便成了现在我们所看的样子。


二、满族妇女需经常上山采药、蘑菇以及其他物品,为了防止被毒虫咬伤,便在脚上套上木枝,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高底木鞋。

后来满族入关后,由于其是骑射民族,便不准妇女裹足,让其保持自己的特性。但是当时是以小脚为美的时代,满族内很多人也受到其感染,而穿上花盆鞋就可以遮挡住自己的大脚了。


史里有料


满清贵族为何流行穿花盆鞋?这是为了美,原来还有这种功能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5671662733237252231,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99150590867c65398f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