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在亲人去世后感觉不到难过的心情?

杜耀雨


我简洁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一个80岁的老妈妈去世后,儿孙的表现一一老妈妈住在乡村,孙子们同父母在城市长大,与奶奶聚少离多,好似与奶奶是淡淡的亲戚关系,奶奶去世,不见泪。儿女们是这样的:有一个儿子特别恨老妈妈,原因是他和媳妇关系不好,因这媳妇是老妈妈同媒婆都赞同了才促成的一段姻缘,开始几年儿子与媳妇关系尚可,儿子对老妈妈也还好,儿媳关系破裂,儿子儿媳全恨老妈妈,老妈妈去世后它们硬挤都挤不出一滴泪。另外一个儿子,眼中只看见老妈妈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一分一厘省下钱来帮助下面的儿孙,怕拖累儿孙,有病了也不舍得“破费”看医生,一生一世,每件事都显出伟大的母爱,儿子看在眼里铭记于心,妈妈去世后,他的心都碎了,心里一遍遍念叨“苦命的妈妈儿子对不起你”那眼泪如断线的珠子。老妈妈这位亲人去世后,落泪难过的少,心在泣血的人有,只有这后一个儿子。由此,人心的善恶表露得分明。我所看到亲人去世后的几件事里,一大堆亲人里伤心难过的只占少数。


雨巷纪实


父亲得肝癌七个月后走了,那时我还没出嫁,治疗过程,我都陪着,最后一个月,我关了店门,在老家陪着,走的前两天,我帮他干洗了头发,他躺着,我不知道,生命那么脆弱,要走了就那么快,那晚父亲走了,我站在那儿,没有哭,全身发抖,看着家人忙碌,放在家里几天,我就那样坐在他身边,握着他冰凉的手,心酸泪流不止,送他上山,在山上,无声的泪流半小时多,父亲,最爱我的父亲走了,再也没有父亲了,父亲将在这房子里住下了,三年后,女儿她爸突然在外地出车祸走了,当我冒着大雨赶过去,深一脚浅一脚赶到殡仪馆,却不能看到他,那夜,我走了那个小县城一个遍,我要找到他,在哪个角落里,不停地打着那个电话号码,多希望听到他的声音,证实那不是真的,随我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内心不停地哭喊,希望他的出现,可是依然没有,第二天在那个殡仪馆的冰棺里,看到了那个冰冻的他,那个痛,无法言说,心被狠狠捅着,除了泪水爱恨交织,想打他,抽死他的心都有,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无力承受这一切,可是我没办法,我还得帮他买那些该买的,我不能再让他穿着雨鞋上路,八年了,想到那天,我还在哭泣,写这些的时候,外面正下着雨,以前年轻时下雨,感觉很浪漫,现在下雨,我就不安慌乱,住在这顶层,下雨了,我一般都睡不着,那颗没有安全感的心,不能表现出来,我要强大如大山,我是女儿的靠山,雨泣泣沥沥地下着,犹如我的内心,三年的时间,经历了父亲过世,老公突走,我不长大不坚强都不行了,心还在痛,累还在流,好想大声哭出来,可是不会。


风铃139624663


题主的问题让我想起我人生中第一次面临亲人离世时的场景,那个时候因为工作关系没有及时接到我母亲的电话,导致没能见到我外公最后一面,对我来说一直是内心深处的遗憾。当时心里十分难受,这种情绪低落的状态持续了几天,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想起也会忍不住落泪。再以后,其他几个长辈陆续去世,也让我很难过,但有了之前面对“丧失”的经历,从心理上我是逐步能够接受这样的一个过程。

回到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一般情况下亲人离开我们,本能的会让我们感到伤心难过,但表现出来的方式会不同。我看到有些人会嚎啕大哭,完全无法接受这一情况,让人能明显感受到Ta内心的悲伤;而有些人即便内心十分痛苦,也会强迫自己压抑在心里,不在众人面前表露出来,可能不想让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周围的人可能无法明显感觉到Ta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们一般都会通过观察他人的外在行为来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但只要不在言语或者非言语行为上表达出来,我们就无法确切的感知。

此外,虽然亲人的离世会让我们很痛苦,但痛苦的程度取决于这个亲人和我们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像我现在还是无法想象如果父母离开会怎么样,一定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那种悲伤难过。而其他亲朋好友如果过世,虽然也会伤心,但难过的程度则会轻些。总的来说,与我们越是亲近、关系亲密的家人的离世,对我们的影响会越大。

所以,如果亲人去世后不难过,可能是这种难过没有表露出来,被压抑了;可能是与这个亲人的关系比较疏远,悲伤的感受不强烈。对此可以结合这个人的一些日常行为状态再做更具体的判断。


鹈鹕心理


孩子的太爷爷去世了,今年是本命年,80多岁了,本来是一个退休的老校长,把房子卖了,给孩子的爷爷买了房子,帮着把孙子带大,老了送到农村去,又在农村死去。

他不止一个孩子,我公公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都有钱!可他们的父亲在农村住,连一个家都没有,寄人篱下,我刚嫁来的时候,听公公说的,当时买房子钱不够,老人把自己房子卖了,给我公婆凑钱买的。

现在老人死了,我公公不回来,他在海边那里住,空气好,自己种的地,自己买的车,没事溜溜,唱唱歌,开开车,聊聊天,养个花,种个菜!

老爷子火化时,他弟弟病病歪歪的来了,八十多岁的人,哭的像个小孩子!

我公公心脏病,五年了,六十多,没回来,说心脏受不了。我公公早上六点就在朋友圈发了个游玩的照片,七点多,老爷子不在了。

从住院去世半个月,在医院看护的是我老公和老爷子的儿子女儿轮班。葬礼都是老爷子的小儿子办的,其余的子女协助。我公公,老爷子的大儿子没露一面,出院后,老爷子的女儿在市里找了个房子,可第三天就突然死了,听保姆说,吃完早饭就没了。。。

我婆婆回来参加葬礼,因为我公公没来,他的兄弟姐妹对此很有微词!他们因为金钱还开了一个会,第一次把我婆婆给甩了,我婆婆当时就急了。后开开了,我婆婆说,不要给任何人说你爸爸知道这么钱的事,我猜,他不回来,是怕没法交代吧!当初把房子买了,这么些孙子孙女就看大了我老公,最后自己走了,老人不管了,过河拆桥,我婆婆还说,别给别人说,老爷子买房子是为了买这个房。她太天真啊,别人有我傻?哈,,,老爷子能吃能喝,你心脏病照顾也不费劲啊!当自己小的时候,爹娘是怎么不舍不弃,哪怕日子再难,把孩子养大,最后竟然说不养就不养。做人可以这样吗?

我对老公说了一句,羊有跪乳之恩,你给你爸说,不要有遗憾就好。这是最后一面了。我知道他肯定不说。。。

没法说,怎么说,家里唯一对我好,对我女儿好的大方人走了,,,想想,就觉得老天不公啊,

我没什么好说的,我很傻,真的,一个人走到这个地步,怎么办?

我老公曾说,我爸妈活三十年,退休金就可以给我300万,他们是老师,一人一个月五千。你觉得可笑吗,活着都不会给你做一道菜,死后给我一个没有生了儿子的媳妇,真是把我当傻子哄了!

我是真的不聪敏,否则,也不会听我妈的相亲,,,嫁人。

我喜欢行动派,我妈妈说我嘴笨,必须找个会说的聪明人,是啊,我老公会说,跟我说,他爸妈孝顺,我也信了,我傻傻的以为,婚姻大事不可撒谎,当儿戏!可惜,我这个傻瓜最后认识到已经晚了。

连饭都不会做的婆婆,怎么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瘫痪的婆婆,原来是老爷子自己的退休金请的保姆!

连吃个饭都盯着你,瞪眼的公公,怎么可能大大方方的照顾老人,给自己的爹早中晚一碗面条粥!

我看到眼里,恨自己在心上。万般都是自己做的!我不怨别人,不怨老天,只恨自己有眼无珠,太傻太傻太傻。妈妈从小说我傻,我真的很傻。

事已至此,我只能看好孩子,照顾好家庭,不管别人如何,努力的做好自己的责任!我就这么大本事了。

我会告诉孩子,做人要凭良心!

希望天下的好人一生平安!阿尼陀佛


遥遥红尘叹


古人云: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嚎……意思就是说,哭也分很多种的,有眼泪有声音的称之为“哭”,有眼泪没声音的称之为“泣”,没有眼泪只有声音的称之为“嚎”!

其实,亲人去世后面无表情,不悲不哭的人并不代表不伤心,而是过于悲恸刻意去掩饰自己,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老虎和狮子是绝对不会把自己最脆弱的腹部暴露在陌生的环境里,只有猪才会任人宰割,所以那些不悲不哭的人不一定都是铁石心肠,也有可能就是那些懂得克制的人,这样的人人品不会差。说不定他会没人的时候躲在被窝里流泪呢?

万事不可绝对,也有一些身边亲人去世,不悲不哭的,是因为这个逝者活着的时候坏事做绝了,把身边的人心伤透了,所以他的死对于身边人来说是一种解脱,所以没人会为他哭,至少说明这位逝者生前不是好东西。

总而言之,有泪有声的哭一般是一种悲伤,痛苦情绪的自然流露,一般孩子都会用这种方式来宣泄情绪,如果是成年人,说明他心无城府,做人比较自然,敢哭敢笑,不善于伪装自己,属于很单纯的那种。

有泪无声的泣一般就属于十分悲恸了,大音希声,大道无形,都到这一步了,多点同情心吧。无声有泪的嚎,这就是比较虚伪的人了。这样的人比较做作,虚情假意,没有诚意,如果没做什么亏心事,估计就是那种把别人都当傻逼的人,不值得交往,躲远点吧


杂谈奇异事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我前往吊孝,朋友兄弟五人坐在他们父亲的遗体前,有说有笑,正在商量出殡的事宜。我有些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死了父亲,在他们的气氛影响下,我祭奠时的叩首作揖,到孝子谢客的礼仪过程,总觉着悲伤不起来,甚至有些搞笑。坐下来之后,真的就与他们一起说笑起来。朋友讲了他们的父亲辞世前的种种状况,包括弥留期间闹出的趣事,就像说别人家的故事。他说父亲享年97岁,也不屈寿了,晚年我们没有让他受一点委屈,归西了也是半喜半忧,哀痛大哭有什么用,任你怎么,老人家也不能死而复生了不是?在他们父亲遗体最后

停放的三天里,一切丧葬礼仪照旧,却没有那种悲哭哀嚎的氛围,孝子百无忌讳,与平日一样招待客人,大家宴席上与吃喜宴并无二致。他们的这种举动,让我记起很早以前读过一位大学教授写纪念父亲的散文,作者写父亲去世后,她作为长女,要求兄弟姐妹都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大义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父亲活着的时候做子女的都已经尽到了孝心,能做到的都做到了,没有什么对不起老人家的遗憾了,不必哭天抢地,损伤自己的身心,就高高兴兴地把父亲送走吧。

不是有“厚养薄葬”的说法吗?他们能在亲人死后不悲不哭,不是他们心理有多强大,而是他们对逝者生前已经尽心尽责,心里不存遗憾,活着的人

欢乐地把逝者送走,也不失礼节。想想也是,人们在怀念逝去的亲人时,悲伤更多的确乎是来自于内心的愧憾。假若生前并没有尽心,死后也不悲伤的,那只能说是冷酷无情了。

网络图片


无弦琴5658


亲人去世后,不难过,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1、和TA本来就不亲近

如果和去世的亲人本身关系就并不亲近,亲戚可以有很多,但是关系密切,可能就只有那么几个,虽然是亲人,但只有逢年过节才见面的情况也不是少数。因此,对于这种只有名义上的亲人,但是感情不深的人,对方去世,没有表现出难过的心理,属于正常。

2、和TA有过节

并非所有的亲人都会以亲相待,亲人之间反目成仇的故事不少,多半和亲人之间有过节的,莫不是在感情上受过伤害,就是在金钱上有过纠纷。对于活着的时候,就互相不待见的人,去世后,也不会有太多伤心之情,情理之中。

3、对亲情看的很淡

如果本身对亲情看的就很淡,在心理上并不依赖亲情,对于亲情的态度和心态都是很平静和可有可无的。那么对于亲人的去世,自然也会看的比较淡然。

4、冷漠

并不排除,有的人自身本就对感情没有需求,无论对待亲人还是其他人,都是冷漠相待,哪怕至亲的离世,也不会引起TA太大的情绪波动。

5、看破生死

对于生死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对于生死的理解接近于某些信仰,不同的理解,会让TA对于生死无常,保持一颗虔诚但平静的心,在有信仰的人眼中,生或许不是生,死或许也不仅仅会是死。

龙生九子,各有千秋,作为人,也没有办法要求所有人对于生死有着相同的看法和表现。并不是不伤心,就是不敬畏生死,就是不怀念逝者。


开火车的老湿机


大家好,我是咸鱼秀秀,我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哭丧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丧事的传统了,用哭的方式来表达对去世亲人的哀思。在大多数人心里,谁哭的越伤心、声音越大就是对去世的亲人越不舍,越思念。身边就有经常有看到一些人因为亲人去世,悲痛到晕厥的。 当然也有不哭的,在传统意义上这些人是要被世人认做狼心狗肺、大逆不道的逆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的观念也在更新,在我看来,哭与不哭情绪发自内心就行。

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孝,甚至是虐待或者生老病死不管不顾,等到亲人去世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留张皮脸,哭的死去活来假情假意,这样的人只能让人恶心。这样的哭还不如不哭,除了猫哭耗子假慈悲,不过是给死去的人添堵而已。

有些人,有些悲伤不是全部都写在脸上或者表达出来的。对于突如其来的伤痛或打击,可能他们出现暂时性的麻木,不是不伤悲,而是过于悲伤反而不能用正常的方式宣泄出来而已。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受到太大的刺激,从此再也说不出话的都有。这样的人,难道就能理解为他们不在意吗?



还有些人,他们将对亲人的爱,融入到他们在世时的种种关怀中。亲人在世的时候不留遗憾,待亲人安详的离开,他们可以用正常的情绪去面对和送别亲人。我觉得这才是对亲人最好的慰藉。

所有的爱和恨迟早随着时间的流逝归于尘土,愿今生彼此不留遗憾。上海青雅钟表提示您,珍惜眼前人。


咸鱼秀秀


亲人去世,没有不难过的,除非他们有什么原因,已成仇人。不要说至亲的亲人了,就是同事朋友邻居去世,一般人都会有难过或者同情或者悲悯的心思。但是表达或者流露情绪的方式,每个人不一样,不一定都是大哭大叫、捶胸顿足、茶饭不思、神思恍惚才叫难过。有的人,无论哪种情况,永远不会在人前落泪。有的人,无论心中多么波涛汹涌,表面上总是波澜不惊。有的人,哭起来要死要活,数落起来义正辞严,但也许转瞬即忘,真遇到事情,想到的永远首先是自己。如果有利益冲突,哪怕是至亲的亲人,也会针尖麦芒毫厘不让,更不用说为亲人做出稍许牺牲了。难过不难过,他自己知道,外人见到的,也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一定不要轻易地以表面上的难过与否,去评判一个人是否孝顺有良心有同情心、是否不自私重视亲情等等。

还有一些人,由于生死观比较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会是传统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死观也在变。我一个朋友,他的父亲几年前生病住院了很长时间后,死亡已不可逆转,好的医疗条件也不能减轻其无比的痛苦。到最后,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亲人们全都痛苦无比还耗进了无数的时间和情感。最后和医生讨论方案时,在确定生命最多只能维持这个样子后,朋友的家人,包括和他父亲恩爱了一辈子的他的妈妈,全部同意不再抢救,拔掉呼吸机。他家的至爱亲朋搞了个小型追悼会,第二天就安安静静地送走了老人。他们这样做,只是不愿意亲人受折磨。一个人的痛苦,折磨的是一大群人。我一个朋友的姥姥前几天去世了,她甚至都没有回去,一是因为工作走不开,二是她知道姥姥并不在意这些。她姥姥是喜丧,生前儿孙们对她都好,走时无痛苦。周末我们去她家小聚,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姥姥在世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孙们,包括他们的朋友们,都高高兴兴健健康康的。

死者已矣,那是人类逃脱不了的归宿。生者还得活下去,而且还要尽可能好地活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尊严,要更多地善待活着的他人和自己,是最生要的。


世界真的很大


首先要了解哀伤经历的过程,在休克期,人们不愿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麻木、否认,看起来好象平静,其实内心的痛苦只是暂时压抑。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防御机制,对于亲人的去世不愿相信,也不愿接受,但同时又不允许自己表现的过于悲伤。也或许当时要处理各种去世后的琐事,便把这种情绪理智化,生生的压抑到内心深处。
还有一种心理是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当自己的至亲去世后,特别是关系很亲密的亲人,当看到他们的离去,也会引发自己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会出现应激反应,进行自我隔离,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会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开始消极厌世,极大影响了平时的工作和学习。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做一个哀伤处理,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第一,可以通过一些仪式感的方式进行告别,比如自由书写,为去世的亲人写一封信,和亲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哀思,去和亲人进行分别。
第二,进行情感的宣泄。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空椅子方式,让来访者尽情表达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与不舍,允许来访者表达自己的难过和痛苦。
第三,进行心理重建。接受人总会要离开,以及活着的意义,重新理解死亡,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来访者对好好活着的希望,这也是逝者最大的心愿。
第四,让来访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具体做什么样的事情,让自己迅速进入恢复期并回归正常的情绪体验。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吴燕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