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Power_G


提起阎锡山,人们总是想起他是军阀,曾经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但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军阀,不同于那些嚣张跋扈的军阀,比如在衣锦还乡之时,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回乡炫耀,而是车子开到村头,从车上下来步行回到村里访亲探友。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想法促使他有了这样的举动?下面有书君就从阎锡山回乡如何轻车简从开始,一步步为大家揭示其中的奥秘。

一、本是荣归故里,却为何隐瞒身份低调行事?

衣锦还乡源自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是人成功之后的一种炫耀心理,也是人之常情。然而阎锡山做为一方霸主,回乡探望父老乡亲不仅不着锦衣,还轻车简从。

1. 轻车简从回乡探亲

故事还要从1911年的春节前夕说起,功成名就的阎锡山忽然有回老家看看的念头,这可忙坏了手下人。数量庞大的车队,上百名随行人员,几十车的各色礼物,凡是能想到的,可以用来显摆的,只多不少的都置办齐全了。

谁知阎锡山得知后没有欣然接受,而是一声令下:全部从简!最终他带着三个人,开了辆普普通通吉普车,拿了些简简单单的礼品,一路悄无声息的回乡去了,沿途没有通知任何当地官员前来迎接。

当车子开到家乡河边村村口时,他特意换上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粗布衣衫,让随行的人在村口等着,自己独自一人提着普通的礼物步行进村。

步行走进村子后,阎锡山也不是有选择的去探望,而是像普通人回家乡一样,沿途遇到乡亲们都是停下来唠唠家常。短短的一条乡间小路,就这样走了两三个小时才到头,可见他不是在做秀敷衍老乡们,而是真心实意的来看望大家。

不仅这一次是这样,以后的三十七年间,他每次回老家探望乡亲们都是这样,一辆车三个随从和几样礼物,从来没有在家乡人面前摆过自己做大官的谱。

2. 原来是不忍以高官身份破坏自己眷恋的乡土亲情

面对众人的疑问阎锡山是这样回答的:“孙中山先生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这段话是说:孙中山先生时常教导众人“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我们是百姓的仆人”,那么我怎么能耀武扬威的出现在乡亲们面前,用官老爷的威严震慑于他们呢?若我能坚持忠孝谦和,多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如此我便少了许多罪过。

一个只手遮天的军阀霸主,能有这样的胸襟和觉悟,也是难能可贵的。而阎锡山的体恤民情和低调行事不是心血来潮的,从他开始发奋读书到发迹成功,从文化修养到地方治理,他骨子里亲民的情愫是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

二、从屌丝到一方霸主的逆袭

1. 日本求学,归来投身革命

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在山西五台县河边村出生,即今天的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年少辍学和父亲经商,失败后到太原躲债。

阎锡山在太原打工期间重新开始学习,1902年考上山西武备学堂,并获得日本留学的公费保送名额。在日本他一鼓作气考入陆军士官学校,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受民主革命新思想的熏陶,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起义闹革命。

1909年阎锡山26岁,血气方刚的他学成归国后加入新军,在山西做着革命的地下宣传工作,为以后发动革命积攒新生力量。

2. 辛亥革命一战后官至山西都督

1911年10月28日,阎锡山等革命志士跟随辛亥革命的号角在山西起义,次日便攻占太原,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同时成立军政府,而阎锡山被推选为山西都督。

从东渡日本求学,到实际掌控山西军政大权,阎锡山仅用了九年时间,便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在他的治下,当时的山西可谓是一方乐土。

三、为山西的发展所做出的变革和贡献

阎锡山在山西统治期间,没有像其他军阀那样横征暴敛荒唐度日,而是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生计和地方发展的益事。

在山西全省普及四年义务教育;选派游戏人才出国深造,并聘请国外技术人才在山西授课;广修铁路改善山西的交通状况;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山西的工业体系,比如著名的太原兵工厂;在农村大力推行六政三事政策,使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两不误。

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一度成为模范发达省份,连外国人都广为称赞。到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更是积极抗战,通过太原和忻口会战给予了日寇有力打击,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上功不可没。

四、学贯中西,军阀中少有的文化人

阎锡山首先推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庸思想。他主张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际行动,都要不偏不倚持中守成,这一点和清末名臣曾国藩不谋而合。

同时他学贯中西,在哲学造诣方面既研究孟子,也探究苏格拉底的思想学说,还和文学泰斗泰戈尔谈论人类发展和宇宙真理,并向详细介绍中国的中庸思想,令泰戈尔对他大加赞赏。

阎锡山是个有胸襟和眼界的人,从其文化修养的关注点可以看出,他一直在为百姓谋求出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素养,他能够几十年如一的低调回乡探亲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1949年阎锡山随着蒋介石逃往台湾,他曾多次梦回山西大地,最终于1960年在台北病逝,终是满腔的故乡情换做客死他乡。

阎锡山是名副其实的山西王,在那个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在其他军阀都极尽奢靡的风气里,他38年始终不改初衷,以普通人的样子出现在父老乡亲们的面前,可见他是真的热爱着生他养他的这一方热土,和这一方百姓。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阎锡山是由内而外的接地气,俗话说“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阎锡山出人头地后,确实还乡了,然而他却没有穿着锦衣,而是一如往常,回乡探访。阎锡山可谓是民国时代的不倒翁,他主政山西几十年,虽然是一方军阀,但是对山西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今天,小史官不谈政治,只聊聊阎锡山的往事,谈谈他如何步行回村。

九牛拔一毛,低调回村。

阎锡山主政山西,自然有不少下面的官员为了巴结他,讨好他,而刻意布置,这不,有一天,已经是山西都督的阎锡山要回村探访,还没出发,就已经有很多下级官员为他铺好了排场,等到他还乡的时候,那肯定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光汽车就三四十辆,这在上世纪初可是大排场,就是现在有人衣锦还乡也很少有这种大排场,但是令那些官员惊诧的是,阎锡山九牛只拔一毛,他撤掉了所有的安排,只带了几个人,一辆车,就匆匆回村了,到了村头,他还不忘把汽车停在远处,然后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走进了村子。

回村之后,他一路和老人们打招呼,寒暄往事,十分的接地气,后来随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阎锡山说道,“孙先生(孙中山)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威严慑于父老乡亲”,可见阎锡山的质朴之心。

拿馍馍和大米饭招待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军阀依旧混战不休,蒋介石为了拉拢各方势力,于是亲自前往山西拜访阎锡山。但是阎锡山的父亲年老体衰,于是阎锡山命人把老父亲抬到了门口迎接蒋介石,蒋介石见状,恭恭敬敬的喊了一声老伯好!而对于如何招待蒋介石一行,阎锡山用的是馍馍和大米饭,后来陪同蒋介石散步,尴尬的是,在周围发现了民众挂的反蒋标语,于是阎锡山急匆匆地送蒋介石打道回府。

阎锡山虽然是大军阀,但是他并没有铺张浪费,反而十分节俭,他身边的人说他平时吃的甚至不如一个地主家庭,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是他对山西的建设毫不吝啬,该出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从他辖地发现反蒋标语也能够看出,他对民众的宽容。

民国时代的不倒翁,一心治理山西。

民国时期,除了中央政府,各地区的军阀如同走马换灯,像云南经历了蔡锷,唐继尧,龙云,广西经历了陆荣廷,李宗仁,山东有张宗昌和韩复渠,但是山西一直都是阎锡山,可谓是民国时代的不倒翁。

别的军阀都忙于剥削人民,发展军备,抢地盘,抢物资,而阎锡山却在默默地发展山西。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基本上人人都可以有学上,甚至小学还免费,对于工业,阎锡山更是不遗余力,他注重人才,培养人才,创立技术院校,一切为了山西的工业发展。经过他的治理,山西各项指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阎锡山的这种接地气风格离不开他的经历和思想。

阎锡山生于斯长于斯,虽然后来一度外出求学,但是他依旧心怀故土,身居高位仍旧热情待人,回归乡里仍旧步行进村。

阎锡山受孔孟思想熏陶,他认为如果自身道德有缺陷,就无法领导民众,他能在山西统治几十年是有道理的,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鼓励手下切实为民众做实事,所以他才得到山西父老乡亲的拥护。还有就是中庸之道,这是阎锡山一生恪守的,即便是一度给他带来污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拥护过袁世凯,投靠过蒋介石,甚至和日本人暧昧过,所以留下了随风倒的名声。

人无完人,客观的看待历史人物,阎锡山的功过小史官没有资格断言,不知道朋友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是酷爱历史的颍州小史官,喜欢文史野趣的朋友别忘记右上角关注哦!


颍州小史官




民国时期这么多军阀,但是能得到百姓拥护的军阀却少得可怜,阎锡山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可以想想,阎老西和冯西北同时在蒋冯阎战争中被老蒋打得满地找牙,为什么冯西北在此役中几乎彻底被踩在脚底翻不了身,可是阎老西却很快重回巅峰?阎锡山在中原战败后被迫通电辞职,为何仍然能够掌控山西的运营?已经拿到权的部属又为何老老实实将权交还给阎锡山?这事换成冯玉祥试试?甚至连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也不得不请阎锡山回山西收拾并主持局面。

阎锡山最为人称道的当属发展教育事业,他节俭,他吝啬,但是对于教育事业,他却是恨不得掏空口袋,甚至陶行知先生也不得不赞叹,真正做到义务教育的只有山西。

当然,让更让山西百姓念阎老西好的是他确实将山西经营得很好,百姓最在乎的是什么?是落到手里的好处,你能哄骗他们三四天,哄骗他们三四个月,你还能哄骗他们三四十年?在政治和经济民生方面,阎锡山确实做得很好,否则也不会硬生生将山西发展成“模范省”。



阎锡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便开始坐镇山西,直到1949年山西解放为止,作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高级军阀,为何衣锦回乡时却坚持弃车步行?

阎锡山生于1883年10月,1903年获得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这所学校确实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不少军事将领。1905年,阎锡山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也算是同盟会的元老了。1909年,阎锡山学成回国后即入山西地方新军任职,成为新军的领头人,这也说明阎锡山确实有本事,否则很难在这么短时间里让人服气。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湖北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10月29日阎锡山即在山西响应,发动“太原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阎锡山则被推选为山西都督。

从这时候开始,阎锡山已经当上了山西“家里有矿”的“煤老板”,自此主政山西38年,军政和经济牢牢掌控在手里,这个军阀他是当的相当成功。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有的情结,阎锡山也不例外,努力读书不正是为了出人头地?因此,当上山西“煤老板”以后的阎锡山也决定回家看看了。这事被他的手下知道了,兄弟们,咱们老板要回老家了,你们看怎么给他准备准备,总得摆出都督该有的威风呀!这帮人商量了好久,这个说要这样,那个说要那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都想在老板面前表现表现,要是表现好了“简在帝心”,那以后日子就好过了,结果就出现了要用浩浩荡荡的30多辆车送阎锡山回乡的计划,都够拉着1个营的兵上战场了。

阎锡山听完手下人的汇报笑了笑,然后否定了他们的计划,倒也没有批评他们的意思,毕竟巴结领导是正常的政治投机,他自己不也如此?然后,他坐上那辆普通的吉普车,带着两个副官,让司机开着车缓缓归乡。

等车开到村口的时候,阎锡山让司机停了车,然后将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军装脱了,换上曾经穿过的旧衣服,慢慢地向村子里走去,如同一个回家吃饭的普通老百姓。是的,这时的他不是山西“土皇帝”,他只是想回家看看亲人,好好陪父母吃顿饭而已。



当时的很多军阀上位后,便开始仗着自己的权势耀武扬威,威风八面,最后“称孤道寡”。想想也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总得显摆显摆,让人知道自己成功了。

阎锡山却不这么想,乡亲乡亲,他们是亲人,既然是亲人,自己又怎么能够在他们面前摆谱?他想要的是乡亲们真实的感情,他是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他不需要他们敬畏,更不需要畏,即使是敬他也不想要,如果村里的老人能叫他一声“万喜子”的话,他也许会更高兴。所以在回家路上,他跟这个招呼讲声,跟那个闲聊几句,谁也不知道“万喜子”竟然已经成了山西王。

阎锡山不好色,不好赌,不好酒,他吝啬也不是因为他是个贪婪的守财奴,他只是想将钱花在建设上,这是他心底所系之事,他想让山西变得更好。

诚然,他喜欢投机钻营,曾经更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差点给自己戴上了“汉奸”的帽子,但是他终究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所以到台湾后,知道自己肯定会受到老蒋的清算,于是干干脆脆地辞职,以此换来了善终。

这是他的“中的哲学”:

中在哪里?中就在事物之中。

如何识得这个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便是中。

如何掌握这个中?叩其两端,而用其中。

他当军阀,或者他“衣锦还乡”,皆是在践行他所奉行的“中的哲学”,做人做事不能太过分,更不能忘本。

阎锡山确实是个有情怀的军阀。


吾与吾国


阎锡山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虽然发达了,但他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知道无论混到什么程度,都是这个村的人儿,家乡父老永远是自己最亲的人。

东渡日本求学,学成回国革命

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定襄县河边镇),他少年辍学,跟着父亲学习经商放债,搞金融投机,但很不幸,他的金融才华不足以抵挡金融风险,父子俩遭遇一次投机惨败后,被迫逃亡太原躲债。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次惨痛的失败却彻底改变了阎锡山的命运。

1902年,在太原打工的阎锡山重拾书本,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又被公费保送到日本留学,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接受民主革命思潮,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闹革命。

1909年,26岁的阎锡山学成回国,加入新军,他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在山西新军中秘密从事革命宣传,争取更多革命力量的支持,以便待司机成熟,发动革命。

参加辛亥革命,成为山西都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蜂起呼应。10月28日,阎锡山等联新军中的革命志士,毅然发动起义,并于次日攻占太原,杀死山西巡抚,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山西的统治,这是阎锡山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02年读书,到1911年成为山西都督,阎锡山的咸鱼翻身只用了9年。

从此以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北洋军阀当权,以及军阀混战、两次北伐、国民政府统一和日本入侵,阎锡山在山西的地位都牢不可破,他对山西统治长达38年之久。

不到10年,从一个打工仔,成为山西最高长官,阎锡山的成功堪称屌丝逆袭,励志典型。

衣锦还乡风光,村口下车步行

中国历来讲究衣锦还乡。《史记·项羽本纪传》记载,西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可王天下,但目光短浅的项羽因思念江东故乡,急于东归。不过,与其说他思念故乡和家乡父老,不如说他想要衣锦还乡,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

这便是成语“衣锦还乡”的来源,说白了就是虚荣心。古往今来,中国所有的成功人士几乎都逃不过这一点,无非是成就大小不同,虚荣心轻重不同而已。

1911年临近春节时,阎锡山在外闯荡数年未归,突然有了回老家探望父母相亲的想法。

领导一句话,下属跑断腿。手下一听,这是阎老大功成名就,准备衣锦还乡了,于是赶紧跑上下跑下,好一番忙活,回头禀报阎锡山:

报告都督!公车安排好了,节日礼品装了30大车,侍从配了100多个,就等您一声令下,咱这就军车开道,锣鼓喧天,一路拉风,衣锦还乡了!

阎锡山看了看,大笔一挥,只要1辆吉普车,2个侍从官,还有1个司机,就颠颠回家了。

一路之上,阎锡山轻车简从,没有通知沿途各级官府,悄悄回到了五台县河边村。

车开到村头时,阎锡山突然让司机停了下来,他换上自己老祖母亲手给他做的粗布衣服,然后让司机把车停在村头,自己一个人步行走进入村里,回到了自己家中。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作秀。但实际情况是,自从1911年开始,阎锡山每次回老家,都是1车、3人、几个简单礼盒,每次都把车停在村头,步行回到家中。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回家规矩,从1911年到1949年,阎锡山一共坚持了38年。

遗憾的是,1949年,阎锡山选择离开山西,追随蒋介石去到台湾。离开山西这个生他养他的一方热土,阎锡山的晚年生活并不幸福,他一直希望返回祖国和故乡,但始终未能成行。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葬于七星区阳明山。

阎锡山在山西生活了大半辈子,最终却客死他乡,不得不说这是命运的捉弄。只是阎锡山不知道的是,他在山西的故居被人民保护的很好,一直等待着他归来,这应该让他颇感欣慰吧!

从政治上来讲,阎锡山是地方军阀,是盘踞山西数十年的土皇帝,他两面三刀,跟谁都是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阎锡山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生在山西,长在山西,一辈子很少出山西。

山西是他的根,是他的脉,是他的生命所在,所以阎锡山始终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山西的父老乡亲。这便是他每次回村必定下车,步行回家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永远是河边村的普通孩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阎锡山1905年在日本学习军事时,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在和孙中山交谈中,他极力赞成“南响北应”的战略,也就是说中国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阎锡山须在晋省遥应”。

1910年,阎锡山在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正式掌握了新军的领导权。

1911年10月28日,阎锡山决定次日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被社会各界推举为都督。

为了打击清政府军队的反扑,扩大革命成果,阎锡山领兵出省作战,北上绥远,攻下包头,杀向呼和浩特。

1912年4月,南北议和,中华民国建立后,阎锡山才回到太原,以都督的身份开始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从1911年开始,每年春节前阎锡山都会回五台县河边村,看望父母陪他们一起过年。

因为这是第一次,阎锡山身边的幕僚们认为应该隆重一点,所以经过准备,理出一个清单给他看。看完他笑了,车30多辆,随行的文武官员几十个,保卫军队一百多人,礼品物件都能装好多车。


阎锡山把上边的东西全部划掉,重新写:一辆陈旧的美式吉普和两名年轻单身的军官和一名司机,外加几身换新衣服。

到了回家的那天,当车开到河边村时,阎锡山就把家人给他做的衣服换上,然后下车,走回家中。

路上碰到不少乡亲,一边走,一边打招呼聊天,短短的几百米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

在家中陪同家人吃过饭,看望一些关键的直属亲戚,最后到祠堂去拜祭一下祖先,就悄悄的回城去了。



这一个习惯就坚持了38年,直到1949年,国民党战败,阎锡山去了台湾才停止。

有不少人问阎锡山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孙先生(孙中山)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阎锡山的意思就是说:孙中山先生一直教导我们说,老百姓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当官的不过是仆人罢了。明白了这一点,我怎么可以领那么多人回家来吓唬家乡父老呢?如果我能做到忠孝谦让,对三晋百姓有功德,那我就少犯不少过错了。



后来阎锡山又补充说,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做人不能忘本,得志不能猖狂。父老乡亲是看着我长大的,在他们面前摆谱不是让他们笑话我吗?

1960年,阎锡山在台湾去世,他的墓碑上写着:发于仁,归于中。以仁义立本,以中庸处世,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新知传习阁


民国时期,全国陷入混乱。但是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就是军阀阎锡山所占据的山西。山西在他的治理下可谓是百姓安康,甚至连上学都不要钱。周边很多省份难民纷纷逃往山西,希望在这里寻求避难。



阎锡山出生在山西五台,故乡情怀特别严重。即使工作再繁忙,平时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家看看。当他坐上山西第一把交椅时,就提出回家祭祖的想法。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这是衣锦还乡之举,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部下为了迎合他的意愿,先是大操大办十几个车队送行。但是他拒绝了属下的好意,只是带了几个随从,开着平时的车就回家了。


当汽车到达村头时,更是停下车步行。遇到昔日长辈,按照当地礼节问好。丝毫没有显山露水,在老家祭祖完毕就匆匆离开,周围人也不知道他这几年究竟干了什么。

在这之后的很多年里面,阎锡山每次回到老家。从来都是收起在外面的架子,本本分分的做一名山西五台“普通人”。后来很多人问他为何如此行径?

他的回答很令人动容,自己老家孕育了他。就算在外面过得再风光,回到老家在老人面前还是一个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我是在乡亲父老眼皮子下长大,怎么会在他们面前炫耀?


而阎锡山并没有只是说说而已,他先是在山西普及义务教育,又建设起诸如太原兵工厂在内的工业体系。改善了山西的交通情况,在农村地区推行六政三事。抗日战争时期,更是积极投入到抗战中。是所有军阀当中,口碑比较好的一位。


史之策


如今是一个大佬备受追捧的时代。如此一来,大佬们就获得了一个用各自腔调来彰显成功的舞台。表面上看,大佬们低调的不行,实质上却是各领风骚的另一种装逼。

这种各领风骚的低调装逼其实是另一种衣锦还乡,另一种自鸣得意的炫耀。

看透了,他们的低调就是他们的浮躁!

在这种浮躁心态下,虽不能说他们讲的不忘初心,不忘本就是假的,但落到关键处至少可以说他们并不纯粹,并没有真正的大家风范。

那什么是纯粹的、真正的不忘初心,不忘本?

这个问题提到的阎锡山就是标准答案。

1912年春节前,刚坐上山西头把交椅的阎锡山决定回老家五台县河边村祭祖。无疑,这是进取好男儿人生最得意的时刻——享拥功成名就,可以衣锦还乡。

说到衣锦还乡,千年前的楚霸王项羽算是此种心态的鼻祖。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部下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却有着强烈的乡土虚荣心,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此话一出,衣锦还乡也就成了“功成名就”时中国人的一个共同心声。

当然,咱们不能说这种心理不对不好,但在真有风云境界的大人物眼中,衣锦还乡实在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

说到底,衣锦还乡不是炫,就是装。它能满足人的虚荣心,却也能让人变得狭隘甚至可笑。

在真正的大人物那里,“功成名就”带来的最大荣耀不是富贵权势,而是有机会去做一个真正“温良恭谦让”的中国人。

比起贫贱时,富贵下的“温良恭谦让”才是中国人的大境界和大美德。

大家始终在谈初心,谈不忘本,但很少有人具体谈初心究竟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温良恭谦让”就是每个中国人的初心,每个中国人的根本。

说回阎锡山回老家这事,拒绝衣锦还乡的排场,只一辆老吉普代步,这是一种谦;到了村头下车步行归家,这是一种恭敬;其实还应该看看阎锡山回家后的情景,就像他自己说的,不管在外什么样,回到家就是家乡的娃,就该是家乡娃的样,真正温良的中国人什么样,就是这样。

再说一个让字,不用任何想像力几乎就能还原阎锡山回家后的场景,一定是众人捧着他,他也捧着众人,而这就是让。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用“温良恭谦让”这种方式回家的大人物,一定是只报恩不报怨的人。

山西的阎锡山是这样,东北的张作霖也是这样。

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也只有在面对家乡人始终能“温良恭谦让”的大人物,才会用接地气的方式去爱一方土地,一方人民。

东北的张作霖是这样,山西的阎锡山也是这样。

抛开阶级立场、历史是非,关于阎锡山治理山西的美谈其实不少,在此就不细说了,只说一点,早十来年,山西七八十的大爷老太太多数都是认字识理的,单这一点就是其他省份难比的。

最后,借这个问答给大家伙推荐两句阎锡山的箴言——

仁不节则驰,义不节则刻,礼不节则繁,智不节则乱,节其要哉。

智以知止,仁以知足,义以知进,勇以知退,由此四德,可以自处。

这样的人生箴言难道不是“温良恭谦让”下的智思?


黑句本


衣锦还乡,古人所尚。

中国人的故乡情结从古至今都不曾变化,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自然不例外。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人士,出生于1883年,1902年开始在武学堂学习军事,之后去日本留学时接触到了革命,1905年认识孙中山并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911年,山西同盟会为了响应辛亥革命,爆发了太原起义。起义军攻入太原,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并成立了军政府,阎锡山被推选为山西都督,掌握山西的军政大权。阎锡山从此之后就长期主政山西,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阎锡山主政期间,保境安民,深受山西人民爱戴,山西人都叫他“山西王”。

1912年春节之前,阎锡山决定回老家五台县河边村祭祖。部下们满以为阎锡山是要搞个衣锦还乡,特意为他准备了几大卡车的礼品,可是阎锡山上路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只带了几个随从和一辆代步的老式美国吉普车。

阎锡山坐着吉普来到河边村,到了村头,他就让司机停下了车。阎锡山走下车去,把自己的外祖母给他做的衣服穿上后,带着随从步行进入村庄,一路上还和父老乡亲们问好,攀谈,询问大家的生活状况。本来阎锡山走到自己的老宅是需要十几分钟,可是因为跟乡亲们热乎,这段路愣是走了一个多小时。

阎锡山祭祖之后便悄然离去。在那之后,阎锡山每次回来都是如此轻装简从,不炫耀,不惊动地方,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多年之后,一个长期跟随阎锡山的随从问阎锡山为何如此,阎锡山回答说:

孙先生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此话听完让人动容,身为一省之长官,能做到谦恭不忘本,不可不谓忠孝之人啊。阎锡山主政山西,不为名不为利,凡事以民生为根本,修建铁路,学校,大力发展工业,使山西成为当时中国较为繁荣富裕的省份,真是大功一件。


1930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了阎锡山的头像,时代周刊评价阎锡山为和平军阀,这还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围炉煮酒话春秋




福垊先上答案:窃以为因为孔孟、留洋、郭子仪、后路还有父老乡亲!

沐猴而冠的项羽把西楚王国的国都定在老家。仗义痞气的刘邦想把汉皇朝的首都定在老家。他俩都没成功,但晋(山西)王阎锡山实现了还很成功!



从没那个军阀像他一样控制家乡四十来年(1911年10月29日-1949年4月24日)。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是每个人的梦想,但阎锡山的方式不太一样。每次回故乡都是轻车简从,从不叨扰地方,一入街巷晋王变晋民,全然没有架子。见到父老乡亲,都嘘寒问暖,亲切问好。那么他到村头就步行的详细原因是什么呢?


阎锡山故居

第一、受教育有关。



阎锡山少时读孔孟,长大又赴日上军校。他这个武夫可以用儒将来形容,他最推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他一直紧跟北洋的,加上日本重礼仪,也决定他对任何人都不会过于偏激,总能做到凡事留一线,以后好相见。对于自己的父老乡亲,就更善待了。

第二、留后路有关。



①那时各种新旧军阀,争来斗去,朝不保夕。稍不小心,今天你是晋(山西)王明天你就可能是晋奴,甚至家破人亡。典型的如齐(山东)王张宗昌,这个三不知(钱、兵、女人数量)的混世魔王,出尽风头,成为人见人恨的笑柄。被人刺杀后,还暴尸一天,乡亲拍手称快!



②再加上唐朝山西有个汾阳王郭子仪的榜样。他能做到开门让大家看见他像奴仆一样给妻女梳妆,他能做到父亲的坟墓被挖而能对皇帝流泪自疚。所以他再造唐朝功盖天下上不疑,统帅三军权倾天下朝不忌,穷奢极欲而人不非。终成七朝元老!人生大赢家!

第三、乡土情有关



家乡养育了他,他不忘本,他励精图治,只为回报乡亲。但并没有像网上传说的一直都是人人都有饭吃,娃娃都有学上。在灾荒时,他也做不到这点。但他一直在努力!

福垊以为在地方建设上,他与粤(广东)王陈炯明齐名,可称之为南陈北阎。陈炯明提的是联省自治,他提的服从center命令,保卫地方治安,与邻睦好。“上奉天子,保境安民”是五代南楚马殷的主张,被他承袭。

①他比陈炯明更会建设。他主政山西期间,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创办技校,提升技术,实行包工制。

②多次拒战,为民谋利。培养民德、提升民智、让民获利。豫、鲁、冀、秦等地灾民、人才大量涌入。人口红利更促进山西发展,被评为模范省。

③兴办产业,发行债券。大力发展水利、蚕桑、造林、棉麻、畜牧。发行各种债券,促进金融繁荣。为父老乡亲的福祉而努力,故而深受晋民爱戴。这也为他学田横五百士造出的太原五百完人提供了土壤,其实自杀的有40来人。



最后简述下其生平。阎锡山生于清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九月初八周一,卒于一九六零年四月廿八周一,天秤座,山西布政使司代州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人。阎锡山故居也叫河边民俗博物馆。


福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无论再嚣张的人,回到家乡都是很低调的。

我们看看蒋介石。

蒋介石老家在奉化溪口镇。他成为国家领袖以后,曾考虑扩建一些故居。

他的故居门口是一个卖千层饼的店,小贩是蒋家多年的邻居。

蒋介石曾经派蒋经国去和这家人谈,能否将小店卖给蒋家,这样才能扩建。

谁知道,这家小贩回答:他现在当皇帝了,了不起啦!他看上我的房子,叫他自己来讲好了。

无奈之下,蒋经国只能告诉老蒋,这家人不愿意卖。

按照大家的想法,蒋介石万人之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袖斯大林也要让他三分,区区一个小贩敢找麻烦?

谁知道,蒋介石却说:人家不肯搬,不要强迫。

后蒋介石回老家小住,刚出门就遇到这家小贩。小贩很不客气的拦住他,喊老蒋的小名说:你要我房子?现在你做‘皇帝’了,我哪里敢不让呢?只好让你。

蒋介石尴尬的回答: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说,我怎么会要你房子?呵呵!我们还做邻居好了。

于是,今天大家去溪口镇旅游,就会发现蒋介石的这个祖居并不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院子,在院子正面的东角有个千层饼铺

至于毛泽东,也是如此。

毛泽东在建国以后几乎没有回过老家。难得回去几次,都客客气气的请村里的长者和党员们吃饭,从不摆架子。这些长者也敢在毛泽东面前说话,有些人还抱怨当时的一些政策。毛泽东总是耐心的听。

为什么这些领袖在自己老家,却如此老实?

这是中国传统乡绅文化决定的。

在以前的中国农村,所谓皇权不下县,地方实际是有名望的乡绅、族长在管理。

这些族长并不是仅仅要有钱有地位,更要有名望。

所谓有名望,就是要讲道理,不能蛮横,更不能欺压良善。如果你在老家口碑不好,就算再有钱再有地位,乡亲们也瞧不起你。

你这一代可能嚣张,别人不敢说什么。但你的子孙将来可就难过了。

所以,民国几乎所有的军阀和高级官员,回到老家都是老老实实的,从不敢惹事,更不敢仗势欺人。

不然,恐怕他们儿子都娶不上像样的媳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