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衣錦還鄉卻沒有大張旗鼓,爲何走到村頭就下車步行?

Power_G


提起閻錫山,人們總是想起他是軍閥,曾經對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但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軍閥,不同於那些囂張跋扈的軍閥,比如在衣錦還鄉之時,他沒有大張旗鼓的回鄉炫耀,而是車子開到村頭,從車上下來步行回到村裡訪親探友。

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歷和想法促使他有了這樣的舉動?下面有書君就從閻錫山回鄉如何輕車簡從開始,一步步為大家揭示其中的奧秘。

一、本是榮歸故里,卻為何隱瞞身份低調行事?

衣錦還鄉源自項羽所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這是人成功之後的一種炫耀心理,也是人之常情。然而閻錫山做為一方霸主,回鄉探望父老鄉親不僅不著錦衣,還輕車簡從。

1. 輕車簡從回鄉探親

故事還要從1911年的春節前夕說起,功成名就的閻錫山忽然有回老家看看的念頭,這可忙壞了手下人。數量龐大的車隊,上百名隨行人員,幾十車的各色禮物,凡是能想到的,可以用來顯擺的,只多不少的都置辦齊全了。

誰知閻錫山得知後沒有欣然接受,而是一聲令下:全部從簡!最終他帶著三個人,開了輛普普通通吉普車,拿了些簡簡單單的禮品,一路悄無聲息的回鄉去了,沿途沒有通知任何當地官員前來迎接。

當車子開到家鄉河邊村村口時,他特意換上母親親手為他縫製的粗布衣衫,讓隨行的人在村口等著,自己獨自一人提著普通的禮物步行進村。

步行走進村子後,閻錫山也不是有選擇的去探望,而是像普通人回家鄉一樣,沿途遇到鄉親們都是停下來嘮嘮家常。短短的一條鄉間小路,就這樣走了兩三個小時才到頭,可見他不是在做秀敷衍老鄉們,而是真心實意的來看望大家。

不僅這一次是這樣,以後的三十七年間,他每次回老家探望鄉親們都是這樣,一輛車三個隨從和幾樣禮物,從來沒有在家鄉人面前擺過自己做大官的譜。

2. 原來是不忍以高官身份破壞自己眷戀的鄉土親情

面對眾人的疑問閻錫山是這樣回答的:“孫中山先生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謙恭,有德於百姓,則伯川可少過矣。”

這段話是說:孫中山先生時常教導眾人“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我們是百姓的僕人”,那麼我怎麼能耀武揚威的出現在鄉親們面前,用官老爺的威嚴震懾於他們呢?若我能堅持忠孝謙和,多做對百姓有益的事情,如此我便少了許多罪過。

一個隻手遮天的軍閥霸主,能有這樣的胸襟和覺悟,也是難能可貴的。而閻錫山的體恤民情和低調行事不是心血來潮的,從他開始發奮讀書到發跡成功,從文化修養到地方治理,他骨子裡親民的情愫是一點一滴積累形成的。

二、從屌絲到一方霸主的逆襲

1. 日本求學,歸來投身革命

1883年10月8日,閻錫山在山西五臺縣河邊村出生,即今天的山西省定襄縣河邊鎮,年少輟學和父親經商,失敗後到太原躲債。

閻錫山在太原打工期間重新開始學習,1902年考上山西武備學堂,並獲得日本留學的公費保送名額。在日本他一鼓作氣考入陸軍士官學校,同時加入中國同盟會,受民主革命新思想的薰陶,決心追隨孫中山先生起義鬧革命。

1909年閻錫山26歲,血氣方剛的他學成歸國後加入新軍,在山西做著革命的地下宣傳工作,為以後發動革命積攢新生力量。

2. 辛亥革命一戰後官至山西都督

1911年10月28日,閻錫山等革命志士跟隨辛亥革命的號角在山西起義,次日便攻佔太原,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統治,同時成立軍政府,而閻錫山被推選為山西都督。

從東渡日本求學,到實際掌控山西軍政大權,閻錫山僅用了九年時間,便完成了人生的逆襲,開始了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在他的治下,當時的山西可謂是一方樂土。

三、為山西的發展所做出的變革和貢獻

閻錫山在山西統治期間,沒有像其他軍閥那樣橫徵暴斂荒唐度日,而是始終把民生放在首位,做了許多有利於百姓生計和地方發展的益事。

在山西全省普及四年義務教育;選派遊戲人才出國深造,並聘請國外技術人才在山西授課;廣修鐵路改善山西的交通狀況;興修水利大力發展經濟;建立山西的工業體系,比如著名的太原兵工廠;在農村大力推行六政三事政策,使工業發展和農業生產兩不誤。

在閻錫山的治理下,山西一度成為模範發達省份,連外國人都廣為稱讚。到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更是積極抗戰,通過太原和忻口會戰給予了日寇有力打擊,在抗日戰爭的勝利上功不可沒。

四、學貫中西,軍閥中少有的文化人

閻錫山首先推崇的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庸思想。他主張無論是思想認識還是實際行動,都要不偏不倚持中守成,這一點和清末名臣曾國藩不謀而合。

同時他學貫中西,在哲學造詣方面既研究孟子,也探究蘇格拉底的思想學說,還和文學泰斗泰戈爾談論人類發展和宇宙真理,並向詳細介紹中國的中庸思想,令泰戈爾對他大加讚賞。

閻錫山是個有胸襟和眼界的人,從其文化修養的關注點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為百姓謀求出路。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和文化素養,他能夠幾十年如一的低調回鄉探親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1949年閻錫山隨著蔣介石逃往臺灣,他曾多次夢迴山西大地,最終於1960年在臺北病逝,終是滿腔的故鄉情換做客死他鄉。

閻錫山是名副其實的山西王,在那個軍閥割據兵荒馬亂的歲月裡,在其他軍閥都極盡奢靡的風氣裡,他38年始終不改初衷,以普通人的樣子出現在父老鄉親們的面前,可見他是真的熱愛著生他養他的這一方熱土,和這一方百姓。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閻錫山是由內而外的接地氣,俗話說“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閻錫山出人頭地後,確實還鄉了,然而他卻沒有穿著錦衣,而是一如往常,回鄉探訪。閻錫山可謂是民國時代的不倒翁,他主政山西幾十年,雖然是一方軍閥,但是對山西的發展做了很多貢獻,今天,小史官不談政治,只聊聊閻錫山的往事,談談他如何步行回村。

九牛拔一毛,低調回村。

閻錫山主政山西,自然有不少下面的官員為了巴結他,討好他,而刻意佈置,這不,有一天,已經是山西都督的閻錫山要回村探訪,還沒出發,就已經有很多下級官員為他鋪好了排場,等到他還鄉的時候,那肯定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光汽車就三四十輛,這在上世紀初可是大排場,就是現在有人衣錦還鄉也很少有這種大排場,但是令那些官員驚詫的是,閻錫山九牛隻拔一毛,他撤掉了所有的安排,只帶了幾個人,一輛車,就匆匆回村了,到了村頭,他還不忘把汽車停在遠處,然後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走進了村子。

回村之後,他一路和老人們打招呼,寒暄往事,十分的接地氣,後來隨從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閻錫山說道,“孫先生(孫中山)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威嚴懾於父老鄉親”,可見閻錫山的質樸之心。

拿饃饃和大米飯招待蔣介石。

九一八事變之後,國內軍閥依舊混戰不休,蔣介石為了拉攏各方勢力,於是親自前往山西拜訪閻錫山。但是閻錫山的父親年老體衰,於是閻錫山命人把老父親抬到了門口迎接蔣介石,蔣介石見狀,恭恭敬敬的喊了一聲老伯好!而對於如何招待蔣介石一行,閻錫山用的是饃饃和大米飯,後來陪同蔣介石散步,尷尬的是,在周圍發現了民眾掛的反蔣標語,於是閻錫山急匆匆地送蔣介石打道回府。

閻錫山雖然是大軍閥,但是他並沒有鋪張浪費,反而十分節儉,他身邊的人說他平時吃的甚至不如一個地主家庭,雖然自己生活節儉,但是他對山西的建設毫不吝嗇,該出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而從他轄地發現反蔣標語也能夠看出,他對民眾的寬容。

民國時代的不倒翁,一心治理山西。

民國時期,除了中央政府,各地區的軍閥如同走馬換燈,像雲南經歷了蔡鍔,唐繼堯,龍雲,廣西經歷了陸榮廷,李宗仁,山東有張宗昌和韓復渠,但是山西一直都是閻錫山,可謂是民國時代的不倒翁。

別的軍閥都忙於剝削人民,發展軍備,搶地盤,搶物資,而閻錫山卻在默默地發展山西。閻錫山治理下的山西,基本上人人都可以有學上,甚至小學還免費,對於工業,閻錫山更是不遺餘力,他注重人才,培養人才,創立技術院校,一切為了山西的工業發展。經過他的治理,山西各項指標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閻錫山的這種接地氣風格離不開他的經歷和思想。

閻錫山生於斯長於斯,雖然後來一度外出求學,但是他依舊心懷故土,身居高位仍舊熱情待人,迴歸鄉里仍舊步行進村。

閻錫山受孔孟思想薰陶,他認為如果自身道德有缺陷,就無法領導民眾,他能在山西統治幾十年是有道理的,把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鼓勵手下切實為民眾做實事,所以他才得到山西父老鄉親的擁護。還有就是中庸之道,這是閻錫山一生恪守的,即便是一度給他帶來汙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擁護過袁世凱,投靠過蔣介石,甚至和日本人曖昧過,所以留下了隨風倒的名聲。

人無完人,客觀的看待歷史人物,閻錫山的功過小史官沒有資格斷言,不知道朋友們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我是酷愛歷史的潁州小史官,喜歡文史野趣的朋友別忘記右上角關注哦!


潁州小史官




民國時期這麼多軍閥,但是能得到百姓擁護的軍閥卻少得可憐,閻錫山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們可以想想,閻老西和馮西北同時在蔣馮閻戰爭中被老蔣打得滿地找牙,為什麼馮西北在此役中幾乎徹底被踩在腳底翻不了身,可是閻老西卻很快重回巔峰?閻錫山在中原戰敗後被迫通電辭職,為何仍然能夠掌控山西的運營?已經拿到權的部屬又為何老老實實將權交還給閻錫山?這事換成馮玉祥試試?甚至連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也不得不請閻錫山回山西收拾並主持局面。

閻錫山最為人稱道的當屬發展教育事業,他節儉,他吝嗇,但是對於教育事業,他卻是恨不得掏空口袋,甚至陶行知先生也不得不讚嘆,真正做到義務教育的只有山西。

當然,讓更讓山西百姓念閻老西好的是他確實將山西經營得很好,百姓最在乎的是什麼?是落到手裡的好處,你能哄騙他們三四天,哄騙他們三四個月,你還能哄騙他們三四十年?在政治和經濟民生方面,閻錫山確實做得很好,否則也不會硬生生將山西發展成“模範省”。



閻錫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便開始坐鎮山西,直到1949年山西解放為止,作為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高級軍閥,為何衣錦回鄉時卻堅持棄車步行?

閻錫山生於1883年10月,1903年獲得官費留學資格,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這所學校確實為當時的中國培養了不少軍事將領。1905年,閻錫山在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也算是同盟會的元老了。1909年,閻錫山學成回國後即入山西地方新軍任職,成為新軍的領頭人,這也說明閻錫山確實有本事,否則很難在這麼短時間裡讓人服氣。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在湖北打響了“武昌起義”的槍聲,10月29日閻錫山即在山西響應,發動“太原起義”,成立山西軍政府,閻錫山則被推選為山西都督。

從這時候開始,閻錫山已經當上了山西“家裡有礦”的“煤老闆”,自此主政山西38年,軍政和經濟牢牢掌控在手裡,這個軍閥他是當的相當成功。



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光耀門楣,這應該是每個中國人都會有的情結,閻錫山也不例外,努力讀書不正是為了出人頭地?因此,當上山西“煤老闆”以後的閻錫山也決定回家看看了。這事被他的手下知道了,兄弟們,咱們老闆要回老家了,你們看怎麼給他準備準備,總得擺出都督該有的威風呀!這幫人商量了好久,這個說要這樣,那個說要那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都想在老闆面前表現表現,要是表現好了“簡在帝心”,那以後日子就好過了,結果就出現了要用浩浩蕩蕩的30多輛車送閻錫山回鄉的計劃,都夠拉著1個營的兵上戰場了。

閻錫山聽完手下人的彙報笑了笑,然後否定了他們的計劃,倒也沒有批評他們的意思,畢竟巴結領導是正常的政治投機,他自己不也如此?然後,他坐上那輛普通的吉普車,帶著兩個副官,讓司機開著車緩緩歸鄉。

等車開到村口的時候,閻錫山讓司機停了車,然後將象徵著身份和地位的軍裝脫了,換上曾經穿過的舊衣服,慢慢地向村子裡走去,如同一個回家吃飯的普通老百姓。是的,這時的他不是山西“土皇帝”,他只是想回家看看親人,好好陪父母吃頓飯而已。



當時的很多軍閥上位後,便開始仗著自己的權勢耀武揚威,威風八面,最後“稱孤道寡”。想想也是,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總得顯擺顯擺,讓人知道自己成功了。

閻錫山卻不這麼想,鄉親鄉親,他們是親人,既然是親人,自己又怎麼能夠在他們面前擺譜?他想要的是鄉親們真實的感情,他是這裡走出去的孩子,他不需要他們敬畏,更不需要畏,即使是敬他也不想要,如果村裡的老人能叫他一聲“萬喜子”的話,他也許會更高興。所以在回家路上,他跟這個招呼講聲,跟那個閒聊幾句,誰也不知道“萬喜子”竟然已經成了山西王。

閻錫山不好色,不好賭,不好酒,他吝嗇也不是因為他是個貪婪的守財奴,他只是想將錢花在建設上,這是他心底所繫之事,他想讓山西變得更好。

誠然,他喜歡投機鑽營,曾經更是“在三顆雞蛋上跳舞”,差點給自己戴上了“漢奸”的帽子,但是他終究守住了自己的底線。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知,所以到臺灣後,知道自己肯定會受到老蔣的清算,於是乾乾脆脆地辭職,以此換來了善終。

這是他的“中的哲學”:

中在哪裡?中就在事物之中。

如何識得這個中?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便是中。

如何掌握這個中?叩其兩端,而用其中。

他當軍閥,或者他“衣錦還鄉”,皆是在踐行他所奉行的“中的哲學”,做人做事不能太過分,更不能忘本。

閻錫山確實是個有情懷的軍閥。


吾與吾國


閻錫山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他雖然發達了,但他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知道無論混到什麼程度,都是這個村的人兒,家鄉父老永遠是自己最親的人。

東渡日本求學,學成回國革命

1883年10月8日,閻錫山出生于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今山西定襄縣河邊鎮),他少年輟學,跟著父親學習經商放債,搞金融投機,但很不幸,他的金融才華不足以抵擋金融風險,父子倆遭遇一次投機慘敗後,被迫逃亡太原躲債。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次慘痛的失敗卻徹底改變了閻錫山的命運。

1902年,在太原打工的閻錫山重拾書本,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又被公費保送到日本留學,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並接受民主革命思潮,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鬧革命。

1909年,26歲的閻錫山學成回國,加入新軍,他承擔著一個重要的使命——在山西新軍中秘密從事革命宣傳,爭取更多革命力量的支持,以便待司機成熟,發動革命。

參加辛亥革命,成為山西都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地蜂起呼應。10月28日,閻錫山等聯新軍中的革命志士,毅然發動起義,並於次日攻佔太原,殺死山西巡撫,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山西都督。

參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山西的統治,這是閻錫山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1902年讀書,到1911年成為山西都督,閻錫山的鹹魚翻身只用了9年。

從此以後,無論是袁世凱稱帝,還是北洋軍閥當權,以及軍閥混戰、兩次北伐、國民政府統一和日本入侵,閻錫山在山西的地位都牢不可破,他對山西統治長達38年之久。

不到10年,從一個打工仔,成為山西最高長官,閻錫山的成功堪稱屌絲逆襲,勵志典型。

衣錦還鄉風光,村口下車步行

中國曆來講究衣錦還鄉。《史記·項羽本紀傳》記載,西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可王天下,但目光短淺的項羽因思念江東故鄉,急於東歸。不過,與其說他思念故鄉和家鄉父老,不如說他想要衣錦還鄉,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

這便是成語“衣錦還鄉”的來源,說白了就是虛榮心。古往今來,中國所有的成功人士幾乎都逃不過這一點,無非是成就大小不同,虛榮心輕重不同而已。

1911年臨近春節時,閻錫山在外闖蕩數年未歸,突然有了回老家探望父母相親的想法。

領導一句話,下屬跑斷腿。手下一聽,這是閻老大功成名就,準備衣錦還鄉了,於是趕緊跑上下跑下,好一番忙活,回頭稟報閻錫山:

報告都督!公車安排好了,節日禮品裝了30大車,侍從配了100多個,就等您一聲令下,咱這就軍車開道,鑼鼓喧天,一路拉風,衣錦還鄉了!

閻錫山看了看,大筆一揮,只要1輛吉普車,2個侍從官,還有1個司機,就顛顛回家了。

一路之上,閻錫山輕車簡從,沒有通知沿途各級官府,悄悄回到了五臺縣河邊村。

車開到村頭時,閻錫山突然讓司機停了下來,他換上自己老祖母親手給他做的粗布衣服,然後讓司機把車停在村頭,自己一個人步行走進入村裡,回到了自己家中。

有人可能認為這是作秀。但實際情況是,自從1911年開始,閻錫山每次回老家,都是1車、3人、幾個簡單禮盒,每次都把車停在村頭,步行回到家中。這樣一條不成文的回家規矩,從1911年到1949年,閻錫山一共堅持了38年。

遺憾的是,1949年,閻錫山選擇離開山西,追隨蔣介石去到臺灣。離開山西這個生他養他的一方熱土,閻錫山的晚年生活並不幸福,他一直希望返回祖國和故鄉,但始終未能成行。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閻錫山在山西生活了大半輩子,最終卻客死他鄉,不得不說這是命運的捉弄。只是閻錫山不知道的是,他在山西的故居被人民保護的很好,一直等待著他歸來,這應該讓他頗感欣慰吧!

從政治上來講,閻錫山是地方軍閥,是盤踞山西數十年的土皇帝,他兩面三刀,跟誰都是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閻錫山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他生在山西,長在山西,一輩子很少出山西。

山西是他的根,是他的脈,是他的生命所在,所以閻錫山始終熱愛這片土地,熱愛山西的父老鄉親。這便是他每次回村必定下車,步行回家的原因所在,因為他永遠是河邊村的普通孩子。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閻錫山1905年在日本學習軍事時,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在和孫中山交談中,他極力贊成“南響北應”的戰略,也就是說中國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閻錫山須在晉省遙應”。

1910年,閻錫山在升任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相當於上校團長),正式掌握了新軍的領導權。

1911年10月28日,閻錫山決定次日發動起義,起義成功後,被社會各界推舉為都督。

為了打擊清政府軍隊的反撲,擴大革命成果,閻錫山領兵出省作戰,北上綏遠,攻下包頭,殺向呼和浩特。

1912年4月,南北議和,中華民國建立後,閻錫山才回到太原,以都督的身份開始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



從1911年開始,每年春節前閻錫山都會回五臺縣河邊村,看望父母陪他們一起過年。

因為這是第一次,閻錫山身邊的幕僚們認為應該隆重一點,所以經過準備,理出一個清單給他看。看完他笑了,車30多輛,隨行的文武官員幾十個,保衛軍隊一百多人,禮品物件都能裝好多車。


閻錫山把上邊的東西全部劃掉,重新寫:一輛陳舊的美式吉普和兩名年輕單身的軍官和一名司機,外加幾身換新衣服。

到了回家的那天,當車開到河邊村時,閻錫山就把家人給他做的衣服換上,然後下車,走回家中。

路上碰到不少鄉親,一邊走,一邊打招呼聊天,短短的幾百米竟然走了一個多小時。

在家中陪同家人吃過飯,看望一些關鍵的直屬親戚,最後到祠堂去拜祭一下祖先,就悄悄的回城去了。



這一個習慣就堅持了38年,直到1949年,國民黨戰敗,閻錫山去了臺灣才停止。

有不少人問閻錫山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孫先生(孫中山)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謙恭,有德於百姓,則伯川可少過矣!”。

閻錫山的意思就是說:孫中山先生一直教導我們說,老百姓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當官的不過是僕人罷了。明白了這一點,我怎麼可以領那麼多人回家來嚇唬家鄉父老呢?如果我能做到忠孝謙讓,對三晉百姓有功德,那我就少犯不少過錯了。



後來閻錫山又補充說,故鄉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做人不能忘本,得志不能猖狂。父老鄉親是看著我長大的,在他們面前擺譜不是讓他們笑話我嗎?

1960年,閻錫山在臺灣去世,他的墓碑上寫著:發於仁,歸於中。以仁義立本,以中庸處世,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新知傳習閣


民國時期,全國陷入混亂。但是有一個地方很特別,就是軍閥閻錫山所佔據的山西。山西在他的治理下可謂是百姓安康,甚至連上學都不要錢。周邊很多省份難民紛紛逃往山西,希望在這裡尋求避難。



閻錫山出生在山西五臺,故鄉情懷特別嚴重。即使工作再繁忙,平時只要有時間,都會回家看看。當他坐上山西第一把交椅時,就提出回家祭祖的想法。

當時很多人認為他這是衣錦還鄉之舉,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部下為了迎合他的意願,先是大操大辦十幾個車隊送行。但是他拒絕了屬下的好意,只是帶了幾個隨從,開著平時的車就回家了。


當汽車到達村頭時,更是停下車步行。遇到昔日長輩,按照當地禮節問好。絲毫沒有顯山露水,在老家祭祖完畢就匆匆離開,周圍人也不知道他這幾年究竟幹了什麼。

在這之後的很多年裡面,閻錫山每次回到老家。從來都是收起在外面的架子,本本分分的做一名山西五臺“普通人”。後來很多人問他為何如此行徑?

他的回答很令人動容,自己老家孕育了他。就算在外面過得再風光,回到老家在老人面前還是一個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我是在鄉親父老眼皮子下長大,怎麼會在他們面前炫耀?


而閻錫山並沒有只是說說而已,他先是在山西普及義務教育,又建設起諸如太原兵工廠在內的工業體系。改善了山西的交通情況,在農村地區推行六政三事。抗日戰爭時期,更是積極投入到抗戰中。是所有軍閥當中,口碑比較好的一位。


史之策


如今是一個大佬備受追捧的時代。如此一來,大佬們就獲得了一個用各自腔調來彰顯成功的舞臺。表面上看,大佬們低調的不行,實質上卻是各領風騷的另一種裝逼。

這種各領風騷的低調裝逼其實是另一種衣錦還鄉,另一種自鳴得意的炫耀。

看透了,他們的低調就是他們的浮躁!

在這種浮躁心態下,雖不能說他們講的不忘初心,不忘本就是假的,但落到關鍵處至少可以說他們並不純粹,並沒有真正的大家風範。

那什麼是純粹的、真正的不忘初心,不忘本?

這個問題提到的閻錫山就是標準答案。

1912年春節前,剛坐上山西頭把交椅的閻錫山決定回老家五臺縣河邊村祭祖。無疑,這是進取好男兒人生最得意的時刻——享擁功成名就,可以衣錦還鄉。

說到衣錦還鄉,千年前的楚霸王項羽算是此種心態的鼻祖。史記記載,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部下勸他定都關中,但項羽卻有著強烈的鄉土虛榮心,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此話一出,衣錦還鄉也就成了“功成名就”時中國人的一個共同心聲。

當然,咱們不能說這種心理不對不好,但在真有風雲境界的大人物眼中,衣錦還鄉實在不是什麼高級的東西。

說到底,衣錦還鄉不是炫,就是裝。它能滿足人的虛榮心,卻也能讓人變得狹隘甚至可笑。

在真正的大人物那裡,“功成名就”帶來的最大榮耀不是富貴權勢,而是有機會去做一個真正“溫良恭謙讓”的中國人。

比起貧賤時,富貴下的“溫良恭謙讓”才是中國人的大境界和大美德。

大家始終在談初心,談不忘本,但很少有人具體談初心究竟是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溫良恭謙讓”就是每個中國人的初心,每個中國人的根本。

說回閻錫山回老家這事,拒絕衣錦還鄉的排場,只一輛老吉普代步,這是一種謙;到了村頭下車步行歸家,這是一種恭敬;其實還應該看看閻錫山回家後的情景,就像他自己說的,不管在外什麼樣,回到家就是家鄉的娃,就該是家鄉娃的樣,真正溫良的中國人什麼樣,就是這樣。

再說一個讓字,不用任何想像力幾乎就能還原閻錫山回家後的場景,一定是眾人捧著他,他也捧著眾人,而這就是讓。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用“溫良恭謙讓”這種方式回家的大人物,一定是隻報恩不報怨的人。

山西的閻錫山是這樣,東北的張作霖也是這樣。

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也只有在面對家鄉人始終能“溫良恭謙讓”的大人物,才會用接地氣的方式去愛一方土地,一方人民。

東北的張作霖是這樣,山西的閻錫山也是這樣。

拋開階級立場、歷史是非,關於閻錫山治理山西的美談其實不少,在此就不細說了,只說一點,早十來年,山西七八十的大爺老太太多數都是認字識理的,單這一點就是其他省份難比的。

最後,借這個問答給大傢伙推薦兩句閻錫山的箴言——

仁不節則馳,義不節則刻,禮不節則繁,智不節則亂,節其要哉。

智以知止,仁以知足,義以知進,勇以知退,由此四德,可以自處。

這樣的人生箴言難道不是“溫良恭謙讓”下的智思?


黑句本


衣錦還鄉,古人所尚。

中國人的故鄉情結從古至今都不曾變化,山西土皇帝閻錫山自然不例外。

閻錫山是山西五臺縣人士,出生於1883年,1902年開始在武學堂學習軍事,之後去日本留學時接觸到了革命,1905年認識孫中山並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開闢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1911年,山西同盟會為了響應辛亥革命,爆發了太原起義。起義軍攻入太原,殺死山西巡撫陸鍾琦併成立了軍政府,閻錫山被推選為山西都督,掌握山西的軍政大權。閻錫山從此之後就長期主政山西,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閻錫山主政期間,保境安民,深受山西人民愛戴,山西人都叫他“山西王”。

1912年春節之前,閻錫山決定回老家五臺縣河邊村祭祖。部下們滿以為閻錫山是要搞個衣錦還鄉,特意為他準備了幾大卡車的禮品,可是閻錫山上路的時候什麼都沒帶,只帶了幾個隨從和一輛代步的老式美國吉普車。

閻錫山坐著吉普來到河邊村,到了村頭,他就讓司機停下了車。閻錫山走下車去,把自己的外祖母給他做的衣服穿上後,帶著隨從步行進入村莊,一路上還和父老鄉親們問好,攀談,詢問大家的生活狀況。本來閻錫山走到自己的老宅是需要十幾分鍾,可是因為跟鄉親們熱乎,這段路愣是走了一個多小時。

閻錫山祭祖之後便悄然離去。在那之後,閻錫山每次回來都是如此輕裝簡從,不炫耀,不驚動地方,悄悄地來悄悄地走。多年之後,一個長期跟隨閻錫山的隨從問閻錫山為何如此,閻錫山回答說:

孫先生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謙恭,有德於百姓,則伯川可少過矣!

此話聽完讓人動容,身為一省之長官,能做到謙恭不忘本,不可不謂忠孝之人啊。閻錫山主政山西,不為名不為利,凡事以民生為根本,修建鐵路,學校,大力發展工業,使山西成為當時中國較為繁榮富裕的省份,真是大功一件。


1930年,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上出現了閻錫山的頭像,時代週刊評價閻錫山為和平軍閥,這還是比較中肯的評價。


圍爐煮酒話春秋




福垊先上答案:竊以為因為孔孟、留洋、郭子儀、後路還有父老鄉親!

沐猴而冠的項羽把西楚王國的國都定在老家。仗義痞氣的劉邦想把漢皇朝的首都定在老家。他倆都沒成功,但晉(山西)王閻錫山實現了還很成功!



從沒那個軍閥像他一樣控制家鄉四十來年(1911年10月29日-1949年4月24日)。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是每個人的夢想,但閻錫山的方式不太一樣。每次回故鄉都是輕車簡從,從不叨擾地方,一入街巷晉王變晉民,全然沒有架子。見到父老鄉親,都噓寒問暖,親切問好。那麼他到村頭就步行的詳細原因是什麼呢?


閻錫山故居

第一、受教育有關。



閻錫山少時讀孔孟,長大又赴日上軍校。他這個武夫可以用儒將來形容,他最推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他一直緊跟北洋的,加上日本重禮儀,也決定他對任何人都不會過於偏激,總能做到凡事留一線,以後好相見。對於自己的父老鄉親,就更善待了。

第二、留後路有關。



①那時各種新舊軍閥,爭來鬥去,朝不保夕。稍不小心,今天你是晉(山西)王明天你就可能是晉奴,甚至家破人亡。典型的如齊(山東)王張宗昌,這個三不知(錢、兵、女人數量)的混世魔王,出盡風頭,成為人見人恨的笑柄。被人刺殺後,還暴屍一天,鄉親拍手稱快!



②再加上唐朝山西有個汾陽王郭子儀的榜樣。他能做到開門讓大家看見他像奴僕一樣給妻女梳妝,他能做到父親的墳墓被挖而能對皇帝流淚自疚。所以他再造唐朝功蓋天下上不疑,統帥三軍權傾天下朝不忌,窮奢極欲而人不非。終成七朝元老!人生大贏家!

第三、鄉土情有關



家鄉養育了他,他不忘本,他勵精圖治,只為回報鄉親。但並沒有像網上傳說的一直都是人人都有飯吃,娃娃都有學上。在災荒時,他也做不到這點。但他一直在努力!

福垊以為在地方建設上,他與粵(廣東)王陳炯明齊名,可稱之為南陳北閻。陳炯明提的是聯省自治,他提的服從center命令,保衛地方治安,與鄰睦好。“上奉天子,保境安民”是五代南楚馬殷的主張,被他承襲。

①他比陳炯明更會建設。他主政山西期間,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創辦技校,提升技術,實行包工制。

②多次拒戰,為民謀利。培養民德、提升民智、讓民獲利。豫、魯、冀、秦等地災民、人才大量湧入。人口紅利更促進山西發展,被評為模範省。

③興辦產業,發行債券。大力發展水利、蠶桑、造林、棉麻、畜牧。發行各種債券,促進金融繁榮。為父老鄉親的福祉而努力,故而深受晉民愛戴。這也為他學田橫五百士造出的太原五百完人提供了土壤,其實自殺的有40來人。



最後簡述下其生平。閻錫山生於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九月初八週一,卒於一九六零年四月廿八週一,天秤座,山西布政使司代州五臺縣河邊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河邊鎮河邊村)人。閻錫山故居也叫河邊民俗博物館。


福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無論再囂張的人,回到家鄉都是很低調的。

我們看看蔣介石。

蔣介石老家在奉化溪口鎮。他成為國家領袖以後,曾考慮擴建一些故居。

他的故居門口是一個賣千層餅的店,小販是蔣家多年的鄰居。

蔣介石曾經派蔣經國去和這家人談,能否將小店賣給蔣家,這樣才能擴建。

誰知道,這家小販回答:他現在當皇帝了,了不起啦!他看上我的房子,叫他自己來講好了。

無奈之下,蔣經國只能告訴老蔣,這家人不願意賣。

按照大家的想法,蔣介石萬人之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領袖斯大林也要讓他三分,區區一個小販敢找麻煩?

誰知道,蔣介石卻說:人家不肯搬,不要強迫。

後蔣介石回老家小住,剛出門就遇到這家小販。小販很不客氣的攔住他,喊老蔣的小名說:你要我房子?現在你做‘皇帝’了,我哪裡敢不讓呢?只好讓你。

蔣介石尷尬的回答: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我怎麼會要你房子?呵呵!我們還做鄰居好了。

於是,今天大家去溪口鎮旅遊,就會發現蔣介石的這個祖居並不是一個方方正正的院子,在院子正面的東角有個千層餅鋪

至於毛澤東,也是如此。

毛澤東在建國以後幾乎沒有回過老家。難得回去幾次,都客客氣氣的請村裡的長者和黨員們吃飯,從不擺架子。這些長者也敢在毛澤東面前說話,有些人還抱怨當時的一些政策。毛澤東總是耐心的聽。

為什麼這些領袖在自己老家,卻如此老實?

這是中國傳統鄉紳文化決定的。

在以前的中國農村,所謂皇權不下縣,地方實際是有名望的鄉紳、族長在管理。

這些族長並不是僅僅要有錢有地位,更要有名望。

所謂有名望,就是要講道理,不能蠻橫,更不能欺壓良善。如果你在老家口碑不好,就算再有錢再有地位,鄉親們也瞧不起你。

你這一代可能囂張,別人不敢說什麼。但你的子孫將來可就難過了。

所以,民國幾乎所有的軍閥和高級官員,回到老家都是老老實實的,從不敢惹事,更不敢仗勢欺人。

不然,恐怕他們兒子都娶不上像樣的媳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