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难忘mq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上面三句话是王阳明对古人的“格物致知”做了一个升华。古人认为天地万物蕴含道,人应该分析琢磨天地万物来悟道;王阳明指出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人的心里应该本来就存在着道。人因为心中有善恶,看天地万物才有了善恶的感觉。你内心沉寂,你看天地万物也是沉寂的。你心里活动起来,看天地就会觉得鲜活生动。

我要强调一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非是按现代人的字面意思理解为思想与行动的统一,这里的知是良知,行是指修心、对心的修炼,知和行都在心里。

王阳明四句经还有两句我在上面没有写出来,我觉得后两句话不对,有缺陷,欢迎感兴趣的网友留言探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小明快看天上有流星


四个字【知行合一】

  • 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 知行合一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工夫;

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 THE END 】——




盛世弘论


王阳明心学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深刻含义。

第一: 心即理(对程朱理学反驳)

第二: 知行合一(良知与行为必须一致)

第三: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写的比较简单,希望不要产生误读。谢谢!


大元正己


天性自足,不假外求。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我在反复研读和践行阳明心学过程中所悟到的。具体到为人做事,不撒谎,不欺瞒,不违心做事。 每个人天性中自带天赋的能力,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专心做好自己。无论是能力大小,只管将手头该做的事情做好,圆满,就是一个小圣人,小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