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

難忘mq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上面三句話是王陽明對古人的“格物致知”做了一個昇華。古人認為天地萬物蘊含道,人應該分析琢磨天地萬物來悟道;王陽明指出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員,人的心裡應該本來就存在著道。人因為心中有善惡,看天地萬物才有了善惡的感覺。你內心沉寂,你看天地萬物也是沉寂的。你心裡活動起來,看天地就會覺得鮮活生動。

我要強調一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非是按現代人的字面意思理解為思想與行動的統一,這裡的知是良知,行是指修心、對心的修煉,知和行都在心裡。

王陽明四句經還有兩句我在上面沒有寫出來,我覺得後兩句話不對,有缺陷,歡迎感興趣的網友留言探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小明快看天上有流星


四個字【知行合一】

  • 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 知行合一

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

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工夫;

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 THE END 】——




盛世弘論


王陽明心學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深刻含義。

第一: 心即理(對程朱理學反駁)

第二: 知行合一(良知與行為必須一致)

第三: 無善無噁心之體(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寫的比較簡單,希望不要產生誤讀。謝謝!


大元正己


天性自足,不假外求。致良知,知行合一。這是我在反覆研讀和踐行陽明心學過程中所悟到的。具體到為人做事,不撒謊,不欺瞞,不違心做事。 每個人天性中自帶天賦的能力,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專心做好自己。無論是能力大小,只管將手頭該做的事情做好,圓滿,就是一個小聖人,小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