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汪鶴年

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在古人的繁文縟節中,其貌不揚的榛子作為見面禮的一種,曾充當過極其重要的角色。《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就記載了這樣一件發生在魯國宮廷的佚事:莊公二十四年秋天,哀姜(即魯莊公的夫人)初到魯國時,莊公曾讓同姓大夫的夫人與其相見,並要用玉帛作為見面禮。大夫御孫認為這樣做不合禮教:“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慄、棗、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意思是說,按照禮的規定:男人相見的禮物,大的是用玉帛,小的是用禽鳥,籍此以表明等級。而女人相見的禮物,大致上是榛子、栗子、棗子、乾肉一類物品,以之表示誠敬而已。而大王現在卻讓男女用相同的見面禮,這不合規矩。男女之別,是國家的大法,如因夫人而亂了規矩,恐怕不妥吧!

可見榛子作為果品的歷史是相當地悠久了。

古人習將榛子呼為“榛”,其名始見於《詩經》,《本草求原》又叫它棰子。如今,它又有平榛、毛榛等別名。因自古以來,人們便將其誤視為板栗一族,故又有山板栗、尖慄、錐慄等別稱。

在世界範圍內榛屬有約20個品種,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中國天然分佈的有9個種和7個變種,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華北各省、西南橫斷山脈及西北的甘肅、陝西和內蒙古等地的山區。

榛子是一種堅果樹種,為樺木科榛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果材兼用的優良樹種。它每生於山地陰坡叢林間,花期4~5月,果期9~10月。其葉互生,闊卵形至寬倒卵形,有鋸齒,葉面上有絨毛;早春先葉開花,花單性,雌雄同株;小堅果近球形,形似栗子,淡褐色,外殼堅硬;果仁肥白而圓,有香氣,可食用,亦可榨油。因其含油脂量較大,吃起來特別香美,餘味綿長,因此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堅果類食品之一,素有“堅果之王”的美譽,與扁桃、胡桃、腰果並稱為“四大堅果”。徐珂《清稗類鈔》對它是這樣介紹的:“榛為落葉喬木,高二三丈,葉甚闊,略圓,端尖,有細齒,春日開花如長穗。其實作苞,一苞一實,味略似胡桃,通稱榛子。產寧古塔者,僅三尺許,花夜開,大於車輪。”

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榛子營養豐富,果仁中除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外,各種微量元素如鈣、磷、鐵的含量也高於其他堅果。尤其是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在榛子中樣樣俱全,其含量遠遠高過核桃。此外,它還是珍貴的木材用樹和難得的園林綠化樹種。

榛仁還可入藥,能補脾益氣,澀腸止瀉。《開寶本草》謂其“益氣力,實腸胃,令人不飢,健行”;《大明本草》說它可“止飢,調中開胃”。

早在先秦時期,榛子就是人們熟悉的果木,《詩經》中就屢屢詠及。如《邶風·簡兮》的“山有榛”;《曹風·鳲鳩》的“鳲鳩在桑,其子在榛”;《小雅·青蠅》的“營營青蠅,止於榛”等,就一再提到它。但從詩中的描述揣摸,榛在當時似乎還是野生居多。

大約因其味道不錯,榛子和棗、桃等果品一起,成為君王常食之物,且往往用作祭品。《周禮·天官·籩人》中即有“饋食之籩,其實棗、慄、桃、幹(上艹下橑)、榛實”的記載。

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而且,常同乾肉及棗、慄等一起,被用作婦女相見時的見面禮。《禮記·曲禮》便有“婦人之摯,椇、榛、脯、脩、棗、慄”之說。

從漢鄭玄《禮記注》的“榛,似慄而小,關中鄜坊甚多”的詮釋看,漢代的關中地區已是榛子的盛產地。

而且,至遲在漢魏時期榛子已成為人們栽培的果木之一,其品種主要有兩種:一是人們廣泛栽培的果形如杼子(也叫橡子),其味如慄者;一是果仁如李,味如胡桃者。《齊民要術》引《詩義疏》中便留下了這樣的記述:“[榛]有兩種:其一種,大小枝葉皆如慄,其子形似杼子,味亦如慄,所謂‘樹之榛慄’者。其一種,枝莖如木蓼,葉如牛李色,生高丈餘;其核中悉如李,生作胡桃味,膏燭又美,亦可食啖。漁陽、遼、代、上黨皆饒。其枝莖生樵、爇燭,明而無煙。”

到南北朝時,榛子的種植更加廣泛,《齊民要術》就認為,榛子的“栽種如慄同”。而“種而不栽”;“埋必須深,勿令凍徹”等要領,便是時人的經驗總結。

宋代,榛子的主要品種已有三四種。《隨園食單》引《通志》便說:“榛有三、四種,慄類也。似慄而小,正圓。”

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本草綱目》引宋代醫家馬志《開寶本草》還說,當時的榛子已被引種到中原地區,並常充作軍糧:“榛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慄,軍行食之當糧。中土亦有。”

當時,四川地區所產榛子亦很有名。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載,神泉榛子、龍安杏子等就被時人譽之為“綿州八子”。

在時人待客果品中,榛子成為常見果品之一,連權貴之家,亦不例外。《武林舊事》所記張府為宋高宗端上的十二味乾果中,榛子即在其中。

為便於久儲,人們還在長期的食用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收藏榛子的經驗。元賈銘《飲食須知》的記述即是顯例:“榛子味甘性平。凡收藏榛、松、瓜仁類,以燈心剪碎,和入罐內,放燥處,不油。”

對榛子的植物性狀、生長特點等,人們亦有了更加透徹的瞭解。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榛子就有如此詳盡的記述:“榛樹低小如荊,叢生。冬末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長二三寸。二月生葉,如初生櫻桃葉,多皺文,而有細齒及尖。其實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實。實如櫟實,下壯上銳,生青熟褐。其殼厚而堅,其仁白而圓,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諺雲十榛九空。”

儘管有“十榛九空”之憾,但作為人們喜愛的果品,榛子仍牢牢地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清錢泳在《履園叢話》中,就提及康熙第六次南巡時,曾賞賜蘇州聖恩寺寺僧以榛子、松子、人參等物的史實。

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道光十五年《龍巖州志》“土產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述:“榛,山中多產,俗名‘椎仔’。子圓而銳,可當果食。”

除生吃外,時人還常將其烹製成味美可口的零食。清童嶽薦《調鼎集》記述的三種榛仁製品就各具風味:

醬炸榛仁:去皮取肉,麻油炸酥,或加醬、糖、油炒,或拌甜醬汁。

鹽水榛仁:榛仁加鹽水,炒。

油炸榛仁:脂油炸酥,拌洋糖。

榛子:其貌不揚的見面禮

由於種植日廣,其味又較為獨特,人們對榛子食用價值的開發亦漸漸達到新的水平。如今,榛子不僅成為人們生食、炒食的主要堅果,而且成為巧克力、糖果、糕點等加工食品的優質原料。至於油炸榛子仁、秘製榛子醬等,更成為榛子食品家族中的新貴。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版權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