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敵國主帥太猛,如何除掉?大臣:每年派和平使者,此人必死

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在國與國的交鋒中,奇謀往往會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唐朝號稱為“巨唐”,胡人們紛紛在大唐皇帝的利劍之下俯首稱臣。然而有一個國家,卻絲毫不懼怕唐朝的強盛,而這個國家便是位於今天青藏高原的吐蕃。

皇帝:敵國主帥太猛,如何除掉?大臣:每年派和平使者,此人必死

相比於唐朝,吐蕃地瘠民貧,人口不過相當於唐朝的十多個郡。從國力上來看,吐蕃自然遠不如唐朝。然而在實際戰鬥中,吐蕃人卻佔盡上風、屢敗唐軍,而這一切全拜他們傑出的主帥、吐蕃國大相論欽陵所賜。

論欽陵是吐蕃開國第一功臣——祿東讚的兒子,他從小便在唐朝留學,學習漢文化。在唐朝,這個精明的年輕人探明瞭唐朝的虛實,熟悉了唐軍的軍備情況,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在論欽陵看來,唐朝已經攻滅東突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國,而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吐蕃。因此,論欽陵決定先下手為強,攻佔唐朝的西域,已解除自己的側翼威脅。

皇帝:敵國主帥太猛,如何除掉?大臣:每年派和平使者,此人必死

公元670年,論欽陵率吐蕃大軍出擊西域,攻佔了18個羈縻州,唐朝安西四鎮全部淪陷。當年4月,唐高宗派名將薛仁貴為囉些道大總管,率18萬大軍出擊吐蕃。所謂囉些,就是今天的拉薩。很顯然,唐朝是真想將吐蕃一舉擊滅的。隨後,論欽陵調集40萬大軍,將薛仁貴包圍在大非川。他利用薛仁貴副將郭待封的失誤,全殲唐軍,18萬士兵或被俘,或被殺,薛仁貴僅以身免。

公元678年,唐軍主將李敬玄等率兵18萬再次進攻吐蕃,論欽陵率主力在青海湖迎戰,將唐軍殺得大敗,如果不是唐將黑齒常之率敢死隊突襲,唐軍根本沒法全身而退。隨後論欽陵趁機出擊,又一次攻佔了安西四鎮。隨後,論欽陵又向南出擊,一直打到了雲南。論欽陵軍功卓著,聲望如日中天,大有超越吐蕃國王的趨勢。對於論欽陵,唐朝名將裴行儉直接了當地說:“論欽陵在,吐蕃不可圖。”武則天當權後,論欽陵又一次殺入安西都護府,同時還派兵在河源地區活動,威脅唐朝的涼州。一時間,武周邊境風聲鶴唳。

皇帝:敵國主帥太猛,如何除掉?大臣:每年派和平使者,此人必死

論欽陵過於厲害,打得唐朝(武周)顧此失彼,讓武則天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公元696年,論欽陵更是大咧咧地派遣使節求見武則天,要求她撤出安西四鎮的駐防兵,並求取十姓突厥之地。唐朝安西都護郭元振回答:“你們吐蕃和突厥又不是一個種,我們撤走了,你們豈不會兼併其地?”誰知論欽陵振振有詞地說:“如果我們貪圖土地,為何不攻打離我們更近的涼州?我們只想要安全而已!”

到了朝會上,武則天詢問群臣,應如何回覆論欽陵,是否應當撤出西域。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郭元振走了出來::“微臣有一計!”隨後郭元振說道:“論欽陵要求罷兵割地,實際是想找藉口與我方開戰。如果直接拒絕,論欽陵必然有口實侵邊。因此,我們應該先拖延時間,不如答覆:‘西域之地,本對中原沒有什麼用處,之所以派兵戍守,就時為了分散你們吐蕃的軍力,使你們不能全力東侵。如果吐蕃無東侵的打算,就應當歸還我吐谷渾各部及青海故地’。這樣便足以堵住論欽陵的嘴,而且也未與他斷絕關係。如果論欽陵稍有違背,則是他無理在先。”武則天一聽,覺得十分有理,於是當場應允。

皇帝:敵國主帥太猛,如何除掉?大臣:每年派和平使者,此人必死

之後郭元振又繼續上書,獻出了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離間計。郭元振說:“如今論欽陵雖然屢戰屢勝,但他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吐蕃人早就想與我們和好了。而論欽陵為了一己功業,執意與我們為敵,必不得人心。因此,我們應每年向吐蕃派遣和平使者,讓吐蕃人知道我們大周的和平願望。若論欽陵不從命,吐蕃百姓必然怨恨,他再想動員百姓,就困難了。久而久之,吐蕃必然上下離心,論欽陵命不久矣。”對於這個計策,武則天拍案叫絕,立即予以實施。

在武則天的和平攻勢下,論欽陵果然眾叛親離,而此前最信任他的吐蕃國王,也對他的專權產生了不滿。僅僅兩年後(公元698年),吐蕃國王赤都松贊殺死論欽陵黨羽2000多人。隨後論欽陵舉兵造反,與赤都松讚的軍隊交戰。誰知吐蕃人中了郭元振的離間計,早就對論欽陵不滿了,因此他們臨陣倒戈,紛紛投降國王陣營。在絕望中,論欽陵只能自殺。

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郭元振的離間計用得可謂精妙,不費吹灰之力,便誅殺了唐朝(武周)最大的敵人。從此以後,唐朝、吐蕃的邊境局勢大大好轉,吐蕃人屢次被唐朝擊敗,被迫求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