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農業知識科普帶你走進手藝。今天為讀者朋友介紹的是江西省上饒縣花廳鎮洋塘村的傳統手工造紙。“造紙不輕鬆,七十二道工,道道需用工,外加一道口吹風”。東漢蔡倫用植物纖維造紙,取代了厚重的竹簡與羊皮卷,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交融。在上饒,一起了解紙的發明與發展,同時看一回真正的農村古法造紙。

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江西省上饒縣花廳鎮傳統手工造紙源於清朝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目前該鎮從事這一行業的有百餘戶。村民在製作手工黃草紙時,黃黃的紙漿猶如流淌在村民手中的“黃金”,給他們帶來豐厚的效益。

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洋塘村地處山區,毛竹資源豐富優勢,當地以傳承古老手工造紙工藝為目的,鼓勵農民在做好環保的基礎上,發展傳統手工造紙,不僅使我國傳統文化得於傳承,同時也給農家帶來可觀的收入。

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實際上到照片中的這一步驟,已經是手工造紙的第三步了,也就是抄紙,即將紙漿留存於珠簾之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在此之前還要經過漚料和打漿,漚料之後的毛竹再通過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最後就是把溼紙曬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每道工序都看似簡單,實則卻需要足夠的耐心、細心與靜心。每張紙,雖不華麗,但其背後,卻凝聚了作坊工人們的汗水與智慧。

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電力機械與化學藥品氾濫的時代,這種不與時間比賽的造紙技法相比今天的化學法造紙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其環保觀念的超前性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而這,也正是它能延續千年的根本所在!

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手藝農村·黃黃的漿水,流淌的黃金

法造紙,天然取材,歸於自然。它代代傳承的原生態造紙技術與其純手工的“匠人精神”,正是新時代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在廣闊農村的土地上,還有更多堅守的農村手藝人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