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有哪些行話?

左各莊微生活


行話指的是某一行業的專屬語言,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見到兩個相同行業的人,說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術語,那個就是行話。而京劇產生了兩百多年,是我國的國粹,自然也有很多行話,比如以下的20個行話。

1、暗場

某些劇目中的部分情節不在臺上表演,而放在幕後進行。或通過人物的臺詞加以說明,或運用音響效果表明。例如《打漁殺家》蕭恩公堂受刑一節,即是作暗場處理的,通過幕後差役數打板子的聲音來交代。

2、 謝場

亦稱送客或金榜謝場。京劇戲班的舊俗。演出結束,由小生(穿大紅官衣,戴馬套翅)和旦角(穿霞岐戴鳳冠)各一人至臺前向觀眾行禮感謝。有時走下舞臺,送觀眾到劇場門口。

3、三條腿

京劇唱詞分上下句,詞句成雙,其押韻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鑼鼓[掃頭]代之。這種處理也稱掃一句。

4、留腿兒

指一個唱段唱到最後一句時,暫時留下不唱,接著進行表演,然後再由這個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兒後接唱的最後一句稱縫腿兒或縫上。

5、帽兒戲

指演出時的第一齣戲。舊時,帽兒戲多是像《天官賜福》,《白壽圖》之類情節較為簡單的戲。解放前後,帽兒吸的劇目逐漸有所變化,多是些火熾精彩的小武戲和能活躍觀眾情緒的風趣劇目。

6、軸子

指一場摺子戲演出中作為軸心的主要劇目。舊時京劇戲班排戲“打本子”,將臺詞用毛筆寫在長條紙上,捲起來似一軸畫卷。戲大紙長,捲起的紙卷就粗,戲小紙短,捲起的紙卷就細,便有大軸,中軸,小軸之說。

7、送客戲

舊時一場戲往往要演出五六個小時左右,時間過長,觀眾不等終場就離座。因此戲班常把劇目的重點放在壓軸戲上,最後一出則安排演些技術性較強的小型武打戲或趣味性濃的玩笑戲,讓觀眾在這無足輕重的演出中逐漸散去。

8、勁頭

一指演員舞蹈動作幅度大小,力度強弱的運用。通常用於身段表演。二指演員演唱中的“心勁”,“口勁”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結合。

9、尺寸

指京劇表演上唱唸做打的節奏速度。準確地把握節奏速度,是正確表現人物的關鍵。如何恰到好處地把握尺寸,首先要求演員理解和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這個基礎上,藝術功力則是尺寸具體處理的技術保證,二者缺一不可。

10、俏頭

優秀的京劇演員在演唱或表演時,在關鍵處善於作一種特殊處理,如改變節奏,或是加一個細節動作,這種細微的處理,往往能使演唱增色,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動,收到很好的劇場效果。

11、節骨眼

其一指關鍵之意。指表演上的關鍵部分,如某個唱段,某句唸白,或某組身段動作等等,如果能將這些關鍵部分處理好,便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個表演頓放光彩。其二指身段技巧動作的訣竅,只有掌握這個訣竅,才能是動作完成得乾淨漂亮。其三指情節發展的緊要關頭,如矛盾的轉折點。

12、底包:在劇團裡樣樣通,什麼角色/什麼戲都能演,但是掛不上頭牌二牌,如果臨時哪個演員上不了場,他都能救場。

13、火候

即藝術功力,是演員藝術上成熟的程度。包括兩個方面,除唱唸做打的表演技巧外,還有演員的閱歷和修養。有的演員受到閱歷和修養的限制,與角色的身份,氣質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理解體驗角色,即稱為火候未到。

14、討俏

指無須花費很大的氣力,就能討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色雖然戲不多,卻因為戲劇性強,戲料足,演員只要憑藉不多的技巧或唱唸,便會得到觀眾的歡迎。

15、官中

公共的意思。舊時京劇戲班中,主要演員的服裝,琴師都是專用的。而一般演員的服裝和道具都是公用的,叫做官中行頭。為除主要演員外的所有演員伴奏的琴師和鼓師叫做官中場面。適用於不同劇目,角色,行當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16、蓋口

人物對唱或對念時,彼此銜接處稱為蓋口。有死蓋口與“活蓋口”的區別。前者指固定化的對口戲詞,不能任意變動;後者指戲詞不固定,一方臨場發揮,另一方要有相應的對答。對口緊湊嚴密,叫“蓋口嚴”,否則就是“蓋口不嚴”。

17、灑狗血

演員在表演的時候不講分寸,亂賣,造作,以致於做派失卻了本真實在。即指演員在臺上用過火的表演討好觀眾。舊時戲劇表演,以“爐火純青”為理想境界,不足謂之“癌”,過火叫做“灑狗血”。

18、趕場

有兩種情況。一指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角色的改裝或換服裝等事宜,保證準時上場。如《鐵弓緣》中陳秀英女扮男裝成王富剛的形象,《四進士》中,光棍,看堂師爺三角由一人兼飾,也需趕場,又稱作一趕三。二指同一演員在相近的時間內,在不同的地點演出。常常是算準了時間,一場演出結束後,再趕往下一個場子。

19、把場

演員演某一劇目因經驗不足等原因,由師長在側幕照應把關,以穩情緒。有時演出特註明由某某名人“把場”,既抬高演戲演員的身價,又藉此招徠觀眾。

20、飲場

京劇戲班的舊俗。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臺遞送茶水,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上世紀50年代提出淨化舞臺,此俗遂除。

京劇至少有幾百種行話,但是篇幅有限,就挑了這些比較常見的20條,大家如果有比較喜歡的行話,歡迎在評論區評論留言,一起討論!


戲曲說


應邀,京劇行話94句。

1.[馬後] 指放慢演出節奏,抻長戲的長度,演出時間延長。

2.[喝] 念第四聲。 演出時配角比主角受歡迎。 比如: 今天xx可讓xx給"喝"了

3.[皮兒厚] ①指戲的情節進展緩慢, 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現。② 指一些劇情過於複雜紛繁,人物關係不清。

4.[關子] ①指表演技巧的竅門。② 指情節與情節之間銜接的“釦子”。

5.[俏頭] 優秀的京劇演員在演唱或表演時,在關鍵處善於作一種特殊處理。

6.[火候] 行話。 即藝術功力,是演員藝術上成熟的程度。

7.[討俏] 指無須花費很大的氣力,就能討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官中] 公共的意思。舊時京劇戲班中,主要演員的服裝,琴師都是專用的。

9.[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指演員們按照一般基本套路來演出。

10.[兩門抱] 演員能扮演兩種不同行當的角色或某一齣戲中的角色可由兩個不同行當的演員來演,均可稱。


11.[蓋口] 人物對唱或對念時,彼此銜接處稱為蓋口。有死蓋口與“活蓋口”的區別。

12.[子午相] 指演員在舞臺上坐,立姿勢的形體角度。要向左或右微側,忌正身平面直向觀眾。

13.[荒腔] 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

14.[冒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

15.[走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

16.[不搭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17.[氣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

18.[換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準確。

19.[偷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

20.[嘎調] 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

21.[長吭] 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22.[砸夯] 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

23.[定弦] 指絃樂器(胡琴、阮等)定“調門”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為定弦的標準。

24.[走邊]“走邊”的來源一說源於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牆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

25.[趟馬] 由於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徵。01-[笑場] 亦稱噴場。指演員在演出中脫離劇情與人物而失笑。

26.[誤場] 指演員未能按時到達劇場扮戲。

27.[冒場] 指演出時,演員過早的出現在舞臺上。

28.[怯場] 因初次登臺經驗不足,臨場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29.[暈場] 演員因對戲不熟,過於緊張造成表演慌亂。出現忘詞唱錯。

30.[冷場] 指演員由於忘詞、誤場等造成舞臺演出的突然停止。

31.[救場] 對突然出現的失誤,同臺的有關人員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32.[翻場] 演員認為同場演員或樂隊有所失誤,當場給對方予斥責。

33.[把場] 演員演某一劇目因經驗不足等原因,由師長在側幕照應把關,以穩情緒。

34.[飲場] 京劇戲班的舊俗。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臺遞送茶水。

35.[捧場] 指通過包購戲票,鬨堂喝彩,造成聲勢,抬高身價地位。

36.[明場] 演員在臺上表演的情節,都稱明場。

37.[暗場] 相對明場而言,不在臺上表演,而放在幕後進行。

38.[謝場] 亦稱送客或金榜謝場。

39.[聽場] 後臺候場的演員注意力集中於舞臺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準時出場。

40.[候場] 指演員將上場之前,守侯在出場處幕後,作好準備。

41.[墊場] 指在場與場之間臨時墊場子,為後一場的演員贏得時間。是救場的一種形式。

42.[楞場] 指演員舞臺上突然出現的差錯,缺乏思想準備,不能隨機應變,造成演出中斷。

43.[趕場] ①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角色的改裝或換服裝等事宜,保證準時上場。②

同一演員在相近的時間內,在不同的地點演出。

44.[滿宮滿調] 演員演唱時音高到位,聲音飽滿,氣力充沛。

45.[走板] 也稱丟板。演員行腔時,節奏不穩,或快或慢,與樂隊奏出的板眼脫節。

46.[夯兒] 行內暗語。亦稱吭兒。是京劇演員對嗓子的習稱。

47.[左嗓子] 京劇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種嗓子能高不能低,遇到小腔轉彎處,往往唱不好。

48.[三條腿] 京劇唱詞分上下句,詞句成雙,其押韻為上仄下平。

49.[留腿兒] 亦稱甩上句。指一個唱段唱到最後一句時,暫時留下不唱,留腿兒後接唱的最後一句稱縫腿兒或縫上

50.[合弦] 亦稱巴弦。指演員的演唱與胡琴的伴奏如膠似漆的粘合在一處,無絲毫相違相離的紕漏。

51.[合槽] 指臺上表演時演員與樂隊之間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響,吸引,逐漸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52.[帽兒戲] 亦稱開鑼戲。指演出時的第一齣戲。

53.[軸子] 指一場摺子戲演出中作為軸心的主要劇目。

54.[送客戲] 也稱大軸。舊時一場戲往往要演出五六個小時左右,時間過長,觀眾不等終場就離座。

55.[壓軸] 指一場摺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由於緊壓大軸而得名。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

56.[武軸子] 一場摺子戲演出中,小軸,中軸,大軸一般演武戲,因而稱作武軸子。

57.[大戲] ①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較大型的戲。 ②指流傳廣泛的劇種,如京劇,崑曲,秦腔等。

58.[小戲] 指小型的,單出的摺子戲。相對大戲而言。演出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

59.[摺子戲] 指整本戲中相對完整的一折戲。

60.[對兒戲] 指兩個演員在一齣戲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兩個人物。

61.[重頭戲]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見功夫的劇目。

62.[風火戲] 制一個劇目中,有四五個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當角色,顯現出整體的實力。

63.[勁頭]① 指演員舞蹈動作幅度大小,力度強弱的運用。②也指演員演唱中的“心勁”。

64.[尺寸] 指京劇表演上唱唸做打的節奏速度。準確地把握節奏速度,是正確表現人物的關鍵。

65.[邊式] ① 指演員身段利落,乾脆,漂亮。②指演員化妝,穿戴清晰乾淨。

66.[兩下鍋] 亦稱梆子皮黃兩下鍋。指梆子和皮黃兩個劇種同臺演出,而劇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合。

67.[卯上] 也作鉚上。指演員表演時無保留地盡情發揮個人能力。

68.[警內行與警外行] 警內行是指表演受到內行觀眾稱讚;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觀眾的稱讚。

69.[一打一散] 指那些結尾缺乏獨特性的劇目,矛盾衝突往往靠開打來解決。武打開始,即意味著全劇的結束。

70.[六場] 指京劇樂隊。主要有胡琴,月琴,三絃,單皮鼓,大鑼,小鑼6件伴奏樂器組成。胡琴,月琴,三絃又稱作“文三場”;單皮鼓,大鑼,小鑼有稱作“武三場”。



71.[水詞] 行話。指在不同劇目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通用唱詞或唸白。

72.[不夠一賣] 指藝術上分量不足,難以滿足觀眾欣賞上的需求。

73.[打卦] 原指占卜卦象算命,藉以諷刺某些演員借名演員的招牌混飯吃,並無真實本領。

74.[陰人] 指樂隊或演員故意在演出時刁難同臺者,如臨時改詞,突然長調門等。

75.[馬前] 指加快演出節奏,提前完成演出。

76.[象牙飯桶] 光有較好的外形條件,而沒有內在藝術修養的演員稱之為象牙飯桶。

77.[柴頭] 指無用之材。京劇界常把藝術上不開竅的演員稱作柴頭。

78.[棒槌] 原指一種實心的木棒,藉以諷刺表演藝術拙劣的人。

79.[羊毛] 京劇界對外行的稱呼,帶有諷刺不懂京劇之意。

80.[金鐘罩] 行話。原指一種刀槍不入的武功。現借用來諷刺只能唱唱唸念,不能動刀動槍演武戲的演員。

81.[死臉子] 亦稱整臉子。指演員面部表情呆板,缺乏生氣。一個死字,揭示出這種藝病的嚴重。

82.[吃栗子] 亦稱吃螺螄和奔瓜。因心情緊張或臺詞不熟,演員在表演中將臺詞唸錯。

83.[黑杵] 指舊時票友登臺演出,暗中所收的報酬。

84.[下串] 指給武戲主要演員配做武打對手的演員。

85.[零碎] 亦稱掃邊。指京劇傳統戲中極不起眼的角色。

86.[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

87.[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

88.[左嗓] 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89.[吊嗓] 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鍊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唸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

90.[喊嗓] 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鍊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

91.[丹田音] 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發出聲。

92.[雲遮月] 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

93.[塌中] 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係,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

94.[腦後音] 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


苗萬平談情感


這個比較多。首先京劇是一門兒角兒的藝術。講究四功五法,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演員的表現稱其為身上的玩意兒。

比如說看著看著看不下去了,起身要走,叫起堂。有些演員因為種種原因對事先安排看的戲演不了了叫回戲,假如有頂替的叫救場。

專業行話比如武戲演員常用的起霸,走邊,趟馬。還有殭屍,吊毛,搶背,下腰,臥魚兒等等專業術語。再比如唱工戲的花臉叫黑頭。髯口分黑三,黲三,白三,也有全滿額髯口。

京劇的服裝也有固定的叫法,莽,官衣,箭衣等等。

總之京劇裡面的講究特別多,以上僅僅是星星點點。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