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碩儒嚴紹曾(揚州江都仙女鎮)

嚴紹曾(1874—1958),江都人,字聘卿,號貫仁,後改貫吾、貫公,晚號俟叟。清末舉人,著名詩人與書法家,著有《輯羲堂詩集》。

嚴紹曾幼年即苦讀詩書,孜孜不倦,常常是終日足不出戶。18歲(1892)歲試考取生員(秀才),27歲(1901)鄉試(省試)中舉人,後應禮部試,欽點主事。抵京後,先後任戶部僉事、陸軍部軍乘司、禮部司祭司。曾隨祭皇陵,親呈玉牒,舉孝廉官,升員外郎,贈朝議大夫。清宣統二年(1910)參加京都會考,取得相當於“進士”的好成績(科舉制已於1906年明令廢止)。在京期間,還於同仁堂教肅親王第十六子(光緒堂弟)。

一方碩儒嚴紹曾(揚州江都仙女鎮)

嚴紹曾全家福

嚴紹曾一生正氣凜然,深明大義,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辛亥革命後,嚴紹曾南歸以教書為生,先後在揚州省立第八中學、南京第四師範、清江第六師範、揚州中學、寶應中學任教20餘年。在南京時,與仇述庵、梁公約等知名人士結交甚篤,詩酒聯吟,往往終日。他是揚州冶春後社與江都龍川詩社成員,常常與吉亮工、蕭畏之、馬伯梁、徐公美、阮霞青、凌仁山、江石溪、胡顯白、林小圃等社會名流賦詩作對,怡然自得。時國民政府江蘇省長韓國鈞幾次請嚴紹曾任職,皆被他婉然謝絕。

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日軍侵佔仙女廟,嚴紹曾家數進房屋同遭劫火,所藏金石書畫俱成灰燼,全家避居宜陵,生活艱難。他寧可清貧度日,但堅持民族氣節,不為高官顯位所惑,不與敵偽同流。偽滿洲國宰相鄭孝胥請他出關參與組織內閣,揚州偽縣長方筱亭請他出任金庫主任,南京偽儲備銀行總裁周佛海聘請他擔任秘書,南京偽監察院院長梁鴻志派專人邀請他當顧問,他都一一固辭不就。看到漢奸當道、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他憤然寫下了《詠蚊》詩二首,諷喻漢奸、賣國賊的醜惡行徑和可恥下場:“慣到夜深驚好夢,儼同敗類盜虛聲”;“噬人竟使完膚少,滅爾原如反掌輕”;“身似蚍蜉心自高,畢生那解惜民膏”;“須知白帝難容汝,秋風一起跡全消”。他還改號為“俟叟”,即是依杖以候太平的意思。他與宗子和、王景琦等人成立了“曙光詩社”,運用自己擅長的詩文為武器,揭露日寇的侵略行徑,以喚醒國人,毋忘國恥,同紓國難,迎接抗戰勝利的“曙光”。其創刊號徵詩,即以《吊蕪城》為題,痛吊淪於敵手的故鄉“蕪城”。

一方碩儒嚴紹曾(揚州江都仙女鎮)

嚴紹曾書法

民國二十八年(1939)春,嚴紹曾因其門生故舊邀請,重返故里,仍靠教書為生,並以鬻文賣字所得聊補不充。他治學嚴謹,不拘一格,尤其推崇桐城派,效法方苞。數十年如一日,不問嚴寒酷暑,堅持每天抄寫詩文佛經練字,從不間斷。其書法渾厚蒼勁,恬淡灑脫,率真天成,出入褚(遂良)王(羲之),求書者常常接踵而至。有詩文集各一本,均已散佚。

嚴紹曾對地方公益事業不遺餘力。民國二十年(1931),江都境內遭受嚴重水災,為了集資賑濟災民,他曾撰文寄往京滬等地求援。抗日戰爭前後,每遇家鄉百姓遭無辜逮捕,常主動奔走營救,使不少人倖免於難。他還旁通醫術,病者有求,必精心診治,鄉鄰們對他都很尊崇。

一方碩儒嚴紹曾(揚州江都仙女鎮)

嚴紹曾書法

解放後,嚴紹曾雖已年逾古稀,卻跟隨共產黨,為新社會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先後被選為江都縣人民代表、江都縣政協委員,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他常對人說:“舊社會家遭兵燹,遷徒流離;新政府雨露之恩,澤及衰朽。”80歲後還為省文史館撰寫《仙女廟考》和《嚴紹曾傳》各一篇。

1958年冬,嚴紹曾患痢疾醫治無效與世長辭。臨終時他含笑說:“我一生沒有做錯事,沒有負一人,可以說終生無憾。”其遺體葬於揚州平山堂東北,立碑名“江都嚴貫公先生之墓”。(朱華錦 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