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瀕危稀有鳥類物種——栗斑腹鵐


慄斑腹鵐,俗名紅肚麻雀,為雀形目\鵐科\鵐屬的鳥類,是一種小型鳴禽。

據記載,1941年春天,曾有觀鳥者在北京頤和園發現過慄斑腹鵐的蹤跡。時隔70多年的2016年1月9日,北京大學觀鳥志願者邢超、黃木嬌在密雲水庫周邊觀測到1只雄性慄斑腹鵐,有鳥友稱“這是2016年最牛的觀鳥發現”。此後觀鳥志願者觀測到約7只慄斑腹鵐,其中成鳥雄鳥2只,雌鳥和幼鳥5只。據觀鳥志願者們推測,當時密雲水庫周邊可能有10到15只左右的慄斑腹鵐越冬小種群。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慄斑腹鵐列為瀕危鳥類,其原本主要分佈在俄羅斯、朝鮮、蒙古及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分佈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由於環境的變化,現在成孤立的島狀分佈,目前僅見於我國東北的部分地區,種群數量更趨減少,種群總數已不足1000只。


據調查,慄斑腹鵐種群減少的重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導致其棲息地支離破碎。慄斑腹鵐一般生活在低矮的灌木叢和草叢中,農耕、放牧等活動很容易對其造成侵擾。要使這種鳥類免於滅絕或使其種群恢復到無危狀態仍需付出很大努力。

慄斑腹鵐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形和羽色近似三道眉草鵐,唯體色棕慄,腹部中央有一明顯的心臟形栗色大斑,而且體形較小。

雌鳥和雄鳥的夏羽和冬羽有別。雄鳥冬羽:頭部出現不明顯的縱紋;上體各羽緣淡棕色;眼先、顴紋和腹部中央的心形大斑等均較覆羽深暗。雄鳥夏羽:額、頭頂、背、腰及尾上覆羽概淡棕栗色,上背羽具不明顯的褐色羽幹紋;尾羽黑褐,而羽基棕黃,中央一對尾羽汙棕,羽軸褐色。

雌鳥冬羽:眼先及顴紋出現淡棕色羽緣;前胸的半月環較明顯。雌鳥夏羽:額和頭頂具褐色縱紋,上體各羽與雄鳥同;前胸具灰黑色斑點,形成不明顯的半月環,很似赤胸鵐;腹部斑塊較小而且色澤較淡。

慄斑腹鵐雄鳥體長約14.8-16.7釐米,體重約20-25克。

慄斑腹鵐雌鳥體長約14.5-16.4釐米,體重約19-22克。

慄斑腹鵐在地面活動時間較多,也有時在小樹間,多單個或成對生活,很少集結成大群。

慄斑腹鵐性不怯疑,當人接近時方隱匿於灌叢或草中,特別是雌鳥孵卵時,接近一米遠時仍不移動。

慄斑腹鵐的鳴聲頗似三道眉草鵐,但聲較低羽音節也少。

慄斑腹鵐除了在繁殖期多在矮樹上發出強烈鳴唱,平時很少鳴叫。

慄斑腹鵐的主要食物是草原上雜草種子和荒地上植物種子,夏季也捕食鱗翅目昆蟲和鞘翅目小形昆蟲等,並以此喂雛。

慄斑腹鵐的繁殖地為我國吉林與內蒙古交接的大興安嶺東麓南端,德龍崗與北大崗一帶。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頂山、野馬吐、龍泉、巨寶、大樁子、石灰窯、永茂鐵礦至內守土有責突泉之間的廣大地區和昂代山、那金、煤窯、東昇、鎮西、嶺下等地區。

慄斑腹鵐冬季大多數進行遊蕩,北達哈爾濱,向南偶達瀋陽和北戴河,僅有少數留在繁殖區。

慄斑腹鵐遷徙時見於東北的東寧、愛河、鏡泊湖、阿城、帽爾山、哈爾濱、對青山、北戴河,內蒙古林西和遼寧省部分地區。

慄斑腹鵐的巢多築於地面稀草叢中,少數築於小灌木上。樹上和巢多築於栓皮榆的矮樹上,巢不十分掩蔽而易於發現。

慄斑腹鵐的巢呈淺碗形,巢材由大油芒和貝加爾羽茅草的草莖和草葉、細高莖、植物頂根和獸毛、馬尾等構成。

吉林省西部於4月末5月初開始配對產卵繁殖,每窩產卵5-6枚。年產1窩;僅雌鳥孵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