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爲什麼會成爲儒字千古難解之謎?它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馬路飛歌1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四書之一,而“格物致知”是《大學》中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因此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但是《大學》並未對“格物致知”進行解釋,而先秦其他典籍中也未出現這種說法。因此“格物致知”到底指什麼,竟成為了後世學者爭論不休的千古謎題。後來的很多思想家都通過解釋“格物致知”來闡發自己的思想,以朱熹與王陽明最有代表性。


一、朱熹的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以他的“理”概念為基礎。朱熹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世界的本原,萬物的規律。比如莊稼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這是理;做皇帝為什麼要仁,做兒子為什麼要孝,這也是理。事物的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這些具體的理都是宇宙本體之理(這是最高的理)的體現,而學者的任務,就是認識最高的理,這樣任何具體的理都在掌握之中了。

那麼怎麼認識最高的理呢?朱熹認為,既然具體事物的理體現了最高的理,因此學者要研究身邊的事事物物,窮盡事物中的理,這叫做“格物窮理”,格就是窮盡的意思。學者研究得多了,終有一天會豁然開朗,認識達到極致,也就是認識到了最高的理,這叫做“致知”,“致”是擴充的意思,致知就是擴充自己的認識,使之達到極致。

清末,物理學傳入中國時,被翻譯為“格致學”,就是借用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說,意思是研究事物認識它的規律。當然物理學研究的是具體的規律,而朱熹要研究的是形而上的理。


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

明代,朱熹的學說佔據著統治地位,王陽明一開始也相信朱熹的理論,所以他和朋友相約去格竹子中的理。結果他格了幾天幾夜,啥都沒格出來,還大病了一場,這就是“亭前格竹”的典故。王陽明從此開始懷疑朱熹的學說。

後來王陽明經過龍場悟道,豁然開朗,原來事物的自然規律與社會的倫理道德並不是一回事,倫理道德就存在於人的本心之中,不需要向外在事物中去尋求,這叫做“心即理”。

在此基礎上,王陽明發展了自己的格物致知說。他認為,這個“知”不是一般的認知,而是良知。每個人天生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就是良知。比如每個人見到一個小孩快要掉到井裡去了,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拉住他,這就是良知。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比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等,都來自人的良知。

每個人都有良知,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會做壞事呢?王陽明認為這是由於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物慾的牽引,使很多人迷失了本心,良知被遮蔽了,就像一面鏡子,沾滿了灰塵鏽跡,變得昏暗不堪。所以有人說: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那麼人如何才能使良知回覆清明呢?王陽明說,這就需要格物致知的功夫。所謂格,就是使之正的意思,你在日常中看見什麼事情不正確,不符合自己的良知,就要去端正它。比如看見小偷偷錢包,你知道這是不對的,就要上前制止他。你發現自己對父母不夠孝敬,感到這是不對的,就要誠心誠意地孝敬父母。這些就是格物。格物的過程,也是“存天理去人慾”的過程,久而久之你心中的物慾就被去除了,良知達到了極致的光明,這就是致知。合起來就叫做“格物致知”。



夢露居士


要探討“格物致知”的意義,咱們先了解一下“格物致知”的來源。

"格物致知”最早源自於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但是《大學》只提及“格物致知”,卻沒有作任何解釋,而且任何先秦古籍也沒有使用過“格物”與“致知”,以供後人參照理解其意義。這樣,就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而且,歷代學者圍繞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難以得到共識。

咱們再看看歷史上一些學者對“格物致知”的解釋。

最早的註解是東漢鄭玄所提出的,他說:“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這種解釋,把“致知”放到“格物”之前。先要知道善或惡,然後善事或惡事就會跟著你的喜好而來到。因為他把“致知”放在“格物”之前,所以他的註解缺乏說服力,他的“格物致知說”難以成立。


北宋理學家程頤認為,“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於君臣父子間,皆是理。”“物,猶事也。凡事上窮其理,則無不通。“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他的意思很明白: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窮其理。


南宋大儒朱熹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他說,知在我,理在物。“格物”就是研究窮盡事物的道理。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而進”,“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皮膚是表也,見得深奧是裡也”。


明朝心學大家王陽明認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致知,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他的意思是:格物致知,就是要在一切事情上以我的良心所知的善惡(良知)來端正自己,規範自己。


當代科學家丁肇中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說,“格物”和“致知”就是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大學》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地步,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這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要“格”院子裡的竹子。他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這種觀點是不能適用於世界的。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書裡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從最早為《大學》作注的東漢鄭玄,一直到現代的儒學學者,已經爭論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無定論。明末學者劉宗周就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而從劉宗周至今,又過了幾百年,更增加了許多不同的見解。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現代漢語詞典》是怎麼解釋“格物致知”的吧:“探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這個解釋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言簡義賅,卻很有道理。 如果按此解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格即探究;物即事物;致即求得;知即知識(事物的原理、規律)。


菜根漫譚


儒家八目,聖人儘性知命,贊天成道的功夫口訣,表面上看上去就象是一句平平常常的口號,甚至彷彿很多企事業單位的文化LOGO,什麼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之類,實際上卻是大道簡易,直入宗極的津樑。人人能上手,時時可參研,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效果,一分實踐,就有一分收益。

先看後面四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明顯是一個遞進結構,所以提示我們,前面四目很可能也是一種有小到大由淺到深的遞進功夫。

接著看前四目,格物致知在前,誠意正心在後。問題就來了,心居然變成了最後一個環節!如果正心是最後的結果,難道說前面的種種作為心都一直沒正?

我們知道,心是人的天官,人的一切行為哪怕一餐一飲都離不開心,既如此,格物致知等等又如何能離開正心呢?而如果心不正,前面格物致知誠意三目又怎麼能上軌道?正確的秩序難道不應該是先正心再誠意、再格物、再致知嗎?

其實恰恰是在這裡,正見出這八目絕不是隨便排列的口號,而是真正修身證道的要訣!

我們試想一下,正心而後誠意、而後格物、而後致知,做得到嗎?

一個小屁孩兒光腚光的來到這個世界上,請問他從嗚啊嗚啊哭開始,能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誠意呢?是正心呢?是致知呢?還是格物呢?

很明顯,當然是格物嘛!

小屁孩兒呱呱墜地,心能都還不全,怎麼可能正心?一切知識幾乎為零,又如何致知?完全一張白紙,更靠什麼來誠意?

並不是小孩才如此,大人也一樣:試問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誰能夠保證一開始心就是清淨明白,應接無礙,不偏不倚,勿意勿必?

順便說一句,西方總是喜歡講天賦自由天賦自由,其實真正當得起天之所賦的那個自由,沒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根本就是一句空話、屁話、笑話!其實就是一群又醉又痴的人在強大的物慾潮水中隨波逐流而已!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除了一出生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那位釋迦摩尼外,存在的第一件事必須是也只能是格物,就是在萬事萬物中摔打,一點點的把生我養我的父母,愛我幫我的家人,乃至朋友、拍檔、戀人、對手以及種種人間百態、社會萬象給慢慢“格”出來。

這個道理如此深沉又如此簡易,平淡得像家裡老人在跟你拉家常,這就是儒家的風格。

這一個“格物”,就約當於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

格物的過程,當然是獲得各種知的過程,但是這些千差萬別的知,這種在萬事萬物中磕磕碰碰的知,都是很具體的、過程中的知,是此時此刻或彼時彼刻,此情此景或彼情彼景的知,比如我們一般所謂的人生體驗,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儲備,乃至我們的行為方式,人格特質等等等等。它們因人而別,因地制宜,自有其特定的話語體系,特別的作用空間,還不能完全說是格物致知的那個“知”。

從格物進而到致知的那個知,是指從對萬事萬物的各種認識中不斷淬鍊精進,從量變到質變,從有緣法到無緣法,從俗諦到真諦,從有名到無名,最終豁然貫通,大徹大悟,直見天地本來面目的不知之知,無相之相!佛家所謂明心見性,王陽明所謂致良知之知也。

這一個“致知”,約當於佛家的般若學。

儒家格物致知以後,已經知天知命了,等於佛家證得真如本性了。這時候大乘反過來,要普度眾生,儒家也是回過來,要挺身入世了。

要入世,就是要在事上格,就是要跳入滾滾紅塵,事事物物,還他一個天理。這個時候不是你看不看得到的問題,而是你做不做得到的問題,見道只是初等,見道未必能行道是常有的事。所以子才會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個功夫有多難?相當於是你在無論任何場合下,都要一念起處,皆為正念!只有這樣,你才能轉物而不為物轉,你才能拯救這個世界!

套用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

這個功夫,就叫做誠意。

一念起處,皆為正念。念念起處,乃心光明!

這個境界,才能稱得上正心。

所以佛家的慈悲,其實還是小慈悲。雖然大乘要普度眾生,但是就像荷蓧丈人面對子路,一番話說了,你聽了就聽了,不聽他也就笑笑。俗世塵垢,他已經洗乾淨了,他已經不離煩惱而證菩提了。

然而儒家的慈悲,真的是大慈悲。他的挺身入世,真是要把乾淨的長衫不管不顧的弄成百衲衣,本來已經解脫煩惱,偏偏還要“自尋煩惱”,棲棲遑遑,哪怕被人罵作喪家之犬也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套用一句馬克思的話,他不是要認識這個世界,而是要改變這個世界,尤其更不是去等待另一個世界的幸福——事實上,如果有另一個世界的幸福,他恨不得現在就要把它拿出來給你!換個角度,其實他就是要把那個“不可道”中揭示的境界拿出來給你嘛!孔子努力一生,直到“傷麟怨道窮”了,要死了,也心心以天下後世為念,這與後來墨子摩頂放踵的精神相較,何嘗不是一脈相通?

這兩種態度和取向,其區別好有一比:一個是佛家閒觀大海獨坐穩看潮升,一個是儒家閱盡滄波隻手驅旋海水!

可笑嗎?當然可笑。可能嗎?當然可能!百年來中國之由死向生,不就是幾個觀念在起作用嗎?再推而言之,整個世界也還都是從道里蹦出來的,此而猶可,天下還有什麼不可能?!

心修好了,再一氣貫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單易懂,不解釋了。

這八目,到了北宋,在大儒張載那裡,就演成了四句炳耀千古的豪邁格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就是儒家超越一切核心文明的見地和氣度!見道、行道、成道,徹徹底底,明明白白,從從容容,圓圓滿滿。

視界決定世界,一個文明對道的體認有多深,最終決定了它能走多高多遠。中國儒家經過程朱陸王之後,無論是對道的證悟,對道的堅持,對道的期許,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已經超越了包括佛教在內的一切核心文明!這其中的智慧、韌性和勇氣,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屢仆屢起、常變常新,並且終將再次超越群倫,領袖世界的真正生命根基!

最後提一點:列位同胞一定要認識到,我們的儒家文明在根本層面上,是遠比西方文明更要高級得多的文明!西方文明對我們這個文明的百年衝擊,不是在道的層面,而是在器的層面。通過這次衝擊,西方文明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工具,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實踐上行道的新空間,讓我們能更自由的去圓滿和成就中華文明體認的終極價值。可以說這是繼佛法東傳以來中國文明的第二次再新,但要認識到:這是在實踐層面而不是在生命本體層面的再新。它確實讓我們更主動、更活潑的實踐、創生、抒發,但是它絕對、絕對、絕對不配限制我們於它空虛鄙陋的軀殼中!

說得太多了,停筆。


寶寶178076326



格物致知 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隨著時代思潮而遷變演化。孔子雖是儒家的開創者,但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乃是繼承了春秋以前民本思想傳統。

孔子一生的思想著述,主要在關心現世的政治與道德,並未在心性修為問題上多所關注,正如子貢對於孔子學問的感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然而孔子當時的時代,早已有學者論述天道心性;所以形成道家傳統的心性修為傳統,決非是起於老子,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傳統並非起於孔子;否則,需要心性修為才能成就的中醫傳統,就不可能發生於老子之前。所以孔子逝後的儒家學者們,為了弭補孔子學說的不足之處,遂企圖要吸納融合當時道家與陰陽家的心性修為與自然哲學的傳統。戰國初期的子思,作《中庸》,首先以孔子的“中庸”思想為基礎,而建構了儒家的心性理論。然而先秦時期典籍從未出現“格物致知”的相關詞彙,所以“格物致知”應該不是先秦儒學思想,而是漢朝學者融貫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觀念產物。而因為涉及了道家思想,所以也就造成後世儒者理解上的困難,也就形成了千餘年來的觀點爭議。



“格物致知”之所以難於解釋,而使儒學界爭論達千餘年。首先難處是因為“格物致知”乃是《大學》八目的基礎功夫,更是“誠意正心”的修持基礎,也就涉及了心性修為的根本基礎,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於先秦道家之學。宋儒理學興起後,儒家學者往往貶斥道家與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難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學歷史上宋儒為排佛道兩家,

程頤自創“理”以取代“道”(孔子論道而未論理),而朱熹更是無視《史記》記載而硬要認為“孔子訪周所拜見的老子,並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其次難處是因為“格物致知”的字義訓詁難以適當,以致於不能適切解釋字義;這也是因為缺乏相關《大學》作者意旨的文獻,可供證明“格物致知”的正確意義。遂使以後諸儒各家解釋,往往各自隨意發明而強行解釋,遂造成至今儒學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格物致知是《大學》中提出的概念。

《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1,我們現在的解釋,基本上都是沿襲南宋大儒朱熹的說法,格物就是窮盡事物的規律或道理

。我們就可以達到智的境界。因為南宋大儒朱熹提倡的是心即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念。所以他南宋大儒朱熹提出我們需要窮盡事物之理後,我們才是真正的智。然後可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這種觀點與我們現在的科學觀點是非常的相似,因為現在的科學觀點,也是通過事物的表象,我們總結規律,然後進行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理論,如果與實驗相符,表明我們的理論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2,格物可以從另外的一種角度去理解,就是格除物慾,也就是我們不要被物質所束縛

。格除物慾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取清靜的心裡,這裡就是:致虛極 守靜篤。

我們格除了那顆對物慾追求的心,我們就可以守住清靜心,從而可以守一抱一,進而達到止一的狀態,我們就是守道的境界(致知),然後我們就可以正心,誠意,修齊治平。

我們知道中華文化的核心或精髓之處就是在於,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要求我們守一抱一,進而可以天人合一。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把格物致知,解釋為格除物流,從而達到道的狀態,應該更合理一些,更符合我們的文化精髓。


--止一、靜篤以此為記

喜歡文化歷史內容,請關注:馴服黑夜


馴服黑夜


格物致知,是古人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就是一個事物不斷化分到不能再化分,就知道事物的本質了,清未有把科學叫格物學。他與伏羲所創最旱的八卦,三個物質條件加時間,空間構成一個事物。反過來可將這個事物分解成三個基本的物質條件,加時間,空間,這就是格物,格物還有一個基本條件化分同位,老子《道德經》“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中國古人認識事物的方法。其實現代人認識事物也是用這種方法。而《非邏輯學》。


中上行


按朱熹在《大學章句集註》所說,《大學》中釋格物、致知之義的章句亡失了。朱熹自己將“格物致知”混起來解釋為“即物而窮其理也”,這其實是“知”的功夫,不是指“格物”。

事實上,對於“致知”的含義,其實異議是很少的,也不難,簡單來說就是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這由下一次第“誠意”的含義可佐證。“誠意”之義按《大學》中相關章句的解釋,即不自欺、有恥辱心、能慎獨。顯然要做到“誠意”,確實需要先“致知”,對人對事對物先要有個正確認識或認知。

於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思考人的正確認識或認知的前提是什麼。

有人聯想得快,可能會認為是“實踐”,是指“行”,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但並非如此,因為“行”是檢驗“知”的,所以行與知都是同屬於“致知”即獲得正確認識的範疇的。

如果我們曉得西方哲學中培根的科學發現的思想的,我們會聯想,“格物”其實應該是指“觀察”,因為觀察之後是歸納與演繹推理。而“知”的活動其實就是歸納與演繹。

這樣的論斷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不妨從“格”的字義及“格物”構詞的語法特點來分析。“格”本義是木條縱橫形成分格。由其中的交叉相格而有格鬥義,但顯然此處非此義。另一引申就是形成分別的空間,如“方格”、“格子”;由此即可引申為差別、等級意,如“品格”、“風格”、“格調”等。由此我們可以斷言,“格物“之“格”在語法上是一種名詞的使動用法,因此“格物”即“使物格”,也即使事物被分門別類之意。而所謂觀察其實就是將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活動。

此外我們由《大學》本身的章句可再獲得佐證。《大學》第二、三句分別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其實就是指“格物”,即分清事物之間的次第、本末、終始、先後順序。也就是使得事物在空間上被分門別類,在時間上分出先後順序。事實上,我們對事物的正確認知也正是由此開始的。

至此,我們就把這所謂的難題給解開了。


建章看世界


通俗的講,《大學》的“三綱八目”代表了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和倫理要求,最終要達到“修己立人”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所要遵循的內在要求即“三綱八目”。姑且談一談我自己的理解吧。

一、人類體會認識事物不可能脫離現實本義,並且隨著體會認識的深入,事物的意義會發生根本變化,真理隨之產生。好比你進入一所房子,一開始只能看到個大概,慢慢到處走走能看到房子的裝修細節、佈局等,而房子還是那個房子。所謂真理,只不過是在你進入房子開始到看懂整個房子這之間的所有的境界集合。站在認識事物,體察天理的角度,這中間包含的境界缺一不可,都很重要,因為這是從無到有實踐得來的寶貴經驗。比如“三綱八目”,缺一不可,並且脫離現實本義去看毫無意義,因為畢竟是實踐的功夫,實踐,才能出真知。

二、說說“格物致知”吧,在“三綱八目”這一整套的行為範式當中,“格物致知”屬於“次第順序”中的最底層。為什麼說它簡單,大概說的是它在實踐工夫的最底層,是最容易上手的功夫。為什麼說它最難,以至於引起“心學”和“理學”兩種發展脈絡

。個人認為人類有其精神和肉體兩個方面,現實當中很多事情難就難在“知行”二字,脫離現實本義去看待事物難免淪為“理”的奴役,變得“於事事物物上窮究其理”,好比如剛進房子就拿房子設計圖來看,看完覺得房子就是這個樣子。而從人類體驗現實本義的實際來說,最容易上手的還是親身經歷,自己去看房子,掌握房子的主體結構,最終完全熟悉這所房子。在這個過程中,觀者的境界心境會發生明顯變化,格物致知最主要的還是“知行合一”。當然不同的人賦予不同的意義,並沒有一家之言,實踐起來卻有天壤之別。

三、想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還需要自己勇敢邁出踏進房子的第一步,看山是山之後,隨著體會認識的深入,往往就看山不是山。是“於事事物物窮其理,以致乎其極”還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將普遍存在於事物中的道理內化為內心的道德意識和是非判斷”,需要你自己勇敢走出去。


小兔兔的耕心齋


因為格物一直都沒有“格”出讓人信服的真理出來,致使所謂的“致知”也不那麼令人信服了,,整棟儒家思想體系的大廈在“風雨”中飄搖。。。還在於“格物”更往下的就是孔子還沒有解決的分子原子層的問題,,他自己說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邊界沒有突破、理論輪迴,,,它的真實含義即為此。


九五之道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古人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說法,認為道是蘊含在天地萬物之中的,從大自然中去領悟,這就是格物,格就是解剖、分析的意思。

到了王陽明這裡,之前的格物致知就成了難題。天地萬物無窮無盡,而人生短暫,格死人也格不完。 既然天地萬物都含有道,那麼人自己也應該含有道,道在心中。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認為致知和格物都是同時存在於心的心理活動,即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