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星星之火88637076


說王陽明“格物致知”是天大的笑話,因為王陽明“格物”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王陽明從小就立了大志,這個志向就是要做一個聖人。那如何做聖人呢?就是讀聖賢之書,跟聖人上路。所以王陽明對《大學》裡講的“格物致知”就非常熟悉。

所謂格物致知,按朱子講的就是對世間萬物要去格,然後就能致知。一般人看到這說法也不當一回事,王陽明就認真地按照朱子格物的“說明書”去格物了。

先生說:“大家只知道講格物要按照朱子的‘說明書’去格物,可又有誰去按照他的說明去做過呢?我倒是切實地體驗過。當年我跟一朋友一起探討如何做聖賢,要去格天下之物,現在哪有那麼大的力量呢!我就指著亭子前邊的竹子讓我朋友去格,哥們就靠近竹子去格,去窮格竹子的道理,他竭盡心力地去格。格到第三天,就勞神過度,病倒了。當時我認為這是他精力不足,所以我就自己親自去格,從早到晚也沒有格到竹子的理,格到第七天的時候,也因為思慮過度,病倒了。”

“於是,我和朋友共同感嘆,聖賢是做不成了,主要是因為自己沒有聖賢那麼大力量與氣場去格物。後來在貴州龍場住了三年,深深地體會到格物的含義,才知道天下之物本就沒什麼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就在自己身心上做,我堅信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於是就有了一種責任感。這個道理,應該說出來讓各位知道。”

這就是我們最後的一位聖人王陽明,為求聖人之道,差點兒把命格進去。所以有了這次教訓,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他對聖賢之道就通透了。王陽明又悟道了一個道理——天下萬事萬物是格不盡的,如若要格盡天下之事只能向內求,那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說白了還是向自己的內心去求得。

由此,深讀王陽明,你也會明白,所謂“致良知”之說還是依然基於他的“心即理”學說之上的。所以,《大學》中的“格物致知”到王陽明這裡就成了獨具特色的“格內心就能致良知”。也由此,“良知”這個詞就和“良心”劃了等號,又由於“心即理也”,良知、良心就和天理又劃了等號,今天我們所謂的“天良”、“天地良心”就來源於此,由此,“虧心”、“喪盡天良”就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最惡毒的罵人語詞。

可以說,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給了我們這個民族內心最強烈的牽懾力和震懾力,使得“萬事憑良心”成為華夏兒女在行事之時的內心道德律令,從根在上促進了道德系統內在CPU的集成,形成了中華民族穩定有效、極富自覺性的道德狀態。

原創文章 選自保哥《中華文化的特質》


保哥講論語


謝謝!看到你這個問題,我也想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請多指教。

1、“格物致知”很簡單,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格物”就是觀察、瞭解、分析、判斷、總結所有事事物物後面的道理。一句話就是要了解事物的規律。

比如說,我們下圍棋,圍棋是不是有金角銀邊,只要你懂得這個,不管你是先拿黑子,還是先拿白子,把邊邊角角給佔住,你就佔到先機了。

還有我們畫畫的時候,雖然一張紙大小有限,如何表現一整片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鄭板橋的畫,你觀察他的畫雖然只畫了幾根竹子,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整片的竹林,所以畫畫也是一樣的,要懂得金邊銀角。

2、王陽明小時候,大概16歲時,冒著肺炎的危險,跟朋友一起打賭“格竹子”。通過竹子這個物象,他想要了解事物的生長,壯大,消亡的規律。

3、“格物”這兩個字,用中國佛家的話就叫“參悟”,如參悟人生,參悟宇宙,參悟身邊的事事物物,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覺悟。這就是格物。


4、“致”什麼意思呢?一般可以理解為到達,這個就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上,只有行動才能夠到達。所有心裡要想,身體要去行動,最後才能“致知”。而這個“知”呢,又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二是智慧。

因此,“格物致知”不僅僅是要我們獲得知識,更要獲得事物全方位的最本質的東西,是和心相應的“智”。比如我們只要勤奮一點,腦子活一點,就可以學習到電腦的知識,上網的知識,玩自媒體的知識等等,這些知識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但是要達到“致知”就很困難了。

5、“知”的第二層含義,就是智慧,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智慧的背後隱藏著“道”。只有覺悟了的人,明白了人生和宇宙真理的人,不被人世間所有的名利所困擾,所汙染的人,就像老子,孔子,佛陀這些人,他們在道的層面上了,所以稱為“悟道”。這個“道”是用來幹什麼的?說白了就是讓人覺悟的。人來到這個世間,是要發揮人們心靈的最高價值,這就必須要在道上面。所以我們中國人經常講一句話:這個人很上道。

6、面對今天的社會,大家都在講知識,技術,手段等等,把我們這個世界搞得豐富多彩,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已經背道而馳了。所以你才會感覺今天是越忙越亂,越忙越累,忙忙碌碌,人都是恍惚的,精神空虛,社會中出現了很多反常的事件等等,都是因為離開“道”太遠了。解決之道就是讓更多的人都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答案都在老祖宗的智慧裡,從“道”的層面來生活,大家都會過得幸福,開心!

謝謝!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自由小小影


“格物致知”的出現及影響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文本《大學》,我國古代的大學是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為基礎,講究讀書,做人的道理,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終極目標。

後世儒家提倡真正的道德不單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注重的是知行並重的學問。

朱熹把《大學》定型為“三綱八目”, “三綱”亦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發揚本來具有的光明的道德心,在親近人民的過程中推廣光明的道德心,最終實現以至善的道德實踐為目的的三大原則。

“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

個人道德的實踐應以道德心為基礎,要把道德拓展開來,就必須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如果說一個人的學識和修養,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是“治國、平天下”,那麼“格物致知”就是起點,成為聖人的起點,也是理學的起點。

“格物”和“致知”是兩項最基礎的實踐工夫,是道德修養層層遞進的根本,我們以宋明儒學中的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來分別解釋一下“格物致知”。

程朱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認為,“格物致知”指的是“即物窮理”,意思是宇宙萬物都有道德價值之理,道德的實踐,必須要對事物加以窮究,並與人充分討論,從而把握道德價值和道德實踐的意義和道理。

程朱理學注重的是世上所有的普通人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做學問,看重道德的認知,是一個向外學習的過程。

陸王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則認為,“格物”指的是“正行為”,“致知”就是“致良知”。實踐道德的基礎在於每個人所具備的良知和最根本的道德心,認為最重要的是承認良知的存在,並把良知在現實中通過道德心充分的表現出來,王陽明看重的卻是道德的實踐,講求當下就有的道德體驗,是一個向內反思的過程。

這兩種觀點雖有所不同,但實質卻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我們把這兩種觀點綜合為:實踐道德的目標,一方面向外學習,一方面又要向內反思,將外在學到的知識,通過內在的反思來理解和消化,“求學與做人,貴在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理學發展及王陽明的貢獻



《大學》一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成書遠在先秦時代,東漢鄭玄為之作注,唐代韓愈在《原道》引用其中的“修身齊家”的言論,來論證儒家對現實倫理的重視程度以後,將《大學》視為儒家的基礎,才引起了儒學者的廣泛關注。

進入宋代以後,為了封建制度建設的需要和“道統”意識的強化,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學派便把《大學》從《禮記》裡抽出來,獨立成篇。並把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成《四書》,更將《大學》視為“初學者入德之門”, 隨產生了龐大的“理學”的思想體系。

明代王陽明生活在明中葉時期,一方面是程朱理學的一統天下,另一方面思想領域又出現了一些活躍的思潮,這些活躍因素催生了王陽明的思想,讓他依據“格物”、“致知”建立起自己的“致良知”哲學體系,成為自他以後思想界的主流。

朱熹認為《大學》原文欠缺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覺得原文有佚失,故寫成《格物致知補傳》來補充。“即物窮理以致知”,窮究一切事物之理,來促進道德實踐的認知,體現事物的道德價值之理。從義理上來說,他把《大學》內容補充的更完整,更系統。

朱熹的“格物”是通過閱讀經典、增長見聞,來喚醒內心固有的天理。“物”在心外,“格物”有一個從外向內發展的漸進式的步驟。



王陽明則把“格物”視為身心上的功夫,“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認為“格物”是由內而外的實際認知。

王陽明在“格物”上前後也出現了兩種觀點,他的思想發展的中期階段認為“心即理”,“格物”就是意根而深入的心之“理”,到了他的晚期思想階段,“格物”就建立在“致良知”基礎之上了。

“格物”經過王陽明的先後改造,從“天理”到“良知”反映了王陽明在認知層面上的深化。“致良知”也是王陽明“心學”思想成熟的重要標誌。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應從“格物和致知”兩方面的重要性,必然性來回答,更會深知其中意思!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在貴洲龍場頓悟之後,首先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為此,王陽明對《大學》古本宗旨,作出了新的“格物和致知”解釋。在下引用幾句學說言論來解其意。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致知者,誠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實。”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

從以上王陽明“格物和致知”新的解釋,就可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必然性。為此,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作以下幾點理解:

第一點:要有致良知的心。

人的行為是“格物致知”最難之處。也就是思想是否合於天理的事。思想合乎天理,基夲上心也自然能中正,自然能修身。深知這點很重要,所以關健要有良知心。

第二點:知和行為一體即可致良知。

端正心性,修身的行為也各有切入點。修養是,就感情發出來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發出來而言的。正心則中正,身修則平和。這點就是知和行為一體就可致良知,這也是必然性的。

第三點:誠意要至純至真,才會收到很好效果。

《大學》的功夫就是誠意,誠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夫,一個“誠意”就全包括了。這點就是誠意要至純至真,一切行為都會有好效果,這就是反應誠意的重要性。

第四點:隨時隨地都在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

“格”就是糾正的意思,糾正錯誤使其復歸中正。格物不分動靜,靜止也是一種事物,就是說不管是動還是靜都要用功。心即理是沒有時間定的,隨時隨地都在糾正自己的心外私慾,這就形成了格物的必然。

第五點: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才會去掉不正其心。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學說,不是說在嘴裡,重要的是表現到行為上,存天理上,無私慾上。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才會有良知行為表現出來。格物和致知,在《大學》中的八條目標中最為重要。

綜上幾點,就是王陽明提出“格物致知”對《大學》新解,也是《大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程朱理學“格物”心以不切實際的窮理認識論。(判斷事物的理論)

總之,王陽明新解《大學》中的八條目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可歸結為“明明德”,這與程朱理學解釋有所不同。而“止於至善”的崇高境界,反應了,誠意,正心的重要性,格物,致知的必然性。“格物致知”也就成了王陽明新解《大學》的核心思想。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子對格物致知的解釋,就嫩代表我們普通人的理解。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只有知道了事物的規律,你才能取得成功。致知就是要學習事物的規律。才能從中總結並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並且能把你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其實,格物就是認識事物,致知就是去運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看似很簡單的話語,對世界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日本,是日本幕府末年成了維新志士普遍信奉的哲學,併為維新變法運動造就了一批叱吒風雲、雄飛廟堂的思想家和領導人。他們以心學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提出了: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精粗不遺、表裡兼該,等主張,打破了朱子學固守儒學的孤陋習氣,開啟了學習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的新風,為瓦解日本封建體制的倒慕運動做出了充分的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由此,日本開啟了通向近代化的大門,為日本實現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歷史的循環


格物致知其實最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大學》中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一段,但是大學及其之後的儒家經典並未對其意思作出解釋。

這個疑問一直遺留到北宋時期,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對其作出了定義與解釋。

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窮理離不得格物,通俗地講,就是去弄清楚事物的道理,才能成為一個明白人。

而到了明代,心學集大成就者王陽明對“格物致知”這一理論作出了又不一樣的詮釋。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即對於一切事物的認知,在於我們這顆心。我們這顆心給外界的萬事萬物打上了標籤。

這個理論就比較像佛家的“心外無法”,用佛家的例子解釋,對於我們而言的一個輕鬆跨過的小山坡,對於旁生道的螞蟻之類,可能就是一座大山。因為本體不同,對世間的認知也不盡相同,只是因為我們這顆心對於外界做出的不同投射。

再舉例說明,別人一句無心之談,於我們聽了去,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心態開心的人覺得沒有什麼,而某個敏感的人就開始胡思亂想,想是不是在針對我啊,我是不是得罪他了之類。這是心產生的效果。而要徹知外界的道理,需要先徹知我們這顆心。


禪史倌兒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原文是:“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01 什麼是“格物致知”

對於“格物致知”的理解,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說:“ ‘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



在王陽明看來,“格物”,就是“正物”,去其惡、以歸於善,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致知”,就是去除私慾障蔽,進而彰顯本有的粹然至善之良知。

02 如何“格物致知”

王陽明認為,格物致知,必須通過處理普通事務的日常經驗。他說:“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傳習錄》)



在王陽明看來,“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經確定,良知便直接知之。我們的良知知某物為“是”,我們就必須真誠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為“非”,我們就必須真誠地不做它。這樣去“正事”,就同時是“致良知”。

在王陽明看來,既然人人都有良知,那麼,人人都有做聖人的潛能。只要能夠革除私慾的障蔽,彰顯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之良知,那麼,人人都能成為聖人。


紫天雲


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的首創,這兩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這篇文字後被宋代的朱熹單獨抽取出來,整理成《大學》一書。王陽明對格物的解釋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格物”“致知”在儒家經典文獻《大學》中有記載。其原文記載如下: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現在我們開始談論“格物”是什麼意思。 我們就取“禮記”和“大學”這四個字,對“禮記”和“大學”這四個字進行“格物”,即解釋“禮記”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同時也解釋“大學”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禮記”這兩個字的意思即“記錄(禮)的做法”,孔子對學習“禮”的做法重視到“向老子問禮”《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而真正的要對“禮”字或者“記”字格物的話,不是從甲骨文上的“禮”字和“記”字開始的,從哪裡開始?是從最早的“LI”的發音和“Ji”的發音開始的,沒有發音不可能有文字

現在我們再開始對“大學”兩字開始“格物”、即解釋“大學”兩字是什麼意思。我們對“大學”這兩個字是太熟悉了,但是,由古代的“大學”即《大學》,到現代的大學生的“大學”,其意思是一樣一樣一樣一樣的........,那麼“大學”兩字是什麼意思呢?我就不在各位大學生面前班門弄斧啦…………讓我們自己去對“大學”或者《大學》兩字去“格物”吧,格到什麼程度?格到“致知”的程度,格到能夠“明德至善”的程度



華民學讀道德經


“格物致知”並非王陽明提出的,而是出自儒家經典《大學》。但是《大學》對於“格物致知”這四個字並沒有進一步地解釋。因此後來的儒學大家,對這四個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實際上是通過解釋這四個字來闡發自己的思想。

在解釋王陽明的意思之前,我們先看看朱熹如何理解“格物致知”。

朱熹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個統一的規律——理。宇宙間的每一件事物都含有理,客觀事物的理就是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理就是倫理道德,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顯露的,因此人必須去研究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認識具體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來達到對理的認識。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所以他有“亭前格竹”的故事,即在亭子前面對著竹子坐著,思考竹子中的理。王陽明苦苦思索了幾天幾夜,一無所得,最終病倒了。王陽明因此把朱熹之道放下了。

到後來,王陽明龍場悟道,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佈滿了塵埃。

因此王陽明認為,應該本著自己的良知去對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對父母應該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這就是“格物”。而在格物的過程中,你內心的塵埃會被慢慢擦去,良知會達到極致,就像明鏡一般明亮,這就是“致知”。


夢露居士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因為《大學》文中並沒有作出任何解釋,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從漢代開始,關於它們的解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繼承了程頤的說法)的解釋和王陽明的解釋。


要想知道他們兩人的“格物致知”有什麼不同,各是什麼意思,請聽有書君細細給你道來。



雖然南宋人朱熹是儒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一代大儒學家,但他對“格物致知”的觀點之所以在後世作為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從明太祖開始,明朝獨尊朱熹學說為當時的唯一官方思想,成為科考中唯一的理論。


朱熹認為:天下萬物,要格物致知,並非窮盡天下每一個事物,而是積習既久之後會有“知”的獲取。因此,格物致知在朱熹眼中,就是即物而窮理,格物是致知的前提!


比如說你現在吃一盤魚,在朱熹理論裡,要知道魚的道理,你就盯著它,長時間盯著它,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是不能明白道理,那就去查書查資料,吃不吃魚已經無所謂了。



明朝王陽明在早期也是相信朱熹理學的,他在娶妻回鄉途中,得到理學家婁諒的指點。王陽明從小就想做聖人,婁諒告訴他:“人在面對自己所不知的物時,要通過各種方式(實踐或書本知識)來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道理後,你就是聖人了。”


他回去之後,做過一件荒唐的事。朱熹理學要“格物”,他就邀請一位學友跟他一起“格竹子”。怎麼格呢?他們走到一棵挺拔的竹子面前,長時間盯著它。


一天、兩天、三天後,那位學友受不了了,出現了幻覺,頭昏眼花,他回去了,讓王陽明一個人在那裡“格竹子”。等到第六天,王陽明不僅出現幻覺,還出現了幻聽,彷彿聽見竹子在嘲笑他沒用,“這麼明顯的道理你都格不懂。”王陽明直接暈倒在那裡。


後來,王陽明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在貴州龍場醒悟。接著就創建了陽明心學。陽明心學也提出了“格物致知”。他的心學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心即理,而做聖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事上練。



朱熹的“格物致知”裡的“格”有探究的意思,物就是萬物。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裡的“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還是以前面的那盤魚來說吧,王陽明才不會管這魚是怎麼燒出來的呢,他會說,“魚啊,你現在已被人燒好送到我面前來了,那我就吃你。”這是天經地義,是天理。“致”是停止、實現的意思,“知”則是良知。通過在事 上正念頭而實現良知。


比如說敬孝道。朱熹認為,孝順父母,你必須要探究學習孝順父母的各種知識,最後得出一套理論,再開始孝順父母。而王陽明則認為,只要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端正好態度,良知就會指引你去如何孝順父母,這些行為是不必向外學習的,天生就會的。


王陽明告誡他的弟子:做人一定要心理合一,即知行合一,在心上好好用功,使“心即理”成為一種生活狀態。比如說孝順,你必須有孝順行動,只嘴上說肯定不是孝順。



為什麼是“致良知”呢?良知就是判斷力。致良知,就是聽從內心的聲音。


王陽明的心學,並不反對人們去做官。他認為關鍵看這件事主動來找你的,還是你自己去求的。這件事主動來找你,你就可以去做官。


他的“四句教”應該是對心學最好的解析 。“四句教”全文: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其人也如他的心學,從不先從壞處想別人。他認為人之初都是赤子之心,只是後來被自己的各種慾望矇蔽了心,所以我們要克服自己的私慾,向內求,致良知,一切憑良心做事。他推行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不是實踐得出理論,實踐只是驗證理論。



哎呀,有書君自己也繞暈了。總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裡,“格物”就是正心,向內求;致知就是致良知。他的存天理去人慾,是通過致良知來得到的。


在王陽明晚年的時候,他用致良知來包羅統攝一切概念和學說,諸如格物、知行合一統統可以用致良知來解釋。他的“四句教”應該是他思想的光輝閃耀。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