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老是提倡「處下」,到底有什麼玄機,又會帶來什麼好處?

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有幾個觀點非常鮮明,其中一個就是“處下”,說通俗點,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低。

定位,是現代人的詞語,古代沒有這麼個說法。我們通常講究定位要合適,而老子偏偏說,人要把自己擺得很低,這矛盾嗎?

矛盾不矛盾,我們還是先來看看老子怎麼闡述他的這一個觀點,再來辯一辯,推理一下,自然就明白了。

古人老是提倡“處下”,到底有什麼玄機,又會帶來什麼好處?

《道德經》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翻譯成白話文:大邦,就是大國的意思。大國家要採取謙和的交往政策,天下地勢最低的地方,才會匯聚天下流動的事物。雌性的事物,常常靠著靜這種特性,來剋制和壓抑雄性事物。(水能克火,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大國家用謙和向下的方針來和小國家交往,就會贏得小國家的好感。小國家也用謙和向下的方針來和大國家交往,就會得到大國家的幫助饋贈。所以,謙和向下可以主動的得到,也可以被動的得到。

大國家不過是想駕馭小國家,小國家不過是想從大國家這裡得到些好處。通過這種方式,大家都有收穫,越大的事物,就越要懂得這種謙和向下的方法。

古人老是提倡“處下”,到底有什麼玄機,又會帶來什麼好處?

東臺覺得這種大國家、小國家的很拗口,我們不如用強者、弱者來代替吧。老子在這一段文字裡,講了強者和弱者相處的最好方式,就是“處下”,好處呢,有三點,哪三點?

第一,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我們經常說一個汙笑話,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地是靜的,地就贏了。牛好動啊,所以累死的就是牛。我們常常說“以不變應萬變”,其實就是以“靜”制“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古人提倡“每臨大事有靜氣”,就是告訴我們,遇上大事,就是碰上“強”了,這個時候,“靜”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二,各得其所。強者和弱者,在社會定位上來說,有衝突沒有?東臺實話實說,強者和弱者有衝突的地方,真的不多。越弱的人,需求也就越小。強大的人,需求才會很多。弱者只想過安穩日子,有飯吃,有地方睡覺安身,生病了能有錢治療。強者有這些需求嗎?有,但強者根本不考慮這些需求,強者需求的是感覺,大丈夫要權,小丈夫要錢。

所以,強者需要的東西,和弱者需要的東西,根本不是一回事。採用謙和向下的方式,強者給予弱者適當的照顧,弱者向強者表達善意,就是相安無事的結局。如果弱者不表達善意,強者不給予幫助,相互仇視,那麼階級分層就會越來越明顯,誰都會第一時間維護自己的利益,衝突就在所難免!

古人老是提倡“處下”,到底有什麼玄機,又會帶來什麼好處?

第三,各取所需。只有強者與弱者採用這種溫和善良的相處方式,才能各取所需,為什麼這麼說?強者的權力和地位來自哪裡?毫無疑問,來自千千萬萬的弱者和普通人。反過來,是誰制定了社會規則,合理的安排各種資源,維護了社會的穩定?這些又來自強者。有了這些,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東臺對於強者和弱者的區分,沒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在裡面,只看特性,沒有褒貶。個人和國家,就是陰陽,就是強弱。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但龐大的國家,就是這千千萬萬的個人組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

運用到我們生活中,老子的這個觀點,就包羅萬象了。東臺說幾個方面,大家看看能不能博您會心一笑?

先說家庭,一般來講,家裡賺錢多的,就是“強”。不管是老婆還是老公,誰賺得多,話語權就重。如果老公賺得多,但捨不得花,自己一個人藏起來,或者拿去給小三用了。這個家就要出問題。老婆是“弱”,平時伺候老公穿衣吃飯,打掃家務,這是謙和向下的表現,但得不到“強者”老公的幫助,連買件衣服都要問上好幾次,你看“弱”者翻不翻天?

古人老是提倡“處下”,到底有什麼玄機,又會帶來什麼好處?

再來說職場,公司老闆是“強”,需要的是員工忠誠踏實,創造效益,但如果光有懲罰,沒有物質上的獎勵,你看哪個員工會給你賣命?反過來,員工是“弱”,如果你表現得不符合崗位的需求,沒有給企業帶來好處,老闆是你親爸爸才會把你繼續留在公司。

我們來說社會,有錢有勢的是“強”,沒錢沒勢的是“弱”,有錢有勢的人,如果熱心公益,謙和待人,那麼口碑很好的同時,會得到更多的民心,會有更多的人願意為了你的目標去奮鬥。相反,強者如果欺壓弱者,只怕輿論也好,社會秩序也好,都不會允許。

我們最近老看到這樣的報道,一個老人騎個拉廢品的三輪車,撞到了路邊的豪車,豪車車主主動放棄索賠,得到大家的高度讚譽。這就是強者處下所得到的好處。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東臺翻古,一起講故事,話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