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標準不能滯後於執法實踐

近日央視曝光了福建一些食用調和油生產廠家以假亂真、隨意調和比例的案例,其實由來已久,食用調和油沒有衛生質量國標,成了一些口稱吃了死不了人的不法商家的“法寶”。

地溝油或食用調和油的確不容易檢驗檢測,標準遲遲不見出臺,估計是技術問題,國內食品安全標準滯後於實踐,或滯後於國際標準,是不爭的事實。

據瞭解,早些年某省曾經在食用油檢測中發現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即俗稱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影響人體內分泌、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並促使女性性早熟,長期大量攝入可能會導致肝癌,若是處在發育期的幼兒,它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更大。

無獨有偶,2014年5月4日光明日報曾報道,“限塑令”催歐洲反思“用過即扔”。歐洲議會日前以539票支持,、50票反對、72票棄權的絕對優勢通過一項提案,要在歐洲範圍執行“限塑令”,減少百年汙染(塑料需要數百年才能分解)。

同是該報同日發表的《食品營養標籤之變》披露,美國食品營養標籤20年來將首次大幅修改,世界多數國家營養標籤營養素成分表由“1+x”兩部分組成:能量和核心營養素,核心營養素各國差異性很大,中國僅4種,美國高達14種。

可見食物安全世界性關注的問題,也看出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從標準到理念以及監管的差距。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都涉及食品衛生質量安全和標準問題,既有國內的,又有國際方面關於糧油食品衛生質量安全的消息或披露。

2011年原衛生部公佈第一個食品營養標籤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範和指導營養標籤標示,包括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和營養成分功能聲稱,由推薦轉為強制,讓消費者買得清楚吃得健康,這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進步。

當年“蘇泊爾質量門”分歧於1988年和1992年兩個檢測標準不同和對標準的理解差異,原衛生部對《不鏽鋼食具容器衛生標準》等國家標準進行清理完善。當年公安部跨省破獲的地溝油製售案件最棘手的是沒有檢測地溝油的國家標準。

當年市場銷售的速凍食品以及國內速凍米麵食品行業排名前列的品牌大佬,都被查出“質量安全問題”,且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原衛生部首度承認舊國標不科學,存在新舊差異掌握或與國際接軌問題,這也涉及檢驗檢測國標問題。

國際方面,早些年美國盼望與中國合作確保所進口的食品安全,加強信息資料的分享和彼此間的溝通。令人震驚的是當年日本福島發現“輻射大米”。曾幾何時,因懷疑含轉基因成分,歐盟加強管控中國大米產品。

近年來密集的食品衛生質量安全監管足以說明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食品衛生質量安全,作為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不容小覷,同時足以看出中國政府痛心疾首根治食品衛生質量安全的勇氣和決心信心。

足以看出社會的期望度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科普意識逐步增強,呼籲國家儘快修訂和健全食品安全各項國家標準,與國際接軌,與國內實際吻合,從嚴執行標準,行業自律,落實監管,在食品衛生質量安全方面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執行檢驗檢測標準寧可從嚴從重,不可“輕描淡寫”。

食以質為先,食品質量衛生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程立體式監管,需要地方政府負總責,市場監管部門總牽頭,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分段分級負責,構建縱橫交錯的立體式監管體系,確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點。

需要國家儘快建立健全覆蓋全部食品的衛生質量安全標準,有機食品認證要嚴之又嚴,食品檢測檢測標準要科學全面準確、實際、實用,與國際並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標可檢,確保檢驗檢測科學、統一、效能、準確無誤。

在國家市場監管部門的統一執法下,各執法部門協同一致,不推諉、不扯皮,聯手執法,源頭執法監管,不讓任何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和餐桌,讓消費者對食品原料成分和營養成分一目瞭然,讓消費者通曉食品科普知識和常識,瞭然於心,安全放心消費。

標準和執法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兩件利器,食品安全形勢愈來愈好,嚴字當頭,頂層設計,協同動作,呼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方能取得完勝。

(孫曉明)

作者系中國糧食經濟學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理事

通聯地址: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泰安市東嶽大街221號)

食品安全標準不能滯後於執法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