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透视」专注HIV感染者服刑人员改造,500余名艾滋病服刑人员走向了新生

媒体透视

7月18日,新收犯监狱通过专题研讨、改造成果展示、工作汇报、故事宣讲、合作共建签约等形式,开展了“融合、共建、精准、创新”艾滋病犯管理主题活动。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界面新闻、上海法治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新收犯监狱艾滋病犯管理的相关情况,展现了监狱在“零传染、零事故、零死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HIV感染者服刑人员的遵规守纪率、抗病毒治疗率以及降低重新犯罪率,凸显HIV感染者服刑人员改造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引发良好的社会反响。

上海法治报

「媒体透视」专注HIV感染者服刑人员改造,500余名艾滋病服刑人员走向了新生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市新收犯监狱艾滋病监区可能是上海最神秘的监区,因为这里关押着上百名的艾滋病服刑人员。当“病人”与“犯人”身份叠加时,通往新生的道路似乎愈加艰难。新收犯监狱自2005年开始集中收押艾滋病服刑人员,2016年7月艾滋病罪犯监区成立,监狱先后帮助500余名艾滋病服刑人员走向了新生。在艾滋病监区成立二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了大墙之内,了解拯救这些堕落灵魂背后的故事。

服药的斗争

提高服药率从54%到92%

生病吃药,这一常识在艾滋病监区却曾经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滚,你们都滚!再过来我把你们全部杀了!”刚刚进入监狱的杨明似乎是个“刺头”。

杨明出生在浙江的偏远农村,从小家境贫寒。成年后的他做了上门女婿。婚后他又撞见了妻子出轨的事实。

受到刺激后,他搭上一辆长途汽车来到外地。此后他便与当地的闲散人员混到一起,盗窃、吸毒,糜烂的生活让杨明感染上了艾滋病。

生活的窘境让杨明多次自杀,但都无果。而此次入狱也是因为与他人发生争执后将人打死。杨明此举的目的就是希望法院能将自己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了却自己的生命。入狱后他不愿服药,也不愿与人交流,而他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为了治疗杨明的病,医务所购置了特殊的医疗器材并制定了治疗时可能发生的应急方案。同时,监狱方也请来杨明的父母,看到两鬓苍白的父母,为自己四处奔走的民警,杨明终于燃起对生的向往。治疗时杨明身体出现明显抵抗力下降,监狱方就餐时改进流食,每天增加一个鸡蛋。监区购买了各种营养品以保证杨明身体的恢复。经过半年的治疗,杨明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记者了解到,艾滋病患者服药是一项要求极高的事情,在时间上要固定,每一次服药上下不能相差半小时,服药后每月要对服药效果检测,每季要对免疫力检测,每年要对病毒载量检测,专家要对服药效果评估。

同时,抗艾药物有一定副作用,有些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呕吐、多梦、PT 升高等症状。加之艾滋病服刑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抗病毒治疗的认识不足、认识模糊,导致服药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服刑人员则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故意不吃药等。

对此,监区理念先行,从入监起即灌输他们服药治疗的重要性,使艾滋病服刑人员充分认识到放弃药物治疗就是放弃生命的权利,不服药就是对服刑的一种消极态度。

同时为了转变服刑人员对服药的观念问题,监区制定拍摄三部艾滋病服药教育短片:艾滋病罪犯同伴感悟片; 民警对艾滋病服药申请程序片; 艾滋病专家对抗病毒治疗讲座片。三部教育片纳入到新收教育的全过程,看了片子后有86%的服刑人员加入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治疗专家还会定期来监狱开设专场门诊,定期对已服药对象进行服药安全效果的评估,对评估中有问题的病患,及时调整服药方案,并进行跟踪治疗,检测,直到病情稳定为止。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艾滋病服刑人员抗病毒治疗服药从原先的54%上升到现在的92%,无出现因服药不适中途打退堂鼓的现象。

服药率上升的同时,艾滋病服刑人员的门诊率也在下降,2017年1月至10月门诊同比下降50%。

心灵对话

用艺术矫正拯救扭曲的心灵

科学的服药治疗挽救了艾滋病服刑人员生理上的颓败,而对心灵的矫正才是将他们拯救出罪恶深渊的关键一步。

王凯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和监区大多数罪犯不同的是王凯曾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的他对于艺术文化一直比较青睐,对于油画、国画都有较深的研究。然而工作后,他接触了毒品,毒品不但摧毁了他的身体,更让他感染了艾滋病毒。在一次次让父母失望的同时,一次贩毒让王凯锒铛入狱险些丢掉生命。入狱后,王凯更是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直到他与民警小赵见了面。

在从事监狱民警岗位之前,小赵是一名平面设计师。从看到王凯的画作开始,小赵便用毕加索的不同时期的代表画作风格评价了王凯的画作。入监后不久王凯的画作笔触是热烈的,构图如同卢西安.佛洛依德般狂放,犹如毕加索的红色时期一般表达出的是这时期王凯不甘、不平、抗拒的内心。

慢慢地王凯的画作色彩由前期的热烈变得阻塞,笔触粘连越来越多。这时期的他也是撕毁画作最多的时候,同时也是王凯违规违纪最多的时候,动辄与监组其他服刑人员吵架,拒绝服从民警管理。小赵在这一时期经常找到王凯聊天,他知道王凯种种行为和撕毁画作不是因为画得不好而是心里“过不去”了。王凯面对自己的未来而产生的无助和恐惧,这一时期就如同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一般,无助、恐惧、没有希望。

通过谈话聊天小赵发现无法通过语言的力量教育王凯安心改造,小赵便尝试用绘画来与王凯对话。他通过网络找了许多正能量的画作让王凯临摹,明快的色彩,简洁有力的笔触让人深受感染,同时大部分的摹本都有很大的空间景深感,缓解压力的同时让王凯拥有更为向上拥抱美好的感受。

长期的“绘画矫治”渐渐显现了作用,王凯情绪变得平和,甚至配合监区的绘画矫治班帮助其他罪犯绘画矫治。“最近监区推进的豆画矫治,你作为豆画班的组长,要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小赵向王凯提出了要求。“没问题,我有信心!”王凯变得自信了……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折纸品、钻石画、彩豆画、书法、素描、油画都是出自艾滋病服刑人员之手,其中无不流露出他们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收犯监狱监狱长汪卫东介绍,监狱已经确立了“严格管理、特色教育、科学防治、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对艾滋病服刑人员开展钻石画、折纸、书法等艺术矫治项目,可以提升他们对美的创造和鉴别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和展示个人能力,树立起踏实改造和追求新生活的信念; 发挥文化改造的教化功能,实现文化熏陶、修身养性。

回家之路

这次释放真的有了回家的感觉

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回归社会会面临种种困难,而对患有艾滋病的服刑人员而言,“回家之路”更为艰难。

今年5月是张猛出狱的日子,与别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不同,随着出狱日子的临近,张猛的情绪愈发低落。在监舍的情绪晴雨表上,张猛在紫色一栏(表示焦虑)贴上了自己的照片。民警见状立即找了张猛谈心。

原来张猛是一名无亲可投、无房可居、无业可就、无社会机构对接的“四无”人员。另据档案资料显示,张猛曾是监狱2005年集中关押以来的首例艾滋病服刑人员,2014年因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此前已有5次前科且均为盗窃罪,是典型的“老官司”,抗拒改造、不服管教情形时有发生,本次服刑期间先后3次被严管。“我无家可归,就让我在监狱打一份零工吧,我可以不要工钱的。”张猛甚至向民警这样表态。

监狱方表示,不仅要确保服刑人员在狱内的“小安全”,更要通过向社会输出不再重新犯罪的“合格产品”,最大程度地确保服刑人员刑释回归后的社会大安全。根据张猛的综合评估情况,他能否顺利回归成为考验监狱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棘手难题。为此,监狱专门制定预案,以张猛顺利回归为目标,加强内外联动,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实施精准帮扶。经多次沟通,张猛家属明确不予接纳后,监狱指派专人多次前往张猛户籍地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司法所等部门,通报张猛的狱内改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就张猛出狱后面临的居住、就业、经济来源等困难进行具体协商;同时,将张猛疾病治疗情况通报当地疾控部门,便于后续治疗的及时对接。

经与当地安置部门积极争取,张猛落实了过渡期临时住房和工作岗位。就在出狱前夕,民警在对张猛狱内账户进行梳理后,发现账上只有120元,而新工作必须在工作满两周后才能预支薪水。为此监区专门申请特殊困难补助,由监狱为张猛提供过渡期药品和生活费补助金。

5月17日,是张猛刑满释放的日子。与前几次刑释相比,这次张猛的手上除了释放证外,更多了一张低保证。“这次释放真的有了回家的感觉。”张猛感慨道,出狱时张猛还带走了自己在狱内的一个茶杯,“我不想把这辈(杯)子留在监狱了。”据了解,目前张猛在新岗位上干得勤勤恳恳,生活走上正轨。

监狱方表示,帮助艾滋病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举整个社会之力,多措并举,实施综合治理。张猛之所以能够顺利回归,得益于监狱各级的积极努力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安置、疾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艾滋病服刑人员同样需要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带着“有色眼镜”只能把他们推至再犯的边缘。社会不抛弃、家人不丢弃、自己不放弃,对于他们回归社会至为关键。同时,艾滋病服刑人员回归需要纳入法治化轨道运行。

专家表示要依法依规,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建立罪犯刑释前的综合评估机制、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艾滋病等特殊群体的帮困机制、服刑人员刑释后的跟踪机制、地方部门对刑释人员表现的反馈机制等,确保刑释衔接常态长效。

(文中服刑人员均系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